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3 09:14:47)
我对辛村心仪很久,近日成行。
辛村淇河古渡口处的小木船
20世纪30年代,辛村墓地发掘曾震动中国考古界。考古部门先后4次组队发掘辛村卫国墓地。著名考古专家郭宝鈞的《浚县辛村》一书,使辛村名声大震。1964年版的《浚县辛村》原价几毛钱,现在一本网购550元。
近日文物部门又对辛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当年对辛庄4次考古发掘共发掘西周卫国墓86座,仰韶遗址、龙山遗址各1处,出土铜、陶、石器120箱。主要发掘者郭宝钧在撰写《浚县辛村墓地发掘报告》时,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着辛村古物颠沛流离,远徙川滇。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将辛村古物运抵南京。郭先生开箱检视时,只见“器物大多残破,修复核对需时甚多。当报告初稿完成十分之四、五时,这批古物又被劫运往台湾。”(《浚县辛村墓地发掘报告·序言》)1960年,美国政府同蒋介石达成所谓“协议”,准备把其解放前劫往台湾的大批文物运往美国,我国文化部2月22日对此提出了严重警告,并发表了《严重警告美国劫夺我国台湾文物》的壮严声明,次日,首都文化界郭沬若、黄炎培、沈雁冰、夏衍、邓拓、吴晗、范文澜、梁思成、叶圣陶、吴作人、冯友兰等546人联合发表抗议书,谴责美国劫夺我国文物的行径。声明中说:“这批文物都是我国历代相传的绘画、墨迹、瓷器、铜器、玉器、陶器、以及抗日战争前安阳、浚县等地的考古掘品等。”声明中提到的浚县考古掘品,大部分就是浚县辛村考古发掘得到的珍贵文物。
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辛村文物康侯簋
辛村出土的文物被国内文物贩子和博物馆垂涎和青睐。其中康侯簋被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
画舫上的垂钓人
村南淇河胜景
辛村居淇水之阳,可谓风水宝地。《河南通志》有“青岩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该地依山面水,附临平原,符合传统风水理念,所以卫国贵族的墓地就选择在了这一带。有墓地,自然就有守墓人;随着墓地的增多,守墓人也越来越多;生活在这里的人,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慢慢发展成了村落。辛村原名辛坟。村人传说这名与殷纣王有关,因纣王名帝辛,纣王皇室后裔死后大多葬于此,为之得名辛坟。后因帝辛名声大恶,加之坟字不吉,改名新村。清嘉庆《浚县志·镇所》载:“西乡曰……新村。”民国年间,改名辛村。现隶属鹤壁市淇滨区。
郭宝钧在《浚县辛村墓地发掘报告》这样记述20世纪30年代初的辛村:“地势北面微高,坡水分东西两股绕村侧流入淇河,将村旁冲为两条大壕沟(冲沟)。村中心壕沟较浅处,人们往往依崖凿窑辟为居室。”现在,仍可看到十几孔废弃的民居窑洞。
遗存民居窑洞
淇河上被拦了一条大坝,大坝下游一两百米处有座水电站。水面辽阔,有人在木船和彩色游船上垂钓。水清得可见河底石子,翔鱼游虾。
村东有座福兴寺,香火挺旺。寺中有一奇特僧人用的臼米石,米臼已被杵穿,臼旁雕刻一尾鲤鱼取,“岁岁有余”美意。鱼上部一排4个凹槽,中间的两个略小于两边的凹槽,据说僧人晚上要诵经,所以一天吃4餐粥,4个凹槽就是4餐的分米槽。即便是大点的槽,大概也仅能盛下二两米吧。可见僧人修行的清苦。
福兴寺僧人有鱼(余)臼米石
村中古槐
大槐树是村中的一景。
历史上 ,村人都吃淇河优质活水。河中泉眼多,看中了哪眼泉,四周便砌了砖石,将泉水围起来。河中井水清澈甘甜。泉水喷涌的多了,四溢出来融入大河。汲河泉而饮,诗意般美妙。
离淇水较远的刘家清代打的吃水井
民居古窑洞
(照片由栗夏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