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人口
据1985年浚县地方史志办公室调查,全县有337个姓氏,占全国在用姓氏的11.23%。其中超过万人的有:张姓5.4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王姓5.31万人,占9.7%;李姓5.24万人,占9.6%;刘姓3.59万人,占6.5%;赵姓2.25万人,占4.1%;孙姓1.85万人,占3.4%;郭姓1.65万人,占3.0%;梁姓1.40万人,占2.5%;杨姓1.30万人,占2.4%;陈姓1.21万人,占2.2%。
据2000年调查张、王、李、刘、赵、孙、郭、梁、杨、陈10姓人口,在全县人口中仍处于领先地位。新增蒲、屈、智三个姓氏。
二、姓氏源流
(一)源起姓氏
源于浚县的姓氏共有20个。
端木氏:浚县境内最古老的姓氏。周文王时,鬻熊次子名端木,端木生子典,典以父名为姓,曰端木典。此为端木得姓之始。端木赐(字子贡),春秋卫人(今河南浚县人),以孔子弟子名于世。端木后裔因以端木子贡为始祖。《元和姓纂》:“端木,孔子弟子端木赐之后”。
赐氏:姓源有二,其中一支出自河南,是孔子弟子端木赐后裔(《姓解》)。
端氏:姓源有二,其中一支为春秋卫人端木子贡后裔。本姓端木,后省木而称端氏(《明史 · 端复初传》)。
木氏:其中一支系先贤端木子贡之后。九世祖肇,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去端字而姓木,隐于鲁(《元和姓纂》)。
贡氏:其中一支系先贤端木子贡后裔,因避“焚书坑儒”之祸,以始祖字为姓。
沐氏:沐为端木姓支裔。为避祸,将木氏改为沐氏。端木,古代又称端沐。
林氏:其中一支源于端木氏。明成祖时,山东郓城端木氏获罪当朝,为避难,改姓林。
勃氏:姓源有三,其中一支出自春秋宋国古师勃之后(《世本》)。望出顿丘(治今浚县境)、武陵(谢钧祥:《中原寻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牵氏:春秋时齐人避难奔于卫,受封于牵(今浚县城北十八里有牵城遗址),其后人遂成牵姓(《路史》)。
司氏:《通志·氏族略》:司姓是郑国司臣之后,望族出于顿丘(治今浚县境)。
郁氏:姓源有二:以名人姓为姓。晋国有宰相名郁黄,后人以郁为姓;以食邑为姓。春秋时吴国大夫采地在郁邑,后人便以“郁” 为姓氏。郁姓有堂号曰“黎阳堂”。
都氏:《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载:都氏望出黎阳郡。
桑氏:望族在黎阳。桑虞,字子深,东晋黎阳(今浚县)人,官至宁朔将军、青州刺史。时为浚县一大家族,“五世同居,闺门雍穆”。桑弘志(又名李继岌),五代后梁黎阳人,先后仕岐蜀为将。
黎氏:出自姬姓。颛顼裔孙受封于黎地(今河南浚县),其子孙以封地名氏,曰黎姓。
公羊氏: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国人名公孙羊孺,其子孙取先人名字中“公羊”二字为姓,曰公羊氏,望出顿丘。
於氏:源自上古,望出黎阳。
降氏:姓源有二,其中一支源于河南,出自地名。古黎阳县(今河南浚县)有地名降水,后者以此为姓,成降姓(《姓氏考略》)。
苻氏: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氐族首领、前秦蒲洪在枋头称王时,改蒲姓为苻姓,浚县成为苻姓姓源。《晋书 · 苻洪传》:“洪亦以谶文有‘ 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 付’字,遂改姓苻氏”,以应建国称王之兆。
谢氏:谢偃,隋末唐初卫州卫县(治今浚县卫贤)人,著名文学家,擅长作赋。本姓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改姓谢。
琚氏:屯子镇孙庄璩氏,民国年间,为便于书写改姓琚。
(二)本土姓氏
所谓本土姓氏,指明代以前在浚境居住的姓氏。因年代久远,不便查考。兹据史书、碑刻和地名普查征集到的口碑资料,将19姓予以敷列。
贾氏∶贾护,字季君,西汉黎阳(今浚县)人,《左氏春秋》重要传人。地名普查:临河贾姓为本土姓氏。
赵氏∶东汉黎阳营监营谒者赵威孙避董卓之乱,举家从温县迁居黎阳(清 · 熊象阶纂《浚县志 · 流寓》)。
翟(zhái)氏∶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部翟辽在黎阳故城(今县城东南一里)称王, 僭号“大魏天王”。国亡后,亲族滞留黎阳。
李氏:李继岌,五代后梁黎阳(今浚县)人。先后仕岐蜀为将,因战功,赐名桑弘志。李平(?~516年),北魏顿丘(在今浚县境)人,官尚书仆射。其子(奖、谐)、孙(构、庶)、堂兄(崇)、堂侄(世哲、神轨)皆为北魏、北齐重臣,时为浚县声名显赫一大家族。李铉,字伯鼎,元浚州人,于泗州桥战死,赐镇国上将军、陇西郡公;兄钧,字伯衡,以战功至怀远大将军,讨寨寇殁于清流,闽人曰“双忠”。李载,字伯熙,北宋黎阳人,官虢州知州、涟水判官。《唐故处士李府君墓志并序》:李茂先,陇西成纪人,世祖魏郡太守,因官流寓,故后世为相州临河人。今善堂镇临河村有临河古城遗址。地名普查:善堂镇迎阳铺李姓系本土姓氏。
华氏:华秋,隋临河人,幼丧父,事母以孝闻,《隋书》有其传。
王氏∶王梵志,一名梵天,隋末唐初卫州黎阳人,唐白话诗人。王泉,字巨源,黎阳人,金贞祐末推为棚长,累功镇国上将军(清·熊象阶纂《浚县志·循吏》)。唐开元年间,有王姓即在新镇镇邢固居住,该村曾出土墓葬砖,上刻“大唐开元年间王□合”。地名普查:王庄乡王庄集王姓,为本土姓氏。
陈氏∶陈琰,字伯玉,北宋澶州临河人,官工部侍郎。
张氏:张暹,字德昭,元浚州人,官刑部尚书。
孟氏:孟居正,字处中。曾祖天安,金进士,隐居卫县(治今浚县卫贤)。居正仕元,官滑州知州。
杜氏:明《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载:“此庄之中当时有杜姓者,虑官府谒祭之扰,夜焚其碑而匿之,且以子贡石像移于伾山之麓。”碑及黎公墓皆在今黎阳镇张庄,“此庄”即指张庄。
速哥察儿氏:元《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速哥察儿,西夏人,元浚州达鲁花赤。“在官日久,与浚民相安。世渐平定,无意仕进,买田筑宅黎阳山(今浚县大伾山)下,治生教子……葬黎阳山”。其子哈喇哈孙曾任汉阳知府,死后祔葬先茔。速哥察儿子孙世居浚县,揆诸情理,浚县理应有一支西夏遗民,但姓氏是什么,无从查考。
汪氏:地名普查,善堂镇什村汪氏为本土姓氏。
胡氏:地名普查,善堂镇临河胡氏为本土姓氏。
裴(péi)氏:地名普查,屯子镇裴庄裴氏为本土姓氏。
郭氏:地名普查,小河镇郭渡、同山郭氏为本土姓氏。
卢氏:地名普查,小河镇同山卢氏为本土姓氏。
侯氏:地名普查,小河镇同山侯氏为本土姓氏。
邢氏:地名普查,新镇镇邢固邢氏为本土姓氏。
史氏:地名普查,新镇镇邢固史氏为本土姓氏。
(三)迁入姓氏
1、明代迁入姓氏 明代迁入浚县的姓氏特别多,绝大多数是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组织山西洪洞迁民时迁入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浚县广泛流传。
洪武间迁入姓氏:据《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浚县词条》、谱牒、碑刻资料,洪武年间迁浚的有28姓。其中郭小寨郭姓、王寺庄赵姓、唐庄唐姓、后咀头王姓、郭庄郭姓、二郎庙刘姓、常庄常姓、西韩庄刘姓、赵礼村赵姓、乔礼村乔姓、朱村朱姓、于庄田姓、杨玘屯赵姓、西王桥王姓,东长村王、刘、李姓,二郎庙刘、贾、尚姓,十里铺李姓,迎阳铺赵、王姓,白毛李、何、郭、张、邢姓,什村郭、刘、袁、柳、马姓,王庄乡王庄张、李姓,南老关嘴王、郭、张、陈、刘姓,屯子村李、蒋、高姓,郑厂郑、张姓,西胡营赵姓、凌湖朱姓,张寨张、唐、史姓、后樊庄樊姓,新镇镇大屯焦、马、杜姓,小河村赵、马姓,同山寿姓,瓦岗宋、马姓,郭渡孙、李、王、赵、韩姓,亮马台张、王姓,后公堂马姓,系洪武初从山西洪洞迁入;角场营刘姓系明初奉旨从山东青州临朐迁往角场营;酸枣庙张姓系洪武十八年从山西潞安府长子县张村迁浚;西褡裢张姓系洪武十三年由山西绛州龙门阵迁入;赵庄赵姓系洪武年间由金陵迁入;王庄村王姓系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迁浚:县城、巨桥等邢姓系洪武初从安徽霍邱迁入;。
永乐年间迁入姓氏:据明正统《大名府志》卷二:“姬文中屯、郭得才屯、宋十五屯、韦志屯、张文中屯、李小二屯、杜宗道屯、王真屯、刘敬屯、侯二屯、杨玘屯,以上十一屯,属浚县,并系迁民”的记载。以上村屯的姬、郭、宋、韦、张、李、杜、王、刘、侯、杨十一姓,系迁入姓氏。康熙《永乐府志》卷五《里市》:“京东州县,则有社有屯。土著曰社,迁发曰屯,起源于永乐之初”,今浚县卫贤乡温屯、游屯、冯屯、任屯,钜桥镇耿屯,新镇镇大屯(包括杜行、马行、焦行三个自然村)等以姓氏命名的村,其温、游、冯、任、耿、杜、焦、马等姓,亦应属永乐迁民。
此外邢固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临河徐、王、张和东枣林池、张、王、秦姓由洪洞县迁入;西胡营胡姓,由彰德府迁入;申窑头申姓由河北永年迁入。
其它年代迁入姓氏:共有6姓。裴庄常姓,弘治年间由洪洞迁入;城关镇杨姓,嘉靖年间由宁夏固原迁浚,卜居浮丘山下;蒋村蒋姓万历年间由洪洞迁入;曹香菜曹姓,万历年间由大赉店曹洼迁入;原厚余姓,明末由相州迁入;于村于姓始祖于辰(字南道,于谦孙)于明英宗朝后为避难迁往古谭城郭家庄(今卫贤乡于村)。
2、清代迁入姓氏 共有8姓。史氏:史小寨史姓,清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浚。
程氏:程淓,字箕山,号岸舫,铁鹤子,清广信(今江西上饶市)人,顺天(今北京市)籍,清顺治进士,官至河南驿盐道署布政使。爱浚县山水,谢任后,筑岸舫于浮丘,遂家焉。
张氏:张兆麟,字玉甲,号西山,大兴人,顺治进士,官至青州海防道参议,年七十告老归浚。年八十卒于大兴,子孙留浚,成望族。
胡氏:胡文懽(gu?n),字旭昭,静海人,拔贡生。康熙三十五年由直隶天津迁浚,年七十病殁,葬浚县西岗尹庄。曾孙胡鈵,官荆门知州。后人胡思源移居晏庄。
武氏:武廷括,字周南,康熙己巳年(1689年)平湖广“裁兵之变”有功,迁武昌知府,官至广东按察使,以原品休致,卜居浚县。
韩氏:宋代名相韩琦之后韩炳章,于乾隆初由安阳昼锦坊迁居浚县。
马氏:东杨玘屯马姓系马贵后人,九世孙马稳从大赉店镇臣投迁。
杨氏:城关镇南仓口杨姓,始祖葆恩,光绪间由天津迁浚,以贩盐为业。
三、姓氏分布
浚县姓氏除城关乡秦禹庄禹姓、卫贤乡李香菜亓(q?)姓、游屯游姓,城关镇北街俎(z“)姓、西大街御史巷邹姓,屯子镇孙庄琚(j‘)姓等人口比较少的姓氏,居住地相对集中外,其他姓氏分布都很复杂。仅将人口占前十位的张、王、李、刘、赵、孙、郭、梁、杨、陈姓及人口较少的姓氏列于下:
张姓:城关镇顺河、桥西、南关外、东关;城关乡贾庄、杨堤、后毛村、东张庄、东宋庄、寺下头、小高村、南二郎、后咀头、西屯、高庄、付庄;善堂镇西褡裢、东褡裢、酸枣庙、西善堂、乔礼村、曲河、郭坊、后寨、杨村;王庄乡南街、西街、大齐村、东胡村、老关嘴、张李甘寨、东枣林、西枣林张拐;屯子镇侯胡寨、盐土庄、郑厂、前石桥、大屯、东小寨、东张洼、西张洼、毛门村、席营、园上、东榆柳、七股路、南赵庄、北张庄;白寺乡张寨、姜营、中尚庄、西尚庄、后岗、民卢庄、张七营、韩庄;钜桥镇草屯、桃园、后樊庄、艾庄、王下雾、岗坡、连洼、郑常村、汪常村;卫贤乡砖城、北纸坊、张屯、赵岗、前交卸、后草店、宋谢庄;新镇镇董庄、李海屯、张堤、兰庄、东高宋、淇门东街、邢固、官庄、张寺南、张庄;小河镇纸坊、西张庄、东张庄、梨园、崔堡、吴摆渡、西周口、徐庄、聂渡、前冯庄、张刘庄、张贾店、张村等。
王姓:城关镇北街、西街、菜园、南街、南关外;城关乡界牌、晏庄、杨马庄、王可庄、城王庄;善堂镇王礼村、东王庄、石佛铺、马村、吴村、大何村、西王楼、南韩庄;王庄乡小齐村、东胡村、南胡村、新寨、王窑头、王西头、王李甘寨;屯子镇董厂、王村、王门、老观嘴、南阳涧、东小寨、大黄庄、钊寨、荆寨;白寺乡大王庄、北罗庄、大郭村;钜桥镇化皮屯、刘寨、王寨、申寨、东高村、桃园、高庄、老鸦章、汪常村、马常村、刘洼;卫贤乡来庄、张屯、裴营、于营、赵岗、龙口;新镇镇西皮、码头、申店、淇门南街、西郭村、王马湖、牛四马湖、官庄、任寺南;小河镇前郭渡、西王渡、西张庄、前下滩、曹湾、康庄、亮马台、王庄、耿潭、前刘庄等。
李姓:城关镇桥西;城关乡王寺庄、八里井、东宋庄、小高村、东屯、东王桥、孙庄、甘草庄、十里铺、东长村、杨庄、八里庄;善堂镇打鱼庄、东海头、李村、西善堂、东褡裢、郭小寨、齐小寨、湾子、李洪庄、双庙、光明村、下河里、东朱庄;王庄乡元过、聂村、王庄北街、西街、刘坡、大齐村、苑庄、葛庄、新寨、南井固中村、郭井固;屯子镇屯子、北张庄、郭厂、后石桥、西李村、蒋八营、徐化庄、裴庄、西小寨、郭家庄、夏庄、毛门村;白寺乡李庄、盖寨、中岗、西徐庄、李桥、刘皮洼、李黄庄、东和营、山北后街;钜桥镇草屯、李常村、冢儿章、路屯、王下雾、聂下雾、汪常村;卫贤乡南纸坊、侯香菜、后草店、王含珠、卢含珠、姜含珠、山西;新镇镇杜行、李海屯、庄头、长屯、东郭村、侯村;小河镇后郭渡、东王渡、牛寨、宗湾、瓦岗、中周口、西周口、瓮城等。
刘姓:城关镇南关外、北街;城关乡角场营、北二郎、前咀头、贾庄、东长村、西屯;善堂镇了堤头、西什村、西韩庄、下河里、酸枣庙、店上;王庄乡北王庄、北苏村、圈里、西枣林、刘沙地、南井固西村、刘井固;屯子镇刘门村、韩庄、东榆柳、西榆柳;白寺乡民卢庄、张七营、张寨、山北东街;钜桥镇白庄、牛庄、刘洼;卫贤乡后屯、刘香菜、刘堂、李屯、李香菜、于营、赵岗;新镇镇南刘庄、北刘庄、王马湖、邢固、新镇村;小河镇纸坊、饭店、刘固屯、张刘庄、侯刘庄、后刘庄、刘贾店、杜庄等。
赵姓:城关镇北关、南关;城关乡杨堤、东杨玘屯、前寺庄、常庄、东长村、秦禹庄;善堂镇了堤头、迎阳铺、前赵庄、后赵庄、赵礼村;王庄乡元过、聂村、南苏村、牛李村、大赵庄、西沙地、东沙地、宋井固、东赵庄;屯子镇赵庄、郑厂;白寺乡陈洼、马庄;钜桥镇钮庄、赵庄、三里屯;卫贤乡香菜、后草店、裴营;新镇镇赵摆、后枋城、牛村等。
孙姓:城关镇南关、东街;城关乡韩寨府、孙庄、大高村;善堂镇陈村、李村、贾胡庄;王庄乡孙石井、屯子镇牛宋村、莲池;白寺乡东许庄、盖寨、前岗;卫贤乡南纸坊;新镇镇田堤、东高宋、西高宋、东枋城、前枋城孙街;小河镇郭渡等。
郭姓:城关乡郭庄,善堂镇什村郭街、郭家营、郭小寨、西白毛、郭坊,王庄乡郭村、军寨、孙石井、北老关嘴,屯子镇郭新寨、北苏村、郭厂、郭家庄,白寺乡郭庄,钜桥镇冢儿章、牛庄、岗坡、郭小屯,卫贤乡北纸坊、南纸坊,新镇镇长屯等。
梁姓:主要分布在新镇镇彭村、于庄、西郭村、淇门、南刘庄,钜桥镇刘寨等村。
杨姓:主要分布在城关乡后寺庄、东马庄、杨马庄,善堂镇康村、赵礼村,王庄乡南苏村,屯子镇三角,白寺乡后岗,新镇镇司庄、前枋城,小河镇埽头等。
陈姓:主要分布在城关镇东关、南街,城关乡东陈庄、方庄(东邢庄),善堂镇陈村、九股路,屯子镇前石桥、原厚、刘河、陈门村、韩庄、七股路,白寺乡东尚庄,钜桥镇姜庄,卫贤乡陈香菜、中交卸、赫含珠,新镇镇淇门、东双鹅头、西双鹅头,小河镇曹湾、东周口、聂渡、前冯庄等。
邢姓: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后街、北街、西后街、城关乡方庄(东邢庄)、邢固、巨桥、善堂白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