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编制限制,浚县政协专职文史工作人员多时4人,少时2人。文史资料工作任务繁重,仅靠自己是不行的。我们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特点,依靠社会力量,坚持开门办文史。2008年初,调整了文史资料研究员,将原来的11名增加到25名。这些文史资料研究员,既热爱文史研究工作,又有较高的文史知识和丰富的写作经验。他们有的论文曾获过国家级大奖,有的作品被选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有的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试卷,有的多次在全国权威杂志上发表作品,有的曾出版过多部专著。
浚县政协在注重发挥县城内的文史人才作用外,我们特聘浚县籍在外工作的,情系家乡的著名专家学者为文史工作顾问。并在《浚县文史资料》中专设了“名家纵横”专栏,发表他们的文史稿件。
我们还注意加强同党史办、地方志、档案局、旅游局等部门的联系和协作,达到了资源共享,协同作战。这几个部门不仅都有我们聘任的文史员,有的还担任着《浚县文史资料》的副主编。原党史办主任、文史资料研究员和宝镜,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文史资料,其中10多篇被市县政协文史资料采用。浚县文史稿件这几年几乎年年被省《文史资料》选用,如《我的玉米育种生涯》、《恩荣坊搬迁修复经过》、《王蓝田的泥塑艺术》、《我们所知道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回忆我的姑父胡紫青》等。
打造工作亮点 奋发有为赢地位
我们注重找准工作突破口,打造亮点,扎扎实实地做有影响,有价值,群众喜欢,领导认可的实事。
2006年12月,国家决定正式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浚县不仅是隋永济渠的主要流经地,也是其前身东汉曹操运河起始处,是永济渠保护最好,文化遗存最丰富的河段。为反映大运河浚县段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旖旎风光,推动大运河申遗,我们组织文史资料研究员认真查阅资料,走访县志办、档案、交通、水利、河务、文物旅游等单位,了解有关情况,5次沿运河浚县两岸考查,拍摄了数百张图片,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实地考查情况认真整理汇总,形成了汇报、研讨、建议、故事传说等多种体裁的文字材料,并制作了影像资料《大运河申遗之:走进卫河》。大运河浚县段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不仅受到省政协领导的肯定,还受到全国政协徐匡迪副主席的称赞。我们还圆满完成了全国政协文史委主编的《中国大运河》画册中浚县段的撰稿任务,并出版了《流经浚县的大运河》一书,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文史资料。
黎阳仓是见证大运河的重要文化遗存。但在发掘前,对黎阳仓遗址位置不明,方志缺乏记载,民间说法不一,为给大运河申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资深文史资料研究员刘会喜、张富民等,多次走访民间调研,结合“囤上”古地名、民间传说和古诗词,反复进行实地勘察,认定了黎阳仓遗址准确位置。《浚县文史资料》及时刊登了张富民的《漫话黎阳仓》一文,又利用全国、省、市政协视察大运河的机会,建议尽早发掘黎阳仓。黎阳仓成功发掘后,成为世界遗产大运河在河南省5个遗产点之一。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史工作怎样在名城的保护、修缮、展示、利用上发挥作用,成为我们的重大课题。我们通过网站、电视台向社会上广泛征集古城文史资料,政协主席李德文和分管主席琚龙军先后5次召开文史资料研究员和文化名人座谈会征求意见,将他们对古城的历史记忆整理成篇,编撰成册,出版了20万字的《浚县古城文史资料荟萃》,该书收录古地图、石刻拓片和老照片33幅,其中1925~1936年的古城老照片7幅,为古城保护修复提供了可靠的历史凭证、资料依据。
以上有影响、见实效的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效果。自此,政协文史委的牌子亮了,文史作者的名字响了,文史工作干起来更顺利了。
树立危机意识 抢救工作见成效
文史资料不可再生,稍有迟缓,就会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因此,文史工作者贵在有危机意识,文史资料重在抢救。这些年,我们把抢救有重要价值的文史资料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一定成效。
台湾著名画家李钦聃,对大陆和家乡有着深沉的大爱,他将出生地浚县大伾山作为自己的号,即“大伾山人”,曾8次探亲并在大陆举办画展。我们和李钦聃先生取得联系后,彼此建立了深厚感情。2012年他在去世前,将精心整理的7本有关他的资料邮寄给我们,为研究他的生平及美术创作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央广播文工团几乎整团成建制地来到浚县做“四清”工作。工作队里有时任中央广播文工团团长陈庚,相声界一代宗师侯宝林,相声大师马季,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郝爱民,著名诗人邵燕祥等,可谓群星灿烂。为记下这段珍贵的历史,我们组织文史资料研究员,深入这些著名文艺家当年工作的村庄,走访接触过他们的干部、村民,采访他们的老房东,在《浚县文史资料》上先后刊载了《著名诗人邵燕祥怀浚县》、《相声大师马季在杨庄》、《从邵燕祥题韩羽〈傅青主听书图〉说开去》等文章。已80岁的诗人邵燕祥在浚县文史网站上看到了写他的文章,当天就托付其儿子联系我们,他在住院要做白内障手术之前,不顾医生不让看书写字的叮嘱,将出版的涉及浚县的长篇传记《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和收有《怀浚县》的杂文集邮给我们,并附了一封有关当年中央广播文工团在浚县的书信。
1938年3月28日,日寇在浚县制造了侵华八大惨案之一“浚县屠城”,对此,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第九章第六部分中曾有记述。但缺乏“三亲”史料。我们走访了近百位老人,在《文史资料》上陆续推出了老八路孙自省的《日军浚县屠城亲历记》、《制造浚县惨案的日本战犯认罪记》等文章,为爱国主义教育留下了珍贵的鲜活史料。
创新文史思路 发挥优势推精品
文史工作既要突出传统特色,也要敢于创新,大力拓展文史工作领域。我们坚持存真求实原则,紧密联系县域实际,在接地气、接人气上下功夫。浚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河流(古黄河,淇河,东汉、隋唐运河)文化、姓氏文化、儒商始祖文化等,构成了她丰富多采的文化谱系,可以说,浚县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缩影。我们经过反复论证筛选,确定重点选题、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关。
自2007年以来,编著出版文史著作23部,计500多万字。其中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6部,豫内资出版《浚县文史资料》7部(辑)。出版的著作进入了多所院校图书馆,多部被河南省档案馆、鹤壁市图书馆永久性收藏。《浚县正月古庙会》还被师范院校讲授《中国民间美术》时选为“教学参考资料”。先后获得多种奖项: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文化珍藏》丛书8本获2012年省地情书优秀成果一等奖;《影踪文迹》获2013年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浚县正月古庙会》、《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流经浚县的大运河》3书分别获3个年度鹤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这些文史著作,不仅成为浚县的文化名片,政协文史委也成了外界了解浚县的一扇亮丽窗口。省政协《协商论坛》2010年第8期介绍了浚县政协《发挥文史资料作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文章。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史事业天地广阔,文史工作者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