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0 11:23:41)
连续数日在古村落踏察,发现村街古巷中还散落着一些上马石。
有学者认为,我国在商末时期就有骑马的了。甲骨文中,马部为首的文字达十多个,其中几个与驯马、驭马、骑马有关,如:驰、驶等。还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登字所含的符号豆便代表了上马石。不知文字学者这一研究成果的正确与否,只觉得,上马石在先民有骑马行为之后就会有了。
浚县是石刻艺术之乡,20世纪70年代在郑厂、姚厂、贾胡庄3村先后出土的16块汉代画像石说明,汉代这里石刻技艺便已成熟老道,想必作为民用的上马石当时便已广为运用。至今,笔者看到的上马石没有题字落款的。浚县上马石多取材于当地青石。
县城梅花巷存有4只上马石,面图的左边是一对,右边的明显不一对啊
上马石呈7字形状,高低两阶,宽则尺余,长则三尺余,低阶高1.5尺左右,高阶2.5尺左右。它们往往成双成对立于大门两侧。上马石既是装饰,又是用物,还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家庭富有的标志。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大户人家,请石刻匠人做一对上马石,工钱是以匠人在料石上雕琢下的石头粉末计算的,多重石粉,多重白银。这一对上马石雕刻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
眼下,在一古宅大门前,笔者目睹上马石,眼前恍惚出现这样一幅古典画面:仆人备好鞍鞯,牵出坐骑,靠近上马石。主人踩石登阶,顺势上马,优哉游哉出了古巷,拐向运河大堤后,挥鞭策马飞驰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