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放河灯习俗重现 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放河灯习俗重现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民俗文化 - 民俗风情 - 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放河灯习俗重现
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放河灯习俗重现
 
作者:陈艳艳/文 赵永强/图  加入时间:2015-4-8 18:44:24

数百年放河灯习俗中断30多年重现

 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村民放河灯

  淇河晨报记者 陈艳艳/文 赵永强/图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没有见过放河灯,因为村里已经有30多年没有放过了,这次重新开始放河灯,全村老少都很兴奋。”浚县屯子镇码头村的村支部书记段利说,他们村的放河灯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为了这次放河灯活动村民们准备了一个多星期。

  4月6日(农历二月十八)晚上7时30分,浚县屯子镇码头村热闹非凡,全村的男女老少相聚在码头桥下,共同期待着放河灯活动,等待着将千余盏河灯放入卫河。

  放河灯祈求平安

  说起放河灯的习俗,77岁的王云田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们这儿放河灯的习俗由来已久了,跟十八里溜有莫大的关系,这段河道很难走,很容易出事故。”卫河从码头至老关嘴段的十八里河道水流湍急,河底“积石甚多,舟行过此,补漏无时”,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十八里溜,过往的出船人都知道这段河道是事故高发段。“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船,都靠行船生活,十八里溜又不好走,所以就放河灯来敬河神,祈求平安。”王云田告诉记者。

  “以前这里没有桥,是个摆渡口,放河灯就在这里。”王云田说,上世纪70年代建了这座码头桥。据王云田称,以前对放河灯的人是有讲究的,只有那些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放河灯,也只有这样的人放河灯才能祈求平安。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拿着做好的河灯来到卫河边,将带有祝福的河灯放入河中。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也是有原因的,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码头村会举行庙会,会前在外打工的人都会赶回来,各家各户的人比较齐全,庙会前一天晚上放河灯就是为了让村里的老少都能参与,共同祈求平安。

  现在的河灯比以前漂亮

   “现在的河灯比以前漂亮多了,做起来也省事儿多了。”71岁的李新明说,这次放的河灯都是他指导村里人做的,村里的年轻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样式。

  李新明告诉记者,以前的河灯都是四方的,现在的河灯在这基础上有了很多新样式,有单层的莲花样式,也有多层的。“以前没有蜡烛,都是用锯末和油混合到一起,捏成球状,并用棉花做灯捻。”

 “一说要放河灯,我们可高兴了,天天来观音庙里做河灯,做这些河灯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正在做河灯的蔡国珍说,这几天她一直在做河灯,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

   敲锣打鼓请河神看河灯

  放河灯之前会有一定的仪式,这次放河灯也不例外。6日晚上7时30分,村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敲锣打鼓声和鞭炮声,之后村里的男女老少走到码头桥,一起期待着将河灯放入卫河。

  “敲锣打鼓和放鞭炮是为了将河神请出来,让河神一起看河灯,保佑村民平安。”王云田说。随着烟花升入空中,第一盏河灯顺流而下,接着越来越多的河灯被放入了卫河。在绚丽多彩的烟花映衬下,一盏盏河灯十分耀眼,犹如星星般在河道里不停闪烁。8时30分,千余盏河灯都被放入了卫河,满载着全村人的祝福漂向远方。

  “我是第一次看见这么美丽的河灯,远远地看上去真是太美了,简直无法用语言去表达。”30多岁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听说村里要放河灯,她专程从外地赶了回来,还带着朋友一起回来,朋友也是赞不绝口。

  “现在重拾放河灯的习俗,主要是为我们村申请国家级古村落做准备,此外还能增加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段利说,这样的活动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码头村的传统民俗。





 

 
     
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放河灯习俗重现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