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黎阳城(1) 我的故乡黎阳城(1)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我的故乡黎阳城(1)
我的故乡黎阳城(1)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5-3-8 19:35:41

 

 一

梦里,魂随诗经中的孑孑干旄,

人欢马嘶行进在浚之郊。

我要到浚城找寻窈窕静女,

据说美人在浚都,

旌旗绕楼台,

彼姝者子花容月貌。

 

凯风自南吹绿了浚之郊,

吹彼棘薪嫩芽酸枣苗。

三千年前的浚川春来早,

仿佛花影黎阳渡,

春风浚水声,

载好其音枝头鸣黄鸟。

 

我踏上了远古的卫水桥,

东望黎山巉峥孤峰高。

北观故宅高楼亭亭绕岚黛,

隐隐隔河见桑柘,

蔼蔼黎阳川,

澶湖茫茫大河水滔滔。

 

还没有佛的华夏早已有庙,

大禹镇河坐在孤峰山腰。

白祀封神秦皇登临巨碑在,

烟绕花村花绕城,

卫水燕语声,

刘秀祭坛伾顶遥远眺。

 

初始祭神时还没有佛与道,

古庙会民俗文化比佛早。

人群中像是好鹤的卫懿公,

正值黎阳水稍渌,

黎阳土足封,

他也来观看正月的热闹。

 

恍惚之中眼见荆棘蕃藤绕,

伾山北麓废墟城倾倒。

谢灵运说北渡黎阳津,

几多落花还井上,

春机当户前,

黎阳城阙迁往浮丘了。

注1:孑孑干旄、浚之郊、彼姝者子出自《诗经·国风·鄘风·干旄》。

注2:静女出自《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注3: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出自唐代白居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注4:凯风自南、吹彼棘薪、寒泉、载好其音、黄鸟出自《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注5:花影黎阳渡、春风浚水声出自宋代徐铉《送钱副使黎阳发运》。

注6:黎山巉峥、北观故宅、高楼亭亭出自曹丕《黎阳作》。

注7: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出自唐代王维《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注8:大禹镇河坐在孤峰山腰,如今叫做浚县大石佛,其实应当是镇黄河的大禹化身,初始造像属于神的范畴,比佛进入中国要早。据说把这座石雕初始年代定在了北魏,真的不能苟同,只能是佛界的观点而已。

注9:古庙会民俗文化比佛早,据说把古庙会初始年代也定在了北魏,更是不能苟同。那个时间浚县汉人几乎被杀绝,赤地百里,没了人烟,于是自关内移民十万户,但移民重又聚在淇门附近的枋头城起事,成立前秦王朝,之后前秦迁回关内。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耻可痛的三百年。”不知道在这样的人口大萧条背景下,浚县怎么可能初创出古庙会民俗文化。

注10:白祀封神,西岐延续商代“九世之乱”,一场报复世仇的牧野暴乱商灭周兴。姬发与姜尚指挥这场武装叛乱的指挥部就设在同山,之后“大赉天下”“白祀封神”,同山、大赉店、白祀均在当年浚县境内。白祀因封神而得名,所封的神灵就供奉在大伾山颠的万仙阁。

注11:秦皇登临巨碑在,指的是公元前228年,秦还没有统一华夏,秦嬴政第二次东巡经洛阳前往邯郸督战,至文石津口,也就是现在的浚县淇门南边,过大河再沿古淇河河道白沟向北,恰好路经白祀山,秦王嬴政登白祀山祭神,留下一座无字巨碑。

注12:烟绕花村花绕城出自清代王芝《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注13:刘秀祭坛,说的是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路经浚县大伾山,登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并赐大伾山叫青坛山。至今大伾山西麓的山门上仍有“青坛紫府”横额,青坛指的就是青坛山,紫府意思是神仙所居之处。

注14:好鹤的卫懿公,说的是周朝卫国第十八位国君,执政八年,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游卫国浚地大伾山,戏水淇奥。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国兵败被杀。卫国经此变故,由大国变为小国。

注15:黎阳水稍渌、黎阳土足封出自南北朝时代庾信《奉报寄洛州诗》。

注16:南北朝时代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之刘桢》有北渡黎阳津、落花还井上、春机当户前诗句。 

注17:三千年前的浚川春来早,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处于第一次温暖期,比今天气温高,属于亚热带气候,春季比今天早一个月到来。此外,北回归线比现在偏北五十多千米,地球自转比现在每天快两秒多,月球比今天近一百多米,天空星象与今天也大不一样。





 

 
     
我的故乡黎阳城(1)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