乡愁笔记 石雕名村郑厂(上) 乡愁笔记 石雕名村郑厂(上)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石雕名村郑厂(上)
乡愁笔记 石雕名村郑厂(上)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7-4 9:43:30

 (2015-07-03 17:49:21)

    在善化山东麓,有一个被誉为石雕艺术之乡的古村——郑厂。

“国保”浚县浮丘山碧霞宫张玉瑶石狮作品

    村中玄帝庙碑刻记载,该村明代称石场村。另有史料及碑刻记载,此处村曰“长乐里”辖四石厂:姚厂、郑厂、董厂和郭厂。郑厂居中,称中石厂,因郑氏迁来居住,即命名郑家厂,后略去家字叫郑厂。村现有住民500户,1800口人,几乎家家从事石雕艺术。2013年6月,郑厂村入选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8月,该村以“浚县石雕”申报的传统工艺,成功入选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的善化奇峰

    村西的善化山系太行山余脉,曾是浚县境内风景绝佳之地。善化山由尖山、平房山、象山三座山峰组成,相传殷纣王杀比干于此,古称枉人山,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因风景秀丽,山上云雾缭绕、变幻莫测,又名善化。明嘉靖《浚县志》记载:“山多变态,时为楼观亭台或丹车旗鼓人马之状,因名曰善化。”唐宋时期善化山森林密布,松柏参天,浓荫蔽日,大小清泉棋布山间,有“漾泉如盆者,七十有二”之说。相传,唐尉迟敬德曾在山上黑松林打虎。北宋杨延景截杀潘仁美于此。善化奇峰曾为浚县八大景之一。元代诗人马德华在《善化奇峰》中这样描述善化山:“三峰结钟秀,石罅訇然开。川灵隐深谷,嘘气成楼台。飘扬五云起,依约群仙来。异景不可即,因之忆蓬莱。”

    然而,清末以来,山中林木遭到大肆砍伐,开山采石规模也逐渐加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善化山自然环境剧变,降雨偏少,地下水下降,山泉干涸,善化之状不复存在。为防止生态进一步恶化,2012年,浚县政府果断决策关闭矿山,杜绝了含善化山在内的乱采滥炸山体现象。

    汉代已成熟的石雕艺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丰富珍贵的石材资源,成就了一代代石雕艺人,也将郑厂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石雕艺术之乡。《浚县志》(1990年12月版)记载:“浚县石刻艺人多出于县城、屯子、白寺靠山一带,屯子郑厂尤负盛名。”

 1973年村西出土的汉画像石 

    汉代以前,善化山石材已开采利用。1973年4月农田基本建设时,在郑厂村一座汉墓中出土6块画像石,门楣由两块长方形画像石并接而成,左边一块长182公分,宽50公分,厚49公分,右边一块长180公分,宽48公分,厚48公分,正面用剔地浅浮雕技法刻出青龙,白虎、双鱼、交龙玉壁。背面阴线刻从左向右分别刻出双鲤瑞鸟、朱雀、鹳鸟衔鱼。另一门楣长173公分,宽49公分,厚34公分,正面中刻铺首衔环,左右两边各一凤鸟,背面阴线刻四只或飞或站的凤鸟,右为麒麟吐珠。还有二块类似门楣的长方形画像石,其中一块中间用剔地浅浮雕刻出一羊头,左右各刻一条鱼头相向的鲤鱼,另一块中间刻一索串双胜,下方为一展翅飞翔的凤鸟,左边刻朱雀,右边刻玄武,门楣中部有一石立柱支撑,立柱高116公分,宽44公分,厚48公分,正面上部刻交颈双朱雀,下部为铺首衔环,铺首生双角,所衔之环内有并列相对的双鱼,右侧有一奔跑状的玉兔。


1973年村西出土的汉画像石  

    值得一提的是,此期间相继又在郑厂村紧邻的姚厂村西一汉墓中出土画像石6块,结构与郑厂汉墓相同,门楣均由两块长方形画像石组成,中间接缝处为一石立柱支撑,其中左边一块长180公分,宽44公分,厚43公分;右边一块长173公分,宽44公分,厚42公分。从左至右用剔地浅浮雕手法雕出朱雀、白虎、青龙、鹿。墓门高118公分,宽55公分,厚13公分,右扇上部雕鹳鸟衔鱼,下部雕瑞兽;墓门左扇上为并列双鱼,下为鹳鸟衔鱼。另有一块长方形画像石,长168公分,宽43公分,厚36公分,左右两端各雕一朱雀,中间部位分上下栏,上栏刻玄武,下栏刻立羊。同时出土的有一刻有题记的石柱,题记位于柱的上部,12行,行5至行8字不等,计68字。全文为:“惟汉永平兮,延熹三年(160)十二月六日丙申上旬。时加亡亲。天为人父,地为人母,蚤失天年,下归蒿里,迒苦舍陌。诸君看老,孰忘蒿里。生日甚少,死日甚多,恶诸君长,夬不复见,何乎!”题记下分三层,依次雕双胜,双胜之间为一纤细棍状物相串,棍上垂挂宽帛系玉璧,再下为朱雀和铺首衔环。

    这些汉画像石,见证了此地先民在汉代石刻艺术就已走向成熟。经过一代代传承探索,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他们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线刻(阴刻、阳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了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郑厂村历代石刻艺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据可查的是,在修建北京十三陵、南京中山陵、开封龙亭等历代重大建筑中,都有郑厂村石刻艺人的献艺的身影。

     村里的民居,以前都是石头房子。加上家家有能工巧匠,每一家的门楣、窗棂、石墩都是一个个的石雕艺术品。村中的关爷庙、张氏家庙祠堂、五神土地祠庙宇,都有精美的石雕件。

    如今,在郑厂村随处可见的古代石刻,见证着这里石雕的悠久历史。村西张氏墓地石碑皆雕刻玲珑,碑头上精美的图案寓意深刻且丰富多样。有王质观棋图、蔡顺拾葚图、犀牛望月图,还有龙马太极图……

    封建帝王垂青的花斑石

    花斑石也称花版石、纹石、文石,它以质地细腻、易刻易磨著称。色彩、花纹多为墨、绿或朱砂红夹有白色斑纹等十几种,一经打磨,便光亮无比,显得千姿百态,玲珑宜人。它们犹如一幅幅色彩丰富、设计精美的壁画,是装饰墙体、明柱、地面等的上好材料。

 

明开采花斑石的玄塘遗址

    《正德大明府志·卷十·浚县》载:“善化奇峰,三峰并峙不相连,嵯峨耸翠摩青天,早朝变化妙莫测,神光五色生云烟,琼花瑶草散清香,斑石郁丽宜雕镌,悬崖深谷现灵气,春风秋月来群仙,美哉!此景兮名善化,天与斯人兮,作图画!”此诗篇赞美了善化山昔日自然风光,还赞颂了适宜雕镌的花斑石的瑰丽。《大明一统志》大名条载:“紫斑石善化山出,光腻类玉,其色五等,可弃殿阁柱础之用。”该志明天顺五年成书,证明此前皇家营建宫殿已使用了花斑石。万历刻本《三才图会》说:“善化山在浚县西北二十里……山有峄如鼎峙,西北连跨巨冈(火龙岗)……山产紫斑石。”“大名府善化山,有紫斑石似玉。”

定陵帝后棺床下浚县花斑石

永陵宝城马道城垛上的浚县花斑石

   花斑石早在汉代就被人们发现,到了明代得到进一步开采利用。村西象山上的一方摩崖题记,记录了明代开采花石修筑北京皇极殿(俗称金銮殿)的史事:“天启六年四月廿八日,奉旨开采皇极殿花石题。钦差工部都水司主政员炳南直宜兴人监督。部题委浚县典史舒国珊江西玉山人调度督理。五工开天、地、玄、黄及白祀五塘奇石而最精者,铭为后鉴。赐进士文林郎、知县卞之伟山东莱芜人。每日夫匠千名,北山匠头王大文、宋大阳。”当年修皇极殿时,朝廷不仅派钦差鉴工开采花石,工部还委任浚县典史舒国珊为调度督理,专司其事,每天参加开采的工匠多达千名,可见声势之大。

    北京定陵的主要发掘者、著名考古专家刘精义,曾3次来浚县考察花斑石。他说:“花斑石不仅在元代修建了大明殿,明代修建奉天殿、皇极殿等封建王朝的象征最高权力的殿堂,而且在修建帝王的陵寝宫殿也选用这精美的石材。”《风雪定陵》载:定陵“既然按照永陵建制,花斑纹石自不可少,宝城垛口,明楼地面,都是花斑石。此石由多种颜色的鹅卵石经过地壳变动,受到高温高压以后,再生而成,当时仅在河南的浚县能够采到,不远千里,运来应用。这种岩石,虽然五颜六色光彩灼目,但却没有纹理,质地坚硬,雕琢十分困难。开采时,只能按最大尺寸开成毛材,然后用手工反复研磨,其费工耗时,可以想象。据《帝陵图说》载,定陵所用的花斑纹石做工极细‘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光焰灼人’”。刘精义在《探究发掘明定陵新发现的花斑石》一文中说:“明代帝王嘉靖、万历无比珍视这种五彩美石,用它装饰陵寝的化贵。明代帝王从正统五年(1440)重建三殿,七年(1442)完成,其殿阁地面及殿外月台,均铺设这种名贵的花斑石,就连元朝大内正殿大明殿,也都铺着浚县的花斑石。”

 

用 花斑石雕刻的工艺品

    当年开采花斑石的遗址在善化山分布天、地、玄、黄四塘。古代天为南,地为北,玄为东,黄为西,天地玄黄四塘根据方位而命名。

(根据马珂同题文稿缩减。图片由李成虎、马珂拍摄)





 

 
     
乡愁笔记 石雕名村郑厂(上)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