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由黑变清,鱼虾去而复返 卫河由黑变清,鱼虾去而复返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化新闻 - 卫河由黑变清,鱼虾去而复返
卫河由黑变清,鱼虾去而复返
 
作者:岳珂/文 赵永强/图  加入时间:2015-5-4 10:18:39

卫河:河水由黑变清,鱼虾去而复返

 

 

如今的卫河河水由黑变清


淇河晨报记者 岳珂/文 赵永强/图

卫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浚县,于浚县新镇镇淇门村接纳淇河,最终汇入海河。卫河古时称白沟,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曾率军遏淇水入白沟以通漕运。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在清水河和白沟的基础上开挖了永济渠,此时卫河称永济渠。北宋以后,更名御河。元末明初,始称卫河。

 

十八里溜”的

纤夫号子震天响

 

卫河自浚县新镇镇西双鹅头村入境,至浚县王庄镇北苏村出境,在我市境内长70多公里。早年的卫河河面宽广,河道深,适合航运,河道十分繁忙。“‘云溪燕语卫水舟’,文献记载里的卫河水运相当繁忙。”4月15日,浚县水利局副局长宋国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村民寇克增和寇志立曾经是卫河上的船工。“原来河运队有两个队,共有动力船2艘、货船6艘。”66岁的寇志立说,当年他做船工时,卫河的河运已经有了衰落的迹象,“河运主要是跑天津,我去的时候已经有动力船了,不怎么用帆船了。”

两位老船工最怕走的就是“十八里溜”。卫河码头村至老关嘴村段的河道窄、河流急,民间俗称这一段为“十八里溜”,船工行至此段都会打起精神。

也正因为如此,帆船在此段无法靠自身的动力通行,沿河两岸便有了纤夫。77岁的码头村村民王云田至今还会唱纤夫的号子,“纤夫沿着河边,边走边喊号子,隔老远就能听见,震天响。”

卫河上的河运船载重多为100吨左右,从浚县向天津方向运送石材、煤等物资,再从天津往回运送盐等商品,一趟下来要走一个多星期。浚县的河运部门还曾建造过一艘载重300多吨的大驳船,可惜的是未投入使用卫河就无法通航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卫河水位急剧下降,已经无法通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航运停止。“1992年,河运队和市里的运通公司二队合并,从那时就没有河运队了。”寇志立告诉记者。至此,卫河河运成为了历史。

 

“东西南北海,金龙四大王”

 

新镇镇新码头村的董国柱今年82岁了,他是新镇镇渡口最后的摆渡人之一。“那时候河上没桥,想过河只能坐摆渡船。”4月13日,董国柱站在渡口的原址附近感慨道,“当时渡河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庙会的时候,都是排着队等过河。”

在民间,有河的地方大多都供奉水神,以祈求风调雨顺、消除水患。当年渡口处就有一座大王庙,供奉运河河神,董国柱也经常去,现在渡口原址的大王庙是十几年前建的。“原先的大王庙比现在的大得多,门口上还有一副对联,是附近的王秀才写的,对联上写的是‘东西南北海,金龙四大王’。”

金龙四大王原名谢绪,南宋浙江钱塘县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良渚镇安溪)人,因排行第四,读书于金龙山,故称金龙四大王。德二年(1276年)南宋亡,谢绪四方奔走,联络有志之士抗元,无奈大势已去,报国无望之余他写下了一首绝笔诗:“立志平夷尚未酬,莫言心事赴东流。沦胥天下谁能救,一死千年恨未休。湘水不沈忠义气,淮淝自媿破秦谋。苕溪北去通胡塞,留此丹心灭虏酋。”随后投河而死。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吕梁洪时,据说谢绪的英魂曾助其大败元军,战事结束后朱元璋就封谢绪为水神。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明朝正式敕封河神谢绪为金龙四大王。

 

河水由黑变清 鱼虾去而复返

 

以前卫河里鱼虾成群,很多村民喝的水就是卫河水。“跑运河的时候我们都是直接从河里舀水做饭,走到哪儿喝到哪儿。”老船工寇克增不仅喝过卫河水,还吃过卫河里的鱼虾和老鳖。

上世纪80年代末,卫河的河水开始变黑变臭了。4月16日,浚县新镇镇的张红卫告诉记者,据文献记载,卫河的水质因为污染曾数年都是劣五类水质,“水黑乎乎的,还发红。别说牛马不喝了,浇地都不能浇,一浇麦子就全死了,隔几里地还能闻见河水的臭味儿。”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卫河的治理,关停了一大批排污工厂,卫河河水逐年好转。“现在河里又有鱼虾了。”新镇镇新码头村村民王根顺告诉记者。





 

 
     
卫河由黑变清,鱼虾去而复返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