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5 18:36:38)
下乡踏察古村古宅,回来后浏览整理成虎先生拍摄的图片,几帧有老式板瓦的,便挑出来,一遍一遍看。由瓦,我脑子里蒙太奇似的,闪过有关瓦的几个记忆残片。
青瓦覆顶的瓦舍
对瓦最深处的记忆是盖房撩瓦的情景。小时,很欣赏盖房撩瓦的协调动作。地面小工将数目不等的瓦一页页叠成一摞,用劲上抛,脚手架上的人稳稳将瓦摞接住放在屋顶架上。一页页瓦,在匠人手里,坐实在泥浆上。这个过程,我们这里叫瓦瓦。第一个瓦字,是动词,第二个瓦字,是名词。瓦瓦,词性的转变,由声调界定,真妙。妙处更在那一页页瓦,一天半晌时间,便在屋顶上正看为行,偏看是排地列成了蓝瓦瓦的方阵。从此,瓦们,携手同心,开始为这家遮风挡雨。
对瓦最美的记忆与雨雪相关。飘乎的春雨,随微风撒落在瓦上,恰似此时柳芽桃蕾亲吻雨露的亲昵,个中韵味,如李商隐的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往往夏雨急骤,秋雨连绵。当银亮的雨线箭杆样射下的时候,瓦屋顶就像一面被擂响的鼓,发出噼噼啪啪的喧响,随即, 雨水顺着瓦垄浇下来,水天茫茫之中,屋檐随即垂下一挂晶亮的水帘。这其中韵致,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还没觅到能引起我共鸣的表达。冬日逢雪,雪羽无声地落在瓦上,羽羽相接,层层叠压,慢慢变厚,厚成一床巨大的棉被,棉被便严严覆盖了屋顶。融雪的日子,天气会变得奇冷。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期间,雪水和瓦,就像缠缠绵绵的情侣,难舍难分。屋顶最边那排檐瓦,板瓦上有个勾,叫滴水。融化的雪水,欲垂落下来,但却又被滴水凝注了,结成冰。凌冽的寒风中,滴水上的冰一点点加长,形成冰挂。三五日,瓦屋顶会露出青瓦瓦的冰蓝。看着胶粘在屋檐的冰挂,令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句:池冰晓合胶船底,楼雪晴销露瓦沟。
化雪寒冷。瓦屋化雪的那个冬日,却使我有了一个最最温暖的回忆。那年化雪的日子,母亲打电话叮嘱说,可不要节省啊,要把房里弄暖和。我说,暖和呀。母亲说,今天,我上街,从你门口过,你们那排房,数你屋里寒。我惊异,母亲没进家门,又没去邻家,咋知没邻家暖和呢?母亲接着说,别人家房顶上的雪差不多化光了,只你,屋顶上的雪,还厚墩墩、白晃晃的。放下电话,我急步走出家门,往屋顶一望,果然我屋顶上有白皑皑的积雪。我惊异,母亲疼爱儿子的心多细呀。那时,我感到一股暖潮在心里急骤翻腾起来。
生命力顽强的瓦松
对瓦最感伤的记忆是瓦葬的传说。2014年11月13日,我和弟弟们回家找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准确墓葬处。几位宗族亲人获知消息后也到了祖茔地。此间,说起过去日子贫穷时,人若死了,买不上棺木的人家,就用席子裹身,板瓦盖脸下葬。一位本家奶奶说,前几年,在村北发现一古墓,死者的脸上,就盖着一片瓦。
对瓦最遗憾的记忆是一位瓦当收藏者引起的。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被冯骥才称为“文化抢救的愚公”孙春峰对着电视台记者说:他曾花费10年功夫,见证了浚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消失。孙春峰是个瓦当收藏家,据说,他收藏的瓦当存了3个大仓库,其中,近一半收藏,竟来自我的家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实在痛心,当我们将这些老旧瓦当视作垃圾扔掉的时候,孙春峰却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这些年,孙春峰的话,不时会冒出来刺痛一下我敏感的神经。
在我的视野里,还有一位对瓦有着浓厚感情、深层理解的朋友。去年,文明君拿着一本《瓦舍言庄》让我看,这是他义务为人设计的一份文案。文案不仅图文并茂,而且简直是一首诗、一篇上好的散文。看了引起我一连串联想。有点遗憾的是,在一段瓦松的文字处,注明“暂缺待补”字样。我当时想,瓦松的场景,真难寻觅呢!如今,在一古宅屋顶之上,我看到了瓦松,有幸的是,成虎先生及时拍了下来。此时,我想起《瓦舍言庄》中的一句话:瓦舍,是一个怀旧的、能悄悄说话的地方。
(照片由李成虎先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