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黎阳仓 大运河畔黎阳仓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大运河畔黎阳仓
大运河畔黎阳仓
 
作者:白立功 李志刚  加入时间:2014-9-17 11:27:25

位于西亚热带地区的卡塔尔首都多哈是波斯湾西南岸一座国际化滨海城市。今年6月22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这里发布了令华夏儿女欢呼雀跃的消息:中国的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烁古耀今。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而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在世界遗产大运河项目中,包含27段河道遗产和58处相关遗产,鹤壁市浚县大运河段永济渠和黎阳仓则是大运河两处标志性遗产,也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加冕一匝世界明珠。

黎阳仓赫然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它见证了大运河何时的漕运历程,承载了大运河何等的历史之重,经受了大运河畔何许的战火硝烟……让我们穿越历史,回到铁马冰河的隋唐时代。

隋朝是一个两世而亡、仅仅赓续38年的短命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短暂的兴亡之际,注定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必定招兵买马,挖洞屯粮。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兴建黎阳仓。黎阳仓址选在“黎阳收、顾九州”的浚县城东,适置帝国腹地,东临黄河,西濒大运河,漕运便捷。隋朝将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集中在黎阳仓,经黄河或永济渠运往洛阳、长安及兵火前线,充实京师仓廪,供给战争所需,防备水旱灾荒。

黎阳仓规模宏大,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余曾过大伾,仓窖犹存,各容数十万,遍冒一山之上。”元代汲郡王恽《游东山记》记载:“遥经北麓,穿苍(仓)城,按观隋唐廪制。” 

黎阳仓见证了隋朝的兴衰存亡。隋文帝征讨江南、统一霸业;隋炀帝三征高丽、开疆拓土,屡屡派人在黎阳仓督运漕粮,保障军饷。黎阳仓对于隋朝巩固政权、扩充边防、稳定社会、抗险赈灾,举足轻重,功绩卓著。然而,似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黎阳仓的深窖足粮和战略重地逆变为响起反隋“第一枪”的前沿哨所。

公元613年3月,隋炀帝再次北征高丽,命令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仓为前线督运粮草。杨玄感见天下大乱已起,遂在黎阳起兵。杨玄感的好友李密献计说,“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出其不意,扼住咽喉,隋军归路被断,高丽人必追击隋军。不出一月,皇帝不战而擒”。不料杨玄感倒戈失利,兵败逃亡。之后,瓦岗军攻夺黎阳仓,徐世绩献计李密,“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李密率瓦岗军5000人,袭取黎阳仓,“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威震中原。公元618年,隋炀帝重臣宇文化及在扬州弑杀隋炀帝,挥师北上,引兵攻打瓦岗军控制的黎阳仓。李密为保黎阳仓,与守仓的瓦岗军头领徐世绩形成掎角之势,相互掩护,大败宇文化及。后来,“窦建德陷黎阳,尽有山东之地”。

几度刀光剑影,在争夺黎阳仓的厮杀声中,一代隋朝灰飞烟灭。即位伊始便兴建黎阳仓、接着开凿永济渠的文、炀二帝,做梦也没想到,大运河上的黎阳仓,竟成了亡国的地震源和导火索。“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晚唐诗人皮日休临风大运河畔,诗评隋朝得失。

隋朝兴建国家粮仓,“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朝灭亡20年后的唐朝初期,隋朝仓窖内的粮食布帛尚未用完。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也许统治者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都城之外的粮仓缺少重兵防守,易沦为掠夺攻占之地,都城之外不宜兴建大型粮仓。唐代中期之后,建在地下、使用约200年的黎阳仓被悄然废弃。

随着朝代更迭,黎阳仓改头换面,东山再起。到了北宋初期,在黎阳仓的仓窖之上,建造了地上粮仓。原址上的地上粮仓,大约使用了一百余年。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黄河改道,黎阳仓圮于黄河洪水及河道南迁,深埋于大伾山下的黄土之中。

黎阳仓自隋开皇三年兴建,到北宋末年再废,在前后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时起时伏,时隐时现。它见证着大运河繁荣漕运的同时,多次经历着你争我夺的烽火硝烟,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兵燹的灾难,成为厉兵秣马、决一雌雄的兵家要塞。正是黎阳仓的特殊性质和历史风云,使之成为大运河申遗的一桩柱石。 

不仅如此,黎阳仓还蕴含着重要的储粮技术和物理构建,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黎阳仓兴建距今1400多年,埋没地下900多年,其间历经朝代更替及行政区划变更,史书记载方位不一。《辞海·地理分册》记载,黎阳仓在浚县西南三十里同山南麓;《通鉴纲目质实》记载,“黎阳仓在大名府浚县东二里,大伾山北麓。”再现其庐山真面目并非易事。

浚县文物考古部门和地方志人员多年考察论证,认定黎阳仓在浚县大伾山北麓。2011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浚县文物旅游局联手对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2012年3月,黎阳仓遗址入选“河南省2012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去年7月15日,央视直播黎阳仓考古发掘现场。 

千年粮仓重见天日,地下地上再展旧容,在场的专家学者和观众,不禁惊奇赞叹。 

黎阳仓选址科学,便储便运。黎阳仓建在素称“天下粮仓”的浚县,顺大伾山坡挖窖,地势高亢,土质耐压,能够就地储粮,防潮避塌。黎阳仓东临黄河,东北距黎阳城遗址1公里,西距永济渠1.5公里,构成双路漕运,线多面广。

黎阳仓设计完美,仓容庞大。设有仓城城墙、护城壕、漕渠、码头,内有道路、灶台、灰坑。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东西260米,南北280米,中心区仓窖84座,总容量约3360万斤,供8万人吃1年。仓窖直径8米~14米,窖深4米~7米,仓体皆成圆形,口大底小。 

黎阳仓技术精湛,久存不霉。每座仓窖坑底夯实,窖壁光滑,并用火烘烤,消除湿气。仓体周围铺设木板、苇席、草、糠,最外层用黄泥密封,窖顶端为圆锥形。如此工序,10年之内储粮保质保量,不会霉变虫蚀。

坚固的仓城城墙,缜密的仓窖结构,专用的漕渠码头,彰显出隋唐时期先进的储粮技术。黎阳仓的发掘再现,为研究隋、唐、宋时期官廪管理、漕运规模、田赋制度、仓城建筑、粮窖结构、储粮方法等,提供实物证据,具有丰富的考古研究价值。 

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规模最大的官仓,有“北方第一名仓”之誉。它位于在大伾山麓,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南北动脉的大运河上。它的历史演绎和考古发掘构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大运河成功申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荣膺世界遗产称号后,大运河浚县永济渠和黎阳仓百尺竿头,更上层楼。当地秉承“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理念,高扬“古为今用、助推发展,保护第一、造福于民”的旗帜,投入亿万元完善提升。打造河道景观,恢复云溪桥栏,再现昔日“云溪燕语卫水舟,橹桨声声入梦来”的山光水色。在黎阳仓遗址上,建起浅绿色彩钢雨棚,围上隔离网,铺上厚厚的草皮和塑料膜。聘请高端文化遗产研究院,设计黎阳仓保护展示方案,筹办黎阳仓国家遗址公园。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大运河畔的黎阳仓,披着隋唐时代的古老月色,迎着世界遗产的现代霞光,姗姗在波光粼粼的河滨之侧,给熙熙攘攘的游者带来无尽的遐想……

  (作者单位:鹤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鹤壁日报社)





 

 
     
大运河畔黎阳仓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