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因秦始皇经此而得名的白寺村(下) 乡愁笔记 因秦始皇经此而得名的白寺村(下)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因秦始皇经此而得名的白寺村(下)
乡愁笔记 因秦始皇经此而得名的白寺村(下)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6-29 7:13:32

(2015-06-28 20:52:37)

多座寺庙和多元民间信仰

    就像白寺村的名字一样,村寨内自古寺庙众多,如隆兴寺、玉皇大帝庙、比干庙、五圣庙、奶奶庙、三官老爷庙、关公庙、狐仙庙、赵宣子庙等。

 

奶奶庙大殿一角

 

奶奶庙山门
 

    村中老人回忆,文革以前,村内曾有大小寺庙70多座,现村中仍存有十几座大小庙宇。

    白寺山上原有比干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比干被摘了心后,走出京城,来到了白祀山,见到个老婆婆在剜野菜。比干问:“你摘的啥呀?”答:“没心菜”。“菜没心还能活吗?”老婆婆回话 :“没心人还能活哩,何况菜哩?”比干想自己正是个没了心的人啊。随即扑通一声倒地再也没有起来。原来那剜菜老婆婆是狐狸精妲已变的。事后,当地人就在当地修庙祭祀忠心不死的比干。

    村东北部塘口西奶奶庙遗址上有雕刻精美的明万历已亥年(1575)石狮一对。石狮一雌一雄,通高两米,狮座上雕刻有猛虎、麒麟等飞禽走兽。雄狮右侧刻有题记。两只狮子其中一只少颗牙齿,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有村民看到奶奶庙门前的狮子在附近庄稼地里偷吃玉米棒,村民捡起石头就砸,本想赶跑他们即可,却意外打掉了狮子的一颗门牙。第二天早上那人去庙门前一看,两只石狮子竟有一只少了颗牙齿。

    在村中众多庙宇中,以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隆兴寺最为著名。

 

隆兴寺建筑残件

    虽寺院为近年重建,但从院内遗存的众多文物古迹中,仍可相像当年的富丽堂皇、雄伟庄严。院内现有断成三截的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隆兴寺重修珈蓝殿记》碑;前院正殿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阿难、迦叶5尊石雕像;西陪房祖师殿有达摩祖师、开山祖师、历代祖师三尊石雕像。正殿前有两通被当地人称为“世面”的带帽方碑一对,雕花石供桌一个、古井一口;正殿后民国年间“保我赤子”、“求子必应”碑各一通。院中四面香草图案的石柱让人叹为观止。几块精美的石刻浮雕图上的神仙、罗汉、凤凰等图案栩栩如生。其中一块名为“九月九摘石榴”的浮雕图,艺术再现了豫北地区自古流传着的民俗风情。在豫北,流传“九月九,卸石榴”的谚语,有石榴树的人家,习惯在九月九重阳节这日采摘石榴,祈求家族吉祥兴旺。这些精美的石刻,数量多,年代久,雕工精,形象美,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隆兴寺光绪十三年残碑

    隆兴寺院中还有口古井,传说曾是寺院开山祖师闭关修炼之处,当年开山祖师坐着辘轳到井下闭关修行。井下一侧开有地道,放有石桌、石凳。井旁曾有一棵几个成人都合抱不来的古柏,因木质纹理活似小鸟,村民称之为鸟柏,惜于上世纪50年代被毁。

 

隆兴寺遗存雕花石柱
 

    隆兴寺正殿前立有一对造型古朴的有帽石碑,高1.66米,当地人称为“世面”。左碑文为:“盘古三皇圣祖,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右碑文为:“夫寺者植福究道之必假人,肇自汉永平年中为始,随世而变,兹者隆兴寺,大唐开元中始建,屡罹兵燹而废,至大宋至正庚午复建,迨我朝改元统制,重修后殿三楹。佛像巍峨,金碧交辉,改荆藜作胜地,既刻铭于石,永远为记云耳。”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寺村不仅有着众多的物质文化资源,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寺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民间社火的主要传承地之一。目前保留社火项目有:舞狮、武术、盘鼓、腰鼓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灯笼会。灯笼会又名同乐会,始于明,兴于清。20世纪50年代中断,80年代初复兴。每年正月十五,待夜幕降临,灯笼会的会员们便聚集在火神庙前敬火神。供奉火神一是祈福保佑在开山取材时平平安安,二是期盼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敬火神的程序依次为:会首上香、会员上香、鸣炮敬神、舞狮表演、秧歌表演、铜器乐器表演。庙前表演结束后,由会首将火神神像从庙内请出,供奉在一人力车上后进行巡山,最精彩的散路灯和火神巡山表演随之拉开帷幕……走在最前面的是灯笼会的两门金色火龙大旗,随后是各色小旗,接着是敲打着铜器乐器的队伍,敲打的器具有:兜、马锣、鼓等,乐器。队伍的两侧是用四米长竹竿挑起的自制灯笼,灯笼里点燃的红蜡烛不仅照亮了脚下的道路,更点缀了白寺古村落原本宁静的夜晚。队伍后面是安放火神神像的人力车,最后是盛放点燃和未点燃“路灯”的车。“路灯”是用草纸包裹麦糠,乒乓球大小的圆球。这圆球用棉清油浸过,点燃后可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根据分工,会员们用长铁筷子将点燃的“路灯”分放在路边农户大门两侧,边走边分散,使家家户户门前都闪亮着灯火,这灯火与天空的星辰遥相呼应,别有一番意境。 

    白寺村灯笼会曾具有防御性质。抗日战争前夕土匪横行,一日,大土匪恶霸扈全禄不仅用红缨枪刺死几位村人,还劫持走六七十个村民。为保卫家园,村里自此成立了红枪会,会旗上写着“天下斗口”四字。会员每人一杆红缨枪,每50人配一支快枪。火神会成员晚上在西寨门上挂红灯笼习武演练。土匪来了,便点炮为信号集合迎敌。白寺村自此留下了习武传统,后来逐步以气功、武术、舞狮等形式反映到当地的社火表演中。

    由红枪会,白寺村还诞生了众多老革命、老八路。1938年,白寺村的大仙会和裴庄常仙甫领导的抗日武装一起,打响了中原民众自发抗日第一枪。白寺村的地方武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时至今日,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一早上,村里人还沿袭着到隆兴寺祈福纳祥的传统。隆兴寺后院民国年间一通“保我赤子”的石碑,为那个特殊的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和皮影

    值得一提的还有皮影戏。村里火神会的时候,晚上还会演皮影戏。据老一辈讲,村里的皮影戏始于清朝,因表演者躲在帘子后面,是一种不用化妆的表演,村民称之为“清唱会”。 皮影戏以平调、大棒子戏为主,讲究的是相互配合。皮影戏里有端皮影的,有唱戏的,有拉弦、打锣、敲边鼓的乐班,一场皮影戏演下来要二三十个人参演。传统剧目有《包公断案》、《西游记》、《骂殿》、《二进宫》等,在所有剧目里尤以《西游记》最受观众喜好。皮影戏主要创始人杨景山、史思明、史福、康仁等。如今, 91岁的皮影戏老艺人史凤依然出口能唱。

    今年53岁的杨玉成,是皮影戏的传承人,也是村里有名的老艺人。他不仅会端皮影,还拉得一手好弦。演皮影的乐器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铜锣、边鼓这些传统乐器。用三弦拉出的平调悠扬醉人。过去,铜锣一敲,十里八村的都知道是白寺村皮影戏班的锣。文革以后,皮影戏中断了活动,但一箱子皮影却被杨玉成保存下来。2015年初,村委会决定恢复已中断30多年的皮影戏。村民闻之无不欣喜,争相奔走相告。正月初九演出那天,观者如潮。

(据马珂同题文稿缩减。照片由李成虎先生提供)





 

 
     
乡愁笔记 因秦始皇经此而得名的白寺村(下)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