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董其昌、王铎浚县留下书法珍品之前,明代的另一书画大家陈继儒已在浚县留下墨宝。陈继儒墨宝在浚县现仍存世的是“凌云台”三字行书石刻。
“凌云台”书法石刻原被弃之在文庙泮池前东南侧,当地文化人何改新发现后,引起文物部门重视,为加强对这一重要文化遗存的保护,2011年修复文庙时,将其镶砌在文庙前院西墙壁之上,该石碑长1.56米,宽0.755米。
浚县文庙院内泮池前南侧有一石碑,上书刻“凌云台”三个盈尺行书大字,此书遵劲瀟洒,落款为“鲵渊张令君筑台修志,有凌云之笔,即以王右承黎阳诗句题之,云间陈继儒书”。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享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当时和后世均有可与同郡董其昌比肩的美誉。他工诗善文,有长小品雅章,绘画长于山水,间作水墨梅花。隐居昆山,专心著述,著作甚丰。有《眉公全集》等,《小窗幽记》尤为人们喜爱。《明史》有其传。
同乡进士张肯堂崇祯二年(1629)出任浚县知县后,执政有方,竭力为民,百姓安居,黎民乐业。张肯堂不仅是位有政治抱负的执政奇才,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眼光。盛事修志,崇祯七年(1634),有着浓重文化情怀的张肯堂决定重修《浚县志》。
浚县修志始于元代。据清嘉庆《浚县志》载,元代著有《浚州志》,惜已无存,详情失考。
明嘉靖七年(1528年),浚县知县杨麒主修《浚县志》,聘王璜主纂。志稿未完,杨擢升吏部,继任知县钱士聪继续主修。志稿初定,钱即调离。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孟奇接任后,刻板成书。该志共2卷,孟思、王璜分别作序。今台湾国立图书馆藏孤本,浚县地方史志总编室存复印本。
万历八年(1580年)八月,浚县知县任养心主修《续浚县志》,浚人李文升、侯万里、王绍雍纂修,任养心作序。该志分地理、建置、田赋、学校、官师、选举、人物、艺文8卷。今北京图书馆存前4卷。
为修好《浚县志》,使该志在浚县历史上产生久远的影响,张肯堂,委任教谕黄恪为主纂,特邀当代文学大家陈继儒来浚指导。陈继儒对编修的《浚县志》进行了认真审阅、修改、编定。之后,张肯堂诚请天雄兵备观察使卢象升,前吏、兵、刑部尚书邑人王在晋分别作序。该书为线装木雕版印刷,计八卷。正文分舆地、田赋建置、工物、职官、选举、艺文、学校等。正文前绘有县治图、县境图、庙学图,并辑录历代《浚县志》序言,体例完备,内容翔实。该志被方志界共认为是一部地方名志,并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只可惜该志现已无存。
所幸的是,嘉庆三年(1798年),浚县知县熊象阶请其旧相识偃师县武虚谷(名亿)主纂《浚县志》。今存善本嘉庆《浚县志》中,多处摘引张肯堂主修的《浚县志》,“张志”的字样比比皆是。“张志”从此成为浚县志书编修历史上的专用语。
当年,陈继儒所题“凌云台”,不仅是对知县张肯堂率领众人、不辞劳苦、艰辛修志的赞誉,还是对其人品、官德的赞誉。王维《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诗中,不仅有“隔河见桑枳,蔼蔼黎阳川。望望行渐远,孤峰凌云烟。”的意境,还有诗人“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的切身感受。陈继儒借书王维“凌云台”三字诗句,抒发了对乡友张肯堂的不尽赞叹和醇厚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