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始祖子贡的从商之因、行商之道和为商之德 儒商始祖子贡的从商之因、行商之道和为商之德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化新闻 - 儒商始祖子贡的从商之因、行商之道和为商之德
儒商始祖子贡的从商之因、行商之道和为商之德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12-14 13:15:38

 (2015-12-13 20:58:15)

    (《儒商始祖子贡的从商之因、行商之道和为商之德》写出已五个来月,近日被收入《问津书院儒商文化高端对话论文集》。本人虽不才,但近几年有关子贡的著述屡屡被鸿儒名士引用或窃用。这是本文迟迟才在博客中贴出的原因。望有心转载、引用本文者注明出处。)

 问津书院讲堂

    商之行始于谁,说法不一,儒之名则始于孔子,那么,把商和儒完美结合起来的人,无疑则始于孔子的高足弟子端木子贡。两千多年来,子贡一直被儒商尊崇为始祖,一直被民间敬祀为财神。流水有源,文化有根。本文就子贡从商之因、行商之道及为商之德进行探讨,旨在从其深远影响中吸取儒商思想精华。

                          从商之因

    子贡(前520~前456),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政治家,还“不受命”,做跨国生意,成为中华儒商始祖。其从商原因主要有四:

    其一,得益于故乡经商风尚的深刻影响。《浚县志·大事记》记载:“五帝末期,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顿丘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顿丘在今浚县屯子镇一带,曾是历史上繁华的商业城邑。《诗经·卫风·氓》这样吟唱:“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我们可以从诗中男子借口买丝、涉淇水、会情人、谈婚事的风俗画卷中,感受当时经商风气的浓烈。司马贞《索隐》引《尚书大传》云:舜“贩于顿丘,就时负夏。”舜根据季节不同,价格差异,在各地奔走贩卖,获取经济利益。《帝王世纪》云:“帝有虞氏……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顿丘一带物价较贵,舜就从物价便宜的传虚买货物在顿丘贩卖。卫国黎地还是商纣都城朝歌京畿之地。商族人善于经商,商王朝之所以称“商”也是源于其商业传统。因此,卫国作为朝歌故地,有着大量具有经商传统的商朝遗民。所以,春秋时期,卫国物丰民富,经商成为世风,手工业尤其兴盛。卫国君卫懿公享乐成性,以养鹤为娱,引起国人怨恨。鲁闵公二年(前661)冬十二月,狄人伐卫,终至灭国。后在齐国扶持下,卫国励精图治,依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优势,积极推行“通商惠工” 、“轻徭薄赋”政策复国,仅二十年光景,卫国就复兴富庶起来。这也是孔子后来周游列国首选卫国的原因之一。

     其二,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端木氏宗谱》载:子贡“十八岁戊戌,周定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游于鲁,闻孔子在阙里,心窃敬仰之,遂执贄往见,既已受业。”孔门求学,子贡对老师孔子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论衡·讲瑞》载:“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孔子是位知识宏博,道德高迈的伟人;二是子贡是个自省慎独意识很强,聪明好学,善于求索的学生。严师高徒的长期互动、六艺教学的耳鬓厮磨,使子贡在孔门弟子中脱颖而出就是必然的了。《论语》中,子贡问政、问仁、问友、问君子、问文子、问贫富……有不少经典性的论语,是其向孔子求教或求证时产生的。《论语》涉及子贡38章,居众弟子之首,并且有9章是子贡独立言论。学无止境,子贡感叹: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子贡领悟: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仅靠耳闻是不能学到的。子贡这段话,被认为“数语阐大圣千古学术之宗”(嘉庆四年《端木氏家谱序》)。子贡经商,受到了孔子的支持和鼓励,《论语·子罕》中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美玉在手,是珍藏还是卖掉?孔子爽口回答,卖掉,卖掉!我这身价还等待识货的人买呢。口吻随意而庄重、浅显而深邃、平淡而温和,还有什么嘉许溢美之词比此更激励人心呢?子贡悟道,老师的话语中道出了经商理念:奇货可据,待价而沽。

    其三,社会变革,为其提供了历史机遇。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突变阶段,铁制工具的使用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金属货币的使用带来了商业发展。《国语·周语下》:“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郑众注:“钱始盖一品也,周景王铸大钱,而有二品。”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即子贡出生的前四年,一般认为,景王之举是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开始。货币的出现,激活了交易市场,促进了商业发展。这时,周朝的工商食官体制也开始瓦解,自由贸易异常活跃。子贡作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交集的人物,捷足登上历史快车,投身商场,大展身手,成为中华儒商始祖。
    其四,阅历丰富,有了解市场行情的得天独厚条件。子贡是“能言善辩”的天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由于子贡具有能言善辩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孔子对他的培养,使他很快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取得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外交胜利。公元前483年,齐国的田常作乱于齐,想出兵伐鲁,子贡为免除孔子怀国之忧,自告奋勇出使齐、鲁、吴、越、晋等国,结果吴军在攻晋中大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乘势出兵灭了吴国,灭吴三年后称霸东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变:“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这一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游说艺术,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的先驱,战国策士的楷模。”(房立中《鬼谷子全书·中编》)子贡出使诸国和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的同时,市场行情也被他了解得一清二楚。《周礼·地官·司市》又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在诸侯国之间经商官府掌控十分严格的情况下,子贡凭借强盛的人脉关系、畅达的商业信息、雄厚的运营资金,游刃有余地大做跨国生意,迅速赢得“人谓术善学明”(《论衡·命禄》)之誉。

 

问津书院讲堂二楼走道墙壁上的子贡像及其简介

                     行商之道

    《论衡·知实》云:“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 。”司马迁这位惜墨如金的大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记载亚圣孟子仅用了215个字,而记载子贡近5000个字,可见子贡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和作影响。可以说“司马迁是最早较完整研究子贡之人。”(孟世凯《子贡研究的意义》到了今天,当更多的人的目光投向子贡这位民间财神的时候,却普遍感到历史典籍对子贡经商经历、经商秘诀提供的资料匮乏。的确如此,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直接记载子贡经商95字。加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涉及子贡经商的两处文字,3处共有124字。但这寥寥数语,却透露了大量子贡经商信息。

    “赐不受命”,敢为人先《论语·先进》云:“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赐不受命有两种含义:一是子贡背离了“学而优则仕”这条正统的路。二是子贡经商,没有官府“策命”,就是“不用官府之资,不受官府之命,而自出钱财自做生意的意思。”(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子贡》)子贡是开天辟地第一个“不受命”的自由商人。

    经商行程中,“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驷是四匹马拉的车。先秦之前,什么身份地位坐几匹马拉的车有礼制要求,天子六驾,卿相四驾,大夫三驾,士二驾,庶人一驾。子贡以卿相身份坐着华丽马车,赶着成群结队的马匹,拉着贵重的丝绢麻帛广惠诸侯,国君也与其行使平等的礼节。

    信息畅达,“亿则屡中” “亿则屡中”是孔子对子贡经商的中肯赞誉。亿则屡中是古今中外商贸业界人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子贡享有此境界,探究个中奥秘,信息畅达是其主要原因。子贡所处的时代,没有电话、没有英特网,但子贡当时却布设了切实管用的商业信息网络。

    《端木氏宗谱》沿袭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长相鲁卫”的说法:“又常历仕鲁卫齐楚等国,或居大夫之位,或列卿相之班。”我们从《左传》、《孔子家语》、《韩诗外传》、《论衡》等典籍中,看到子贡不仅伴随孔子周游列国,还出使齐、晋、吴、越等国。孔子师徒困厄于陈蔡,“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孔子世家》)楚昭王甚至打算把700里土地封给孔子,令尹子西极力干预作罢。各国诸侯大臣一时都仰慕子贡的外交才干。当时,鲁卫两国外事上有了麻烦,只要子贡出使,人们就“不复疑也”。鲁国哀公二十七年,“越子使舌庸来聘,且言邾田,封于駘上。二月,盟于平阳,三子皆从。康子病之,言及子贡,曰:‘若在此,吾不及此夫!’”(《左传》季康子感叹:子贡要是在此,鲁国便不会处于这种割地受辱的境地。子贡这位 “世界外交史上第一个进行穿梭外交的人物”(房立中《鬼谷子全书·中篇》)的外交踪迹,显示了子贡经商的信息来源,也大致勾勒出子贡的经商版图。这些来源于各国高层的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前瞻性,这或许就是子贡“亿则屡中”的奥秘。

     聚稀居奇,创立品牌  子贡经营什么?这是今人关注的话题。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上提到的典籍中寻求破解的钥匙。经营范围分为两端,即高端和低端。高端是玉石丝帛、马匹宝剑,低端是黎民百姓的日用百货、粮麻茶盐。子贡与玉有缘。“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卫灵公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夏二月二十七日,其母梦神赐以宝玉,因名曰赐,字子贡。”(《端木氏宗谱》)子贡所处的时代,已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天子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诸侯大夫的礼服装饰离不开玉,玉文化渗透到了贵族上层的日常生活中,讲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周武王灭商时,殷纣王的儿子徽子启眼看大势已去,就命手下人将他反绑住双臂,然后,嘴里衔着一块玉璧,士卒将帅身穿孝服,拉着一具棺材,跟随其后向周武王投诚。武王亲自给徽子启解开绑绳,收下了嘴里衔的玉璧,下令焚烧了他拉来的棺材,不但没杀他,还给了徽子启封地。

    孔子将玉文化推到了极致,称玉有六种美质,告诫子贡“君子守身如玉”,赞扬子贡为神圣玉器“瑚琏”。《孔子家语》和《荀子•法行篇》记载了子贡问玉的故事:“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 说明他注意到了商品的价格高低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关系,即注意到了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制约这一经济规律。“‘ 物依稀为贵’的观点由子贡提出,自然顺理成章。”(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更重要的是:商品隐形的品牌效应也决定价格。子贡以经营珠宝为主,他知道贵族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收藏稀世珠宝,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珠宝又是没有固定价格的,它的售价,可以因买主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件珠宝,买给大夫可能只买一百金,而买给诸侯也可能五百金成交。同样,这些贵族买主也很看重销售者的身份地位,子贡这样的名儒富商,他们特别愿意结交,因为他们不仅需要他的货物,还尊重他的学识,甚至要他的货物仅是结识他、向他请教问题的借口,买卖只起到了达到另一重要目的的桥梁作用。正如孔子所说“我待沽者也。”
     子贡清楚,国君礼服仅用珠玉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个诸侯的五冕用玉合计是864粒。那么,一个诸侯国众卿大夫礼服的用玉便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子贡利用卫国工匠众多的优势,精细加工珠宝玉器。陆续占领了鲁、卫、楚、吴、晋等诸侯国宫延礼器、礼服市场。

    子贡所处时代,马匹是军事主要动力,拥有马和车结合的“乘”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地位高低尊卑的象征。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论语•学而》云:“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乘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马匹成为当时各诸侯国非常重视的军需资源。范蠡当年隐姓埋名为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至千金”(《史记•货殖列传》),主要经营的便是“六畜”养殖,六畜之首便是马。子贡、范蠡为同龄人,“子贡救鲁”时两人在越国就有交集,又同为富贾巨商,在隐于世的范蠡不便与上层交往的情况下,子贡与其“强强联手”便是自然的事。子贡“结驷连骑”所至,哪个国家会不欢迎呢。

    子贡救鲁游说越国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越王大悦。许诺。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子贡不受,遂行。”该记载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宝剑良矛是越国闻名天下的国之利器,子贡携带它们是能顺利通过几个国家关口的。要不越王勾践也不会相赠此物。《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了“卫出公自城鉏使以弓问子贡”,请求子贡帮其复国一事。这次,子贡接受了卫出公的礼物弓。城鉏在宋境近鲁、越的地方,可见,子贡携带军备出入各诸侯国是不会遇到太大阻碍的。

    审时度势,恰转货资“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此言道出了子贡把握了商品流通规律,熟知市场行情,善于贱买贵卖,适时出手,货畅其流,流中盈利,这是他运筹商场,屡屡成功,“家累千金”的看家本事。王充赞誉:“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论衡·知实》)

子贡彩像

                    为商之德

    诚信为本 以信立身。《论语·颜渊》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足食、足兵、民信,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但是子贡并不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他层层递进,通过与老师的对话,探讨出 “民无信不立”。 “民信”就是“民心”。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兴衰强弱的大势,同样也决定着一个商人成败得失的走向。

    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

    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孔子教导弟子讲“信”的问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么能立稳,又怎么能行走呢?对于子贡这位品学兼优的高徒,深知其中道理,“信”已深入内心,成为其行为准则,立足之本。他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在经商中羸得了很好的信誉,因此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严于律己 中庸宽恕  《论语》中的子贡,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注重修为,是非分明的君子形象。他秉持“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子贡秉持的这一理念经孔子点拨得到进一步升华:“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君子的过错,犹如日蚀和月蚀一样:有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得到;改正过错,人人都仰望他。子贡就是这样,不将商场当战场,争锋夺利,怀揣宽恕仁爱之心,秉持“瑚琏”高洁润和操守,做到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和气生财”是其现代翻版。

    义字为先 义中取利。在孔子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下,子贡形成了重义轻利、富而仁爱的儒商品质。《后汉书•桥玄列传》载:“子贡曰:宁丧千金,不失士心。”《吕氏春秋》、《孔子家语》、《说苑》都记载了子贡赎奴的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取其金。”

    孔子为此指正子贡: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侧隐之心、只要他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并将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你子贡的作为,固然会赢得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了人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还会被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你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后果可能是很多人对落难的同胞就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你子贡那么有钱。孔子无疑说的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子贡从中受到了深刻教育,并学到了另一种思维方法:君子取之有道。“义然后取,人不厌之取。”“该拿的不拿不好,不该拿的拿了也不好。”(王蒙《孔子的智慧·怎样取得财富》

    互惠互利 合作共赢  齐国对鲁国常常是武力的战争和经济的商战并用,经常向鲁国挑衅施压。那年,齐国在靠近鲁国的边界建立了好几个服装场和鞋场,成批生产绨质衣料,大量编织麻鞋。齐君主接着号令全国臣民都要身穿绨料衣,脚蹬麻编鞋,并通过多种途径,向鲁国散布消息:凡能向齐国贩来绨料、麻鞋的,给予奖赏。齐国这一举动很快在鲁国产生了影响,大量农民改种粮为种麻养蚕。一部分农民涌入城市从事织绨业。可时间不到两年,齐国突然下令全国禁穿绨面料衣服和禁穿麻鞋,接着下令关闭所有的与鲁国通商关口。这一下使鲁国遭了灾,绨料、麻些品积压,产品销售不了。以生产绨、麻品积压,产品销售不了。以生产绨、麻品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农民家中由于无粮,很多人陷入饥饿之中。这时不少手工业者就想般迁到越国去谋生。子贡知道后,赶去劝阻说:“去越国一定不会带来富贵。”他们问:“为什么呢?”
   子贡说:“绨是厚料绸子,而越国人没有穿绨面料的习惯,麻鞋更不受欢迎,他们是喜欢打赤脚的。你们去不用这两样东西的国家,想要摆拖贫困,解决生计问题,不是很难吗?”

    他们听了子贡的话连连点头。子贡接着给他们出主意:“你们去卫国吧。两国国民习俗又极相近,何必舍近求远呢?”这些人听从子贡的劝说,就去了卫国后果然有了发展,他们对子贡的帮助十分感激。子贡生意上也和他们建立了联系,成了其手工业产品加工基地。

    富而好礼 广布仁德  子贡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儒商,经商致富后,他向孔子请教《论语•学而》:“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他采取了两个知恩图报的方式:

     一是回报社会,济困救贫。子贡在经商致富后,不忘广布仁德,施民济众,为民造福。《论语•雍也》中,他曾就这一问题问孔子:假若有一个人,给予老百姓多方面的好处,又能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孔子说:岂止于仁德,那简直就就是是圣人了,舜大概都难于做到哩。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同时也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同时也要别人通达。凡事若能以自身为例而周全别人,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子贡牢记孔子的教诲,赢得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美名。《盐铁论·贫富》中记载:“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这就是说,子贡和陶朱公都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们交往富者,同时也帮助和抚恤贫者,所以上自君王,下至平民,没有一个不得到他们的好处,从而也都称颂他们的仁德。

    二是回报恩师,弘扬儒学。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由于要有相当的经济来源保障日常开支,子贡时常要到各国搞些经商活动,赚了钱后交给老师,这样,及时解除了孔子和师兄的生活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授业传道。在经商中,子贡明白,他首先是孔门弟子,然后才是商人。为此,他积极宣扬孔子精神,大力传播儒家学说,使孔子名满天下,儒学成为天下显学。与之同时,子贡作为孔门高徒,在诸国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地位,这为他经商和从事外交政治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司马迁赞叹:“夫使孔子名布点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礼记》载:孔子丧事上,弟子们不知道该穿什么丧服。子贡说:给先生办丧事,就该像父亲去世一样。孔子去世后,别的学生守3年丧,只有子贡守6年。子贡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演绎得淋漓尽致,留下了尊师重道空前绝后的佳话。

    子贡奠定了中国儒商文化基础,他的经商理念,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两千多年来,子贡一直被儒商尊崇为始祖,一直被民间敬祀为财神。子贡的儒商文化铸就了中国古代商业史最辉煌篇章,子贡的道德风范也历来被人们奉为楷模。历代王朝不断对子贡封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子贡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黎阳公”,不久又改封为“黎公”。子贡在民间也备受崇奉,“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的佳句流传至今。历代讴歌子贡的诗文不计其数。宋代著名文学家辛弃疾在《临江仙》词中曰:“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在民间和商人中,“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文化有根,文化又是没有疆界的。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上世纪末曾预言:对子贡的研究“不久的将来可能居于孔门研究中心”(井上靖《孔子》)。加强子贡儒商文化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马金章,河南省浚县人。已著述、主编出版21部作品。儒商文化方面有《中华儒商始祖子贡》、《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





 

 
     
儒商始祖子贡的从商之因、行商之道和为商之德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