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津,“镇河将军”的老家 黎阳津,“镇河将军”的老家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黎阳津,“镇河将军”的老家
黎阳津,“镇河将军”的老家
 
作者:h□晨报记者 陈志付 文/图  加入时间:2015-12-16 9:45:17

 

 

黎阳津遗址出土的渡口信号灯杆


 

黎阳津遗址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


 

黎阳津遗址上的“镇河将军”


 

村民展示出土的药王石像


早在2008年3月,记者曾踏访浚县黎阳津遗址,随后在本报刊发黄河古渡黎阳津——浚县黄河故道寻访记》一文。此后,黎阳津遗址被当地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记者重访浚县伾山街道办事处角场营村黎阳津遗址时又有了新发现,这里多了个“镇河将军”,新出土了许多琉璃瓦当。

随行的浚县文史爱好者李永说,这些琉璃瓦当是黄河从浚县南移之前,也就是汉代至宋金时期的文物。这里会出现“镇河将军”,是因为黎阳津是“镇河将军”的老家,浚县大伾山上的“八丈佛爷七丈楼”是“镇河将军”后来的家。

 

古渡口是古战场

 

年已半百的李永出生在黎阳津遗址旁边的角场营村,他酷爱当地的历史文化,多年来对黎阳津的历史及黄河的变迁进行着不懈地考证和研究。

李永说,黎阳津的名称在历史上一再演变,史料中所说的天桥津、白马津、白马口、白马关、黎阳关、黎阳口等,指的都是这里。黎阳津曾经是黄河在中原地区重要的官方渡口,它作为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经受过无数次的天灾人祸,它在兵荒马乱和洪水泛滥中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曾有古人对黎阳津发出这样的感叹:“涛涛古黄河,亘古一渡口,阅尽人间兴衰事,留驻寻常百姓中。”

李永聊起黎阳津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向记者列举了自秦汉至宋金漫长的历史中与黎阳津有关的20余起战役,这些战役的时间和人物他都说得一清二楚。他说,古渡口也是古战场,黎阳津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要塞,赫赫有名的陈胜、刘邦、曹操、袁绍、关羽、颜良,直至宋时的韩世忠等历史人物,他们或扼守黎阳津,或由黎阳津渡河征战,或为争夺黎阳津而厮杀。

公元1126年农历正月初二,在黎阳津发生的一幕至今令人感叹。当时,黎阳津被视为护卫北宋都城开封的屏障,南侵的金军一路杀到浚县后,金兀术率兵逼近黄河,驻守在黄河北岸的宋兵平时缺乏训练,有的甚至连马都不会骑,见金军杀来后仓皇溃逃。驻守在黄河南岸的宋兵眼看金军的战旗越来越近,迅即放火烧掉黄河浮桥,致使通过浮桥向南逃跑的上千名宋兵葬身黄河。此时只有宋将韩世忠力战金兵,但寡不敌众。浮桥烧掉后黄河南岸的宋兵也逃之夭夭,被黄河天堑阻挡的金军找来大大小小的船只,用了好几天时间才把全部人马送到南岸。金军上岸后追击逃跑的宋军并直捣京师开封。对此,金军将领宗望说,宋军只要有一二千人马守黄河,金军就难以过河了。

 

琉璃瓦当彰显昔日辉煌

 

黎阳津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战国时的张仪就曾动员军队在此把守,当时此处被称为白马津。北齐时在这里设关并建关城,史称黎阳关和黎阳口。北宋时黎阳关又称黎阳津,金时(1194年)黄河向南改道离开浚县,黎阳津失去了渡口的作用。

黎阳津在千百年间不仅是兵家驻守的重要关口,也曾是商贾客旅出入黎阳或南行进京(开封)的交通要道。黎阳遗址上有座古老的黄花寺,从前人们面对水患或乘船出行时总会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黄花寺因此香客云集,僧人众多,香火旺盛,由此可以想见当年黎阳津的繁盛景象。

在黄花寺守寺的几位老人告诉记者,黄花寺历史悠久名声在外,至今每年农历九月十九的庙会依然能吸引周边地区乃至河北、山东等地的信众前来朝拜,庙会当天他们至少要准备800人的饭食。

黎阳津遗址现存一座土台,即当年黎阳关的关台,也是黄河的望台。这座土台在黎阳津作为渡口被废弃后,虽历经800多年风雨侵蚀及百姓取土垦荒,至今仍高出地面约5米,其长仍有约180米,宽约130米。曾有日本专家一行多人在2006年和今年10月两次来到黎阳津遗址考察,他们拿着图纸等资料与这座土台进行对照和研究。“只知道他们是从日本来的专家,说的啥也听不懂。”角场营村村民刘永彬对记者说。

近些年,当地村民在这座土台上挖出多个朝代在此设津、造关和建寺用的琉璃瓦当、房脊兽头、神佛石像等,还挖出了古代兵器、琉璃鱼、石佛和手托药葫芦的药王石像等。

村民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在土台旁边的黄河故道里挖沙时还挖出了炊具、陶瓷器皿、船板、船缆、桅杆、完整的船只和古代兵器等。

记者采访时,在黄花寺内看到了村民们前不久在黄河故道挖出来的一些古董,其中有8只石锚大小不一且形状各异,有一尊高约40厘米的石佛被专业人士确认为北魏年间的佛像。还有一根木头也是从黄河故道挖出来的,这根保存完好的木头为油松,长约6米,直径约0.25米,上面有几个榫眼,它的一端呈圆锥形,圆锥外面牢固地套着金属层。村民告诉记者,有考古的人看了这根木头后说,这是当年渡口信号灯的灯杆,能够完整保存到现在很难得。

黎阳津遗址新近出土了许多琉璃瓦当。李永说,琉璃是富丽堂皇的代名词,琉璃瓦当是古代建筑使用的上等装饰构件,这些出土的琉璃瓦当彰显着黎阳津昔日的辉煌。

 

秦始皇跑马筑金堤

 

浚县一带的黄河故堤古称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民间也有秦始皇“北修长城挡鞑兵,南修金堤挡洪水”的说法。在角场营村及其周边地区,至今流传着秦始皇跑马筑金堤的故事。

故事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黄河决堤成灾,黎阳津及其下游灾情更重,秦始皇下旨修黄河大堤,取名金堤。要从哪里修到哪里呢?秦始皇骑马从黎阳津向东考察,他命令马跑到哪里就要将堤修到哪里,而且要在黄河再次涨水之前修好。他骑马向东沿黄河跑了100多公里,马跑过后留下的马蹄印就成了修金堤的线路。

可是此时长城已经开始修建,多数青壮年男子被调去修长城了,修金堤的监工大臣只好把老弱病残及妇女强征到黄河边修堤。正值寒冬,百姓修堤时饥寒交迫,很多人死在工地上。

即便如此,堤仍然修得很慢,秦始皇大怒,下旨杀掉监工大臣并派来新监工大臣。新监工大臣上任后汛期快到了,百姓在监工的逼迫下更加苦不堪言,累死饿死在堤上的人成堆连片,监工大臣下令把死人填在堤内,这样就能省一些土。尸体填完了,堤还填不起来,监工大臣又下令把已经干不动活儿的民工也填进堤内盖上土,最终在秦始皇规定的期限内把堤修成了。

照此说来,与其说是秦始皇跑马筑金堤,不如说是百姓用肉体筑金堤。

 

“镇河将军”的老家在黎阳津

 

“这儿是老佛爷的老家,最早他在黎阳津镇河,到大伾山镇河是后来的事儿了。”黄花寺的庙主杨秀英老人的这句话令记者纳闷儿。她所说的“在大伾山镇河的老佛爷”就是著名的大伾山石佛,这尊石佛跟黎阳津有什么渊源?

李永说,根据史料记载,浚县大伾山的大石佛开凿年代在后赵时期,也就是公元319年至公元352年间,当年大伾山的脚下就是黄河,百姓为遏制黄河水患而修石佛,因此它历来被称为“镇河将军”。

而黎阳津的“镇河将军”早在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就有了。史料中说,到了公元前72年,黄河依然决口不止,为镇河妖、息水患,人们在黎阳津塑佛像,这尊佛像被认为是黄河最早的“镇河将军”。

记者在黎阳津遗址上看到的“镇河将军”高约4米,其曲肘前推的身姿、神态与大伾山石佛如出一辙,不过跟“八丈佛爷七丈楼”相比,黎阳津的“镇河将军”算是个“小将军”。黄花寺的人说,黎阳津的“镇河将军”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几年前他们在黎阳津遗址上重塑了这尊佛像,把“镇河将军”请回了老家。





 

 
     
黎阳津,“镇河将军”的老家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