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长篇:地外云深处(8) 科幻长篇:地外云深处(8)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科幻长篇:地外云深处(8)
科幻长篇:地外云深处(8)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5-10-11 23:01:43

2015-10-11 10:22:40 

8.思考火星怎历法 找寻淑女何无踪

 

又到了晚上组织讨论的时间,小会议室坐满了人,学校的领导也来捧场,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水果和瓜子。校领导笑着说:“听说你们讨论热烈,还组织大家外出,你们的活动很有意义。我们学校在这方面不见长,一定要借此机会向外校的同学学习,扩大知识面,力争做一个既专又博的人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请卫黎明等几位外校的同学接着讲,大家欢迎!”

一阵掌声过后,卫黎明说:“感谢校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参加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我在这里也学到许多文学知识……”

“这要特别感谢林如平同学,大家说对不对?”李紫燕笑着插话,会议室一片掌声。

“还要感谢李紫燕同学!”卫黎明笑着说。

“老虎明,李紫燕同学自有人感谢,你在中间当什么电灯泡!”林如平看着张正义笑着高声说,大家又是一阵掌声。

“快讲,归入正题。”张正义带着羞涩的语气说,大家笑着又开始鼓掌。

“好!好!话归正传,我这也是现学现卖。”卫黎明说。

“黎明,你说火星上没有月的阴晴圆缺,火星上如何创制历法?如何分月?如何计时?”席自然提出了新的问题。

“我认为不能用地球上的历法思维,需要创新。我看应当先把火星上的计时制度确立起来,这是基础。但不能再用天干地支计时了,那样显得太落后于时代。”卫黎明笑着说。

“天干地支计时?我很想听听你的高见。”李紫燕说。

“这要从河图洛书说起。河图和洛书不一定真的存在,传说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中以白圈为阳,表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表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处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处南方,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处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处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居中,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卫黎明打开投影,画了一张河图,又画了一张洛书,指着图继续说:“相传河图依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五星就是天上五颗行星,木为岁星,火为荧惑星,也就是火星,土为镇星,金为太白星,水为辰星。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大地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形成;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

“也就是《诗经》里所说的‘七月流火’,这里的‘火’指的应该是火星吧?”林如平插话。

“是的,指的是火星在空中所处的位置。此时大地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形成;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大地正当春风回环,木行的概念形成;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强盛,万木凋谢,金行的概念形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潮湿之气强盛,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土行的概念形成。”卫黎明继续讲解。

“据说为了与五行应对,箕子的《洪范》命名了一个♀季,一年成为五时,看来古时候对一年四季还认识不清楚。”林如平插话。

“说的很对!五星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天极,每星各行七十二天,五星合周天三百六十度。五星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作纪日。五行概念的萌生与形成晚于阴阳,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五星的运行,利用五行命名星辰,进行天空区划,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观天候气,通过天象预知和掌握人间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用五行直接描述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至战国时代,阴阳学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继箕子之后进一步完善了五行学说,用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卫黎明像是在讲课,大家听得很认真。

“人家外校的同学知识真的渊博,我们学校也应该添加这些课程。”校领导小声对李紫燕和席自然说。

“用五行直接描述气候,通常称为四时,但在《洪范》中,除了春、夏、秋、冬,还多出来一个♀季,成为一年五时。其中:春属木,该季草木萌发;夏属火,该季天气暑热;♀属土,这是为了配五行而造出来的一个时或者季;秋属金,该季万物果实成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遍地金黄;冬属水,冬寒生水,水生彻骨寒冰。♀这一时或者季是为了配伍中央之土行而人为设置的。黄河流域最晚到了夏商之时,先民便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四立来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每季90多天。《洪范》将每季最后的五分之一单独拿出来,放入♀之中,♀时或季共有18天,这18天不属于春、夏、秋、冬四季。玛雅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历法,虽然那个时间玛雅文化与中华文化远在两个大陆,隔着太平洋,不可能有信息往来,但人类的思维却是相通的。另一种可能是,商末帝辛的军队不愿意归顺鸠占鹊巢的西周,一部分飘洋过海去了南美洲,带去了华夏中原文化。玛雅历法一个月是20天,一年是18个月,一年之中设了5个忌日,很像《洪范》九畴多出来的那个季节,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洪范》九畴一年划分为五季, 分为四个阶段,♀不像其他四时或四季集中在一个时段。《黄帝内经》也是随着《洪范》分为五季,增加了一个长夏,具有实用价值,但作为气候季节划分不可取,这种划分很不科学,火星上的历法也不能采用五季的划分。”卫黎明继续说。

“古代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古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最精确的自我调控体系,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并将这种自动调节机制称之为制化调节,以此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内的稳定状态,如果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人就是病理状态。用五行生克说明疾病,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从而调理各脏腑功能,防止病邪传入其他脏腑,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成就了古代华夏的橘井杏林之术,成就了中医传统文化,真可谓虎踞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水泉香。”一位同学接话说。

“了不得啊!竟然知道《列仙传》里的‘橘井’、《神仙传》里的‘杏林’典故,而且还引用了《药铺林》中的对联。”卫黎明笑着说。

“我不是你们两个学校的,我也想前往火星,已经报了名,我是学中医的。”那位同学说。

 “欢迎外校的同学!季节的划分还走过这样的弯路?不说我还真的不知道。”席自然说。

“早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中华始祖黄帝时期,据说黄帝一名部下大挠氏探察天地气机,探究五行,始用甲乙以名日,谓之干,用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测天则用干,测地则用支,于是创立了天干地支,外加五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天干地支纪法。天干地支在华夏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卫黎明接着往下说。

“我知道十天干的含义: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太阳循环往复,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林如平说。

“我知道十二地支的含义: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卯是茂,言万物茂盛;辰是震的意思,万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衰老;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李紫燕说。

“天干地支是古人为了历法方便做六十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或者是中华夏代的创作。天干地支共二十二个符号,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错综有序,显示时空互动,阴阳作用,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卫黎明又像讲课一样详细讲解。

“天干地支历法中的年、月、日、时虽然很有规律,但我总是记不住。”祝英台也开始插话。

“关于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关于月,正月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关于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关于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早子时为0时至1时,丑时为1时至3时,寅时为3时至5时,卯时为5时至7时,辰时为7时至9时,巳时为9时至11时,午时为11时至13时,未时为13时至15时,申时为15时至17时,酉时为17时至19时,戌时为19时至21时,亥时为21时至23时,晚子时为23时至24时。你不早说,早说我给你补补课。”梁山伯笑着说,小会议室又是一阵掌声。

  “地支与五行、方位也有关系。子鼠属阳水,亥猪属阴水,位于北方;寅虎属阳木,卯兔属阴木,位于东方;午马属阳火,巳蛇属阴火,位于南方;申猴属阳金,酉鸡属阴金,位于西方;辰龙戌犬属阳土,丑牛未羊属阴土,位于中心。天干与五行、方位也有关系。壬为江河之水,癸为雨露之水,位于北方;甲为栋梁之木,乙为花果之木,位于东方;丙为太阳之火,丁为灯烛之火,位于南方;庚为斧钺之金,辛为首饰之金,位于西方;戊为城墙之土,己为田园之土,位于中心。”席自然补充说。

“人类对时间的探索研究并没有就天干地支止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科技发展,日晷、更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6000年前的巴比伦王国。漏壶是华夏最古老的计时器,周代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人们在壶中装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当水或沙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或沙位下降,观测刻箭上的水位或沙位,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石制的圆盘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倾斜状,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晷针下端指向北天极,上端指向南天极。晷面刻划出十二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一个时辰,也就是两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夏半年太阳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下方;冬半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上方。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人类耗时达几千年之久,日晷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没法使用。”卫黎明继续讲解。

“改变日晷、更漏计时的人是一位叫做一行的唐代僧人,他俗名叫张遂,生活于公元8世纪。张遂与另外一位华夏发明家梁令瓒一起设计了一个‘擒纵器’装置,也就是所有机械钟中心部位的那套齿轮嵌齿结构。机械钟在中世纪时传至欧洲,直到14世纪,欧洲建造了既大又不灵巧的机械钟,用钟锤驱动,其精确度每天大约误差在一小时以内,到17世纪时,制造出了带有钟摆更精确的钟。”张正义接话说。

“公元1601年,据说明代万历皇帝得到两架外国的自鸣钟,但那个时候民间仍是看天晓时,抛却日晷看钟表知时间,还是近几百年的事情。”李紫燕接着说。

“历代封建王朝,总把自己尊为天地的中心,岂不知天地之大,宇宙之大,并不是天下皆为王土。世界标准时间并没有始自华夏,而是出现在西方。不同经度的地方,太阳升起落下有先有后,华夏地域广阔,横跨东五时区到东九时区5个时区。各地真正的太阳时与所处的经度有关,与纬度无关,所谓真太阳时要求每天的中午12时,太阳处在头顶最高。传统上确定时辰,需使用真太阳时,所以要把平太阳时调整为真太阳时。”卫黎明说。

“什么是平太阳时?”林如平问。

“所谓平太阳时,可以理解成一年之中每天都是24小时整,每一天是平均的,不同经度的地方,太阳升起落下有先有后,平太阳时就是地方太阳时。例如京华时间每天都是24小时,是东经120度的平太阳时。实际上,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是一个椭圆,有时候转得快,有时候转得慢,如果按照两次太阳升起之间的时间为一天来算的话,每天是不一样多的。我们日常使用的时间就忽略了这个因素,是平太阳时。平太阳时是假设地球绕太阳是标准的圆形,一年中每天都是均匀的。由于公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以及闰年与平年的差异,实际的时差可用前一日或后一日的数据,其误差可忽略不计。”卫黎明解释说。

“关于时间也有这么多学问,还真的不知道。”林如平说。

“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除了绕太阳公转外,每天还自转一周。因此,火星被太阳光照射的半个球面形成白昼,而背着太阳光的另外半个球面便是黑夜,它们之间的过渡带是清晨和黄昏。火星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火星上的晨、昼、昏、夜也不断地从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火星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地球与火星情况一样。19世纪,地球俄国伊尔库次克附近一个小镇,那里一家邮局于9月1日7时给芝加哥邮局拍了一份电报,芝加哥回电8月31日9时28分悉来电。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几乎天天发生。火星上如果不规定日期变更线,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火星上新的一天应该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登上火星以后,首先要讨论这一问题。”卫黎明继续说。

“1884年,地球国际经度会议为了避免此类混乱,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为不使一个国家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形成一条折线,日界线不穿过任何国家。国际日期变更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成了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人为分界线。火星上没有国家,可以画一条南北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张正义说。

“平常所说钟表上的几点几分,习惯上称为时间,其实是当地的时刻,一地区具体时刻与该地区的地理经度存在直接关系。地球北半球各地习惯于把太阳处于正南方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而此刻背对着太阳的地球另一侧某一地点,时刻必然是午夜12时。如果整个世界统一使用一个时刻,则只能满足在同一条经线上的某几个地点的生活习惯,整个世界的时刻不可能完全统一。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时区’。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也就是太阳一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整个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间经线定为0度,也就是本初子午线,每条中间经线东西两侧各7.5度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间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于是,地球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规定了时区后,假如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表向前拨1小时,这样当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表刚好向前拨了24小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钟点了;假如由东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时刻。于是,国际上统一规定,当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卫黎明接着说。

“火星上的计时一定要把这些作为参考,但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李紫燕补充说。

“地球上用公元纪年的叫做公历,公历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回归年折合365.24219天,于是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可是,这样定历法,每四百年会多出3天。因此,规定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卫黎明说。

“如2000年是闰年,而2200年不是闰年。”祝英台举了例子。

“华夏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天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的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的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甲骨文中有十三月的称谓,后世的农历没有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闰月为3年1闰,5年2闰,19年7闰。农历基本上十九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卫黎明又说。

“例如公历的2153年5月27日、2172年5月27日和2191年5月27日,都是农历闰四月初五。”祝英台举了例子。

“火星绕太阳一周自转686.98圈,也应该有一般年和闰年,甚至可以设置一般年、多天年和减天年,这些需要精确计算。大家先不要太费心,等到了火星再说。也许火星人早已有了成熟的历法,届时我们可以借用他们的历法成果。等咱们到了火星,还需要查明火星上有无绿洲,绿洲上有无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形式类型。火星可以成为地球的许多新技术试验场,火星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大气如何人工影响等,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卫黎明笑着说。

当晚讨论结束后,同学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学校,接着几天卫黎明因为有事,没能参加组织的讨论。已是初夏,每到晚上,临近京密河各大学的同学们又开始到河中游泳,卫黎明和林如平也曾数次在水中嬉戏纳凉。又是周末,恰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卫黎明和林如平商定放学后河边相见。

那天卫黎明因放学较晚,还没有走出校门,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滂沱,天地连在一起,火龙划破苍茫的天幕,雷声震得大地颤动,雨越下越大,房顶上,街道上,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平地成了汪洋,京密河边的同学们在风雨中向着各自的学校奔跑。卫黎明知道林如平已在河边等她,急着给林如平打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只好慌忙带上雨具,迎着狂风暴雨冲向京密河边。

闪电连天接地,炸雷震耳欲聋,风力十分强劲,树枝被风吹得喀嚓作响,雨借风势,风助雨威,卫黎明因从奔跑的同学之中没看到林如平的身影,依然不顾一切地向着河边奔跑。到了河边,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卫黎明破着喉咙高喊着林如平的名字,然而却被风声、雨声和雷声无情地淹没。电闪消失,雷声停息,风已经疲倦,雨住了,云散了,夕阳已经落山,月已挂上东边的林梢,卫黎明穿着滴水的衣服,独自呆呆地站在河边,再一次拨打林如平的电话,电话显示对方不在服务区。

卫黎明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急着赶往林如平的学校找到李紫燕,李紫燕也正在火急火燎找林如平,都说林如平放学就去了京密河边,还有几个说亲眼见林如平站在河边,但雨后谁也没有看到林如平。众人纷纷拨打林如平的电话,提示皆是不在服务区。林如平突然人间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卫黎明百思不得其解。

几个同学乘着月色再次来到京密河边,沿着河岸向南一直找到万寿山下,依然没有任何结果,李紫燕解劝卫黎明,要他放宽心。李紫燕说:“一定是如平的手机被雨水损坏了,也许是就近避雨,躲到了什么地方。”

“不会的,如果躲到了什么地方,她会给我打电话的。”卫黎明说。

“说不定是与同学或者老乡玩起来,忘了给你打电话。咱们回去吧,她自己会回来的。”李紫燕解释。

“但愿会是这样,如果如平……”卫黎明十分担心地说。

“没有如果,不要胡思乱想!咱们回去,如平回来,我让她即刻给你打电话!”李紫燕打断卫黎明的话说。

卫黎明回到了学校,梁山伯和祝英台等几个听说林如平找不见,纷纷前来安慰卫黎明。窗外明亮的圆月又被阴云遮蔽,又下起雨来,噼噼啪啪的雨声敲打着夜的寂静,本就烦乱的思绪,让这雨声弄得更无条理。卫黎明彻底失眠了,他望着雨中昏暗的窗外,都市里的霓虹,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发着落寞而朦胧的柔光,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来,卫黎明的心都要碎了。





 

 
     
科幻长篇:地外云深处(8)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