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5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5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5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5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9-23 23:50:02

以食为天的民与九鼎之食的王

    民以食为天,这句似乎颠扑不破的真理最早见于汉代班固的《汉书·郦食其传》,传载:郦食其向刘邦进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郦食其,名中含一食字,难怪会说出这么深刻的话。的确如此,吃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胎儿脱离母胎,初生为人,什么都等着他去学,惟独吃不用学。奶头往孩子唇边一放,他就张嘴衔住吮吸。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五天不吃见阎王。有个以民食为天做谜面的谜语,打一姓氏,谜底是吴,口便是天,还算贴切,人的口就是为吃喝而长的,吃了喝了才能活,才能立地顶天。“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就是说,食应是王者上的天,所以,自古名君都将食列为治国安邦的第一政务。我国最早、最权威的经典《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在灭商次年,向“殷之三仁”之一的箕子咨询治国安民之道时,箕子向武王讲述应当努力施行的八种政务:“八政:一曰食,二曰贷,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可见《尚书》是把民以足食作为君王第一要务强调的。也正如此吧,古代将原本装饭的鼎视作圣器,当年“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从此,鼎既成为王权的象征,也成为衡量人的身份等级的标志,国君用9鼎,卿用7鼎,大夫用5鼎,士用3鼎。另一种衡量人身份等级的是豆,豆为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仪礼·礼器》载:“天子之豆二十有云,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由此可见,君王是最讲究食的,《周礼·天宫·膳夫》记: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请,羞用吕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二十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天子不仅食品要丰盛,进餐时还要伴奏音乐,以便天子乐于多食。

    食而花样番新是历朝历代君王的特权。最残忍的食是齐桓公,他是“易牙烹子”典故的主角之一,另一个主角是易牙,易牙是烹饪的祖师爷,是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的首师发明者,他是易牙不仅烹饪技术高,还是个俊男,便赢得了齐桓公的宠幸,既吃他烹的美食,还吃他的美色。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天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什么美食都吃过,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就残忍地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了桓公吃,桓公认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提拔重用了易牙,易牙便成为宠臣。后来大臣管仲生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并问管仲:“君将何以教我?”仲曰:“君将何以教我?”仲曰:“君勿近易牙和竖刁”。桓公说:“易牙烹子飨我,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无不爱其子,自己的儿子尚且不爱,焉能爱君”。直到管仲死后,桓公仍不信其言。不久齐桓公病危,易牙果然拥立齐桓公的宠妾卫共姬的儿子作乱,闭塞宫门,桓公被活活气死在病榻上。

    帝王中,最窝囊的食客要数唐中宗李显。中宗的老婆韦皇后为中宗戴了若干顶绿帽子,传到了宫外巿井。一个地方小官燕钦融上书指责韦皇后淫乱,干预朝政。中宗亲自召燕钦融来京诘问,韦皇后指使宗楚富喝令卫士当众将燕钦融摔死。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难看的脸色,决定查究她的淫乱之事。但他的女儿安乐公主则暗中帮助母后,希望母后临朝称制,自己当皇太女,效法武则天。母女密谋害死中宗。韦皇后知道中宗喜欢吃饼,于是命令情夫散骑常侍马秦客配置了毒药掺在饼中,并亲自送给中宗食用。中宗一见色香味俱佳的美饼,随手取来就吃。不一会儿,便感到腹中绞痛难忍,扑倒在榻上乱滚,太监急忙去秉告韦皇后。韦皇后故意磨蹭,拖了许久才来,见中宗痛苦的样子,还假装问中宗怎么了。中宗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嘴呜咽的哭泣,没多久便死于长安宫中的卧榻上了。

    历代帝王中,最掉份子的食者是封建社会末代皇帝溥仪。1945年日本战败满洲国,8月11日,逃亡途中的溥仪没啥好吃的,见有面粉,就想吃煮面片,但找不到擀面杖,就用一根圆棍顶替,可不合手,擀了几下还不成样子。面对此情此景,厨师心中暗暗叹道:皇上这次真的滚球了。

    历代皇帝中,最有违“王者以人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宗旨,不识民疾苦的要数晋惠帝了。灾荒之间,百姓饿死无数,惠帝司马衷帝竟昏聩至极地问奏请大臣:“何不食肉糜?”真实昏庸到了极点。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5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