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云溪桥 风雨云溪桥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风雨云溪桥
风雨云溪桥
 
作者:马珂  加入时间:2015-3-25 11:05:21

 

位于河南省浚县卫河之上的云溪桥是隋唐大运河上仅存的最为古老的石桥。这座据说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古石桥,历经500多年的风雨变幻,如今依然巍然横跨于运河之上成为千里运河画卷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春时节,正是百花争奇,万木争荣的季节,沿着斑驳的古城墙,过允淑门,在绿树掩映中,这座造型古朴,雕工精良的古石桥便逐渐清晰地呈现于眼前了。这座全部由条石堆砌的五孔石桥,每天都要承载着数以千计的各式大小车辆。

年过半百的老人们悠闲恬静地坐在桥边,凝望着穿梭往来的人流,似乎在遥想着云溪桥畔当年的繁华:桥上车马颠簸,桥下百舸争流。同样熙攘的人流、车辆,不一样的风景、人文。

 云溪桥畔的繁华 

云溪桥所横跨的卫河,是南北大运河的要道。自东汉末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沟通漕运,至上世纪60年代,已有1700多年的漕运史,在我国政治、经济上都曾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浚县古城因黄河水的泛滥,从汉唐时期南邻黄河,到明洪武三年迁至大伾与浮丘山间,期间几度变迁。留存至今的,便是我们今天所看到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明代古城格局。与古城几乎同时期兴建的云溪桥,不仅成为明代浚县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运河之上的标志性建筑。

云溪桥的修建将东西两岸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是古城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水陆纵横的交通,带来了当时古城经济的繁荣。云溪桥畔遂成为自明代以来浚县古城最为繁华的地段。

云溪桥畔的顺河街、鱼市街各地商贾云集。顺河街上,留存至今的四山圣会会所、商贾旧居似乎还在述说着此地当年商业的繁荣。

在云溪桥畔一棵距今五百年的古槐与这云溪桥这古运河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亘古画卷常言道"千年松,万年柏,比不上老槐树一迷瞪。古槐虽已树干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树下的菩萨庙、大王庙,承载了数代人的精神信仰。曾经被誉为浚洲八大景之一的"云溪燕语卫水舟"的美景,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骚客,迄今还在为人乐道。

云溪桥与百姓的生活期许

云溪桥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承接着两岸民众的生活期许。

在百姓心目中,它不仅仅是一座用来通行的桥梁。你看石桥上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工:雕花石栏杆上翘首的石狮,栏杆四角庄严的华表,桥洞卷额上典雅的花纹,中孔卷额上昂扬的虎头,桥端四角活灵活现的卧姿水兽……无不融入了人性的光辉,智慧的结晶,仿佛给这冰冷的石桥,注入了血液和气息,使之有了生命与活力。

曾经通航时候的卫河水面烟波浩渺。我们可以从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上看到。卫河养育着两岸儿女,养育着靠卫河而生的船工们。在历史上,卫河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便利,一方面经常泛滥,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百姓由此而生敬畏之情。为镇住水害,人们在桥端四角雕刻出四只镇河水兽趴蝮(pa fu,龙生九子之一,镇水患,为桥的守护神),又在桥畔修建了代王庙、菩萨庙,以祈求河神能够带来平安。

云溪桥又名廉川桥,是连接东西两岸的要道,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

在云溪桥畔,原有一通篆刻于明嘉靖年间的《卫河廉川桥碑》,记载了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原有石桥“岁久颓 ,民病涉者十余年矣”,为重修石桥,百姓和官府群策群力,仅用了百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项浩大工程。

文中载:“民有愿助桥役者,听各量其力,不计多寡。百姓闻之,欢声如雷动,千百里相率助役者缰属不绝。不浃旬而财用足,乃鸠石工,募力作,采石陶灰,桥事兴矣。故基以木,今易以石,固本也;上起鲸背,中阔虹腰,利舟也。栏杆边际,防坠也;四柱栏端,华表也。”

因当时的百姓感戴浚县知县魏沣(字廉川)造福于民,故曰“廉川桥”。 如今这通石碑被保存在浮丘山碧霞宫院内。

和别的石桥不同,云溪桥的桥面是由条条红石、青石铺就。这些一米多长的条石在岁月的打磨下,如今都已磨去了棱角,表面光滑如玉。虽大小、形状相近,但似乎又各有各的性格、脾性。漫步于石桥上,踏着高低突兀的条石,似在叩响着一个个历史的音符。  

云溪桥上那些当地商贩,多多少少都能说上几句这云溪桥的历史故事来。云溪桥有位卖爆米花糕点的师傅,祖上曾是做古建的,他本人也从事过古建筑的工作看到我对这石头感兴趣,便蛮有兴致地跟我讲起这云溪桥的石头来。他说,这云溪桥上的红石质地坚硬耐磨,是建云溪桥的上选石材。以前做古建的时候,见识了外地很多古建筑,都没见有这种红石。

在浚县黎阳镇晏庄村一农户家院子里,有一石刻墓志铭。铭文中的主人  ,原为地方古建筑师铭文载,民国6年,"为一劳永逸,改为红石,行人至今称道不衰。"

热衷收藏拓片的王清岚先生对当地文化颇有研究,为了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碑刻史料保存下来,如今他已收藏了近千张拓片。王清岚告诉笔者,云溪桥最初桥面铺设青石,但青石不耐磨。在古代主要陆上交通工具是铁制车轮的太平车。年深日久,过往的车轮将青石磨出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沟壑。后来在重修云溪桥时,人们将青石换成了耐磨的红石。如今,红石铺就的云溪桥桥面,成为其独有的风采。

云溪桥的传说

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因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当地通常都流传脍炙人口的传说,神奇美丽或曲折离奇,云溪桥也不例外。这些传说,经世代口口相传,有些可能已经大相径庭,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影子。

传说,在建桥前,卫河里有只老鳖精经常兴风作浪。黎民百姓在烟雨朦胧的河面行船,时常船翻人亡。浚州八大景之一的“云溪烟雨”就是老鳖精制造的幻境。生于浚县的明代兵部尚书王越,想为家乡办件好事,便向皇上提议在卫河上建一座桥。可是刚动工,河水就把造桥的石料冲走了,工匠也险些葬身河底。反复数次,都造桥不成。有人说,卫河里老鳖精发作了,不停工恐怕大祸临头。原先反对造桥的乡绅们乐了:桥造不成,渡船又可捞钱了!王越不信这邪,仍坚持造桥。他一方面要求县令重新备料,一方面苦思解决办法。他甚至躬身力行,沿河勘查水情,找当地的老船工请教、询问。一天夜里,一位白胡子佩剑长老来到王越的睡榻前:“志士不用发愁,利剑就能降妖”。说完抽出七星宝剑,向王越的剑一指,那长老便不见了。王越正要作揖答谢,忽然就醒了。第二天腰悬宝剑的王越亲临工地,又遇往常情景,浊浪中,船一样大的老鳖时浮时沉,王越找准时机,掷下宝剑,刺中鳖盖正中。由于用力过猛,宝剑也随之扎入河底石再也拔不起来。云溪桥就在这上面建起来。后来,每当有溺亡者顺流漂下,在通过云溪桥五孔桥洞时,就有很多人亲见,溺亡者不走中孔,只走偏孔!人们都说,那是因为王越的宝剑在那镇着的缘故。

传说中的老鳖精或许不足为信,但具老一辈讲,当年卫河里鱼鳖确实硕大,一条大鱼翻个身就能把船打翻。

据说,老鳖精被镇住后,王越曾指导建桥的工匠:“要建的大大的,小小的”,意在把桥洞建小,让过往的大小船只在此处装卸、停留,以繁荣当地经济。或许是建筑工忠厚老实,或许是建筑工理解错误,结果桥建好后,桥洞建了,桥建小,过往船只都得以顺利通过。王越知道后,虽哭笑不得,但还是在朝廷大夸奖家乡如何厚道胸怀如何广浚县人虽然没有得到实惠,却给人留下了忠厚实在的赞誉。

据明嘉靖县志记载,云溪桥由明正德三年(1508)知县陈滞修建,当时还是木石结构,后经历代重修。但据当地百姓的所说,云溪桥为浚县人明代兵部尚书王越督建,体现在当地世代流传的传说里。但查王越生平,却显示卒于1498年。这么说,王越辞世10年后才建了云溪桥,显然与事实不符。是后世人由于崇拜怀念王越而趋炎附会编造,还是史书记载年份有误?亦或是另有原因呢?

传说中的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如今已很难考证,但传说必经只是传说,真真假假留你我去辨别。不过据史料记载,云溪桥历史上经历了清康熙、道光、光绪、民国年间数次修葺。不知在其后的重修中,是否传说中王越最初的想法将桥洞建小了但据卫河沿岸世代以摆渡为生的船夫们说,云溪桥畔能够繁华多亏了云溪桥。所有大小船只,到了浚县云溪桥畔的码头都要停船卸货,才能得以顺利通过桥洞,有的干脆就趁此机会在古城内住上一两天,以便登山览胜、拜神祈福。

云溪桥落成后,每到春夏之季,便引来燕子聚集,因石桥如长虹般横跨于烟波浩渺、云烟缭绕的卫溪之上,故称之为云溪桥。“云溪燕语卫水舟”的景色逐渐被人乐道。

云溪桥所留下的美丽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丰富了沿岸百姓的生活,至今耐人寻味。(马珂)




 

 
     
风雨云溪桥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