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2 11:34:07)
浚县杨玘屯村是远近闻名的泥塑之乡。该村一千来户人家户,几乎家家都捏泥咕咕。2006年,泥咕咕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中一位杨玘将军在此屯兵操练,居住这里的后人便以这位将军的姓名为村名。
泥咕咕的历史渊源
泥咕咕因其尾部有孔,一吹就能发出类似咕咕鸟(斑鸠)的叫声而得名。
浚县泥咕咕五帝时就已出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氏定都于帝丘(今濮阳),教人们创稼穑、知礼仪、驯养六畜、敬奉神灵,教化民众,使农业、制陶、冶铜得到极大发展,于是“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明,莫不砥属。”在当地,至今流传着颛顼帝在黄河岸边挖取胶泥,按照驯养的动物形象教人们捏制飞禽走兽,家牲六畜的故事,人们便争相仿效捏制,放置家中,用以驱妖避邪,祈求吉祥,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自此,捏制泥玩具的技艺便流传下来。
杨玘屯传统的泥咕咕,都是以黑色为基色的。这也与颛顼帝有关。颛顼生前崇尚玄色,玄色即黑色,所居宫殿称为“玄宫”。“玄宫”也有北方之宫的含意,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称他为玄帝,《吕氏春秋》记颛顼为北方黑帝。
从出土文物来看,泥咕咕制作工艺在汉代已很成熟。汉代泥咕咕的出土发现截止目前已有三次,两次发现在杨玘屯北二公里处汉唐黎阳城遗址。1999年,秦玉存在犁地时发现一个高5公分的瓷质骑马人和一个残缺的高4公分瓷人。骑马人手挽缰绳,显得气宇不凡。马尾上翘,头高昂。2002年春天,在黎阳城遗址东北端的一座汉代古墓里,发现一对陶质泥咕咕。高12公分,形如敛翅昂首的鸽子。从造型和包浆来看,原应是彩绘的鸽子。由于年代久远,彩绘已经脱落。与现代泥咕咕不同的是,它的背面仅有一圆孔,腹空,可吹响,类似古代的陶埙。
出土的汉代泥咕咕
泥咕咕的制作工艺和主要类型
泥咕咕的制作工艺主要流程是:取土、和泥、捏制、窑烧、着色五大步。
泥咕咕的品种繁多,达100多个。归纳起来可分为人物、动物,神兽和变异四大类。
过去,村民农闲时将捏好的泥咕咕存放起来,集中在浚县正月庙会上销售。如今,由于泥咕咕声名远播,村中不少艺人承接海内外客商订单成批制作。
泥咕咕的广泛影响和文化符号意义
泥咕咕身上醇厚的原始意韵,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实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活态化石。因此,“泥咕咕”不仅成为国家历史名城浚县的文化标示,而且成为超越地域和民间艺术类别界限,被专家学者普遍认同的乡土中国的文化符号。
2003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泥咕咕》,书中介绍的不仅是泥咕咕,还介绍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泥塑玩具的悠久历史,制作工艺流程及山东泥哨、陕西泥叫、贵州怪兽泥玩具、河南淮阳泥泥狗、河北白沟泥玩具等。
2008年9月,三峡出版社出版了《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全书对中国农村十大艺术性民间工艺作了重点介绍,泥咕咕列为首章,之后对山东郎庄面塑、潮州麦杆画、綦江版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等的起源、艺术特色、制作工艺进行了介绍。
1998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泥咕咕”丛书,丛书选题没有一本是民间艺术方面的,所选书目全是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如《河洛魂》、《伤寒》、《神灯》、《指尖上的恍惚》等。可见,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符号意义,已超出了它的本身,垮过了地域的疆界,跨过了民间工艺的疆界,成了中国农村的一种典型物象;成了能够穿越时空的,能唤起人们历史记忆的一种象征性灵物。
泥咕咕还被选入现行初中、高中、大学美术教材。泥猴张的泥咕咕作品被选入2001年审定通过的初中《美术》试用课本第二册;王蓝田的泥咕咕作品被选入2004年审定通过的高中《美术鉴赏》;2008年,杨玘屯泥咕咕作品入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审查通过的全国高等学校美术专业课程教材《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材。另外,贾玉清以泥咕咕为题材创作的散文《泥哨》,入选中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普及版和提高版《语文》教科书。
《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材
“泥咕咕”之所以成为广泛认同的文化符号,原因一是拥有一批大师级的传承人。泥咕咕工艺高手代不乏人,有3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由于泥咕咕起源于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和生殖崇拜,本身有着精深的文化内涵。三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泥咕咕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类别,在历史上成为农耕环境下独具风格的文化载体,为民众阶层提供着宗教、情感、审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