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溢香 神笔王铎大伾山留宝 翰墨溢香 神笔王铎大伾山留宝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翰墨溢香 神笔王铎大伾山留宝
翰墨溢香 神笔王铎大伾山留宝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9-6 0:15:04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尊佛,佛边有石刻,国宝遍山坡。”心里默呤着这首古老的歌谣,笔者登上了大伾山。过天宁寺山门,经龙洞绕坡而行,沿摩崖路,再次前往瞻仰王铎书法摩崖石刻艺术的风采。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县人。他年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但王铎少年有志,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他博学好古,工诗文。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说。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驰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王铎书法至今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个派别“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在京城,王铎与河南同乡刘尚信是知心朋友,刘尚信字贯石,号外朴,明末清初浚县弦歌里(今白寺乡)西郭村人,万历四十年(1615年)中进士,官至通政司右通政。刘尚信为官清正廉洁,广得民心,并志趣高雅,能诗善文,广结名士,常高朋满座。明天启四年(1624年),刘尚信曾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状元杨守勤(浙江慈溪人)所著的《宁澹斋集》作序。

    王铎1644年正月动乱之际,颠沛流离中的王铎携家人来到到了浚县,寻访故友刘尚信。当时刘尚信在故里省亲休假。两位知友相见,分外激动,刘尚信将王铎及随行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摄生阁”居住。两个知己朋友,同为一朝重臣、国之精英、相逢了,自然少不了个人际遇,家之祸福的互相倾诉,少不了对社稷安危、国家兴亡的探究和交流,也少不了对眼下时局的分析和对国家、个人前途的预测。

    王铎,刘尚信之所以成为知己朋友,主要在于两人有共同的志趣和操守。另外,还有三个原因:一是两人都是孝子。王铎身为礼部尚书,当得知父母病重时,随即向皇上告假回家探亲;刘尚信在徽州太守位上时,父亲病逝,他辞官服丧三年,后来母亲病逝时,他告假回乡服丧7年。二是两人志趣相仿。同为朝中重臣,官路可谓顺畅,但两人好像都对官运仕途看得轻淡,刘尚信曾三番五次辞职回乡;王铎在崇祯十三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据《王铎年谱》记载,在崇祯皇帝驾崩前都没有上过任。后来,王铎被南京弘光帝任命为东阁大学士,成为南明朝廷的“次辅”,但王铎曾先后6次提出辞职。三是两人政治立场基本一致。都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持反对态度。这和两人的身份地位及个人遭遇有关。王铎崇祯十三年(1640年)请假回家探望生病的父母路上,行至辉县张吴店,家人一行被农民军包围,后突围脱险。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铎安葬父母于祖茔,农民军这时占据了孟津,他匆匆安葬父母后,乘舟离开家乡流离到了黄河以北。刘尚信的家乡浚县在崇祯十五年已被李自成部将刘淇魁攻克占领,并委任义军头目马世聪为县令。刘尚信不拥护李自成,更看不上马世聪,称他们为“伪官”。王铎到浚县后,刘尚信十分高兴。这时,尽管国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之中,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仍似朝汐涨落,如期而至。王铎在刘尚信的陪同下,避开庙会的热闹场景,登上了大伾山。行至大伾山东麓,但见眼前龙洞幽深,出雾吐岫。极目远眺,黄河东徙后在山脚下留下的紫金湖上波光闪闪,白鹭飞翔,如入仙境。王铎被这美妙胜景吸引住了。他们来到了天宁寺,会见了和尚朱隽。朱隽让他们在佛前上了香,然后领着他们登上了藏经阁,6000多卷的大藏经书让王铎手不释卷,佛界的清静使他一时忘了家忧国事的烦恼。特别是大伾山的风光激起了王铎要奋笔疾书的强烈欲望,他向朱隽讨来笔墨,情不自禁地在云半山房的崖壁上写下了“仙崿”、“鹭涛虎岫”两方题记。          

 

    王铎在浚县住了几日后,得到了李自成义军已进攻北京的消息后,当即乘船要赶往京城,行至内黄县境楚旺一带时,北京又传来消息说:“李自成攻陷了京城,建大顺国,改永昌元年,崇祯皇帝自缢吊死在煤山”。闻听此信,王铎大为震惊,他只好掉转船头南渡,再次寄居刘尚信的“摄生阁”。

    王铎向刘尚信说明了返回的原因,两人都为这风的云突变感到心情无比沉重。为排遣胸中块垒,二人傍晚重登大伾山。上山走的还是那条路,去的还是云半山房,迎接接他们的还是朱隽和尚,可大明江山已经易手,属于崇祯的日月已一去不复返。王铎在暮色中打量这云半山房:云半山房建筑奇特,房分三间,房随地势,曲折有致,南间一半面东,窗对古槐,名“小槐安”,小槐安以西的另半间半面南,抬头一望,云绕雾罩,名“云邮”。云邮转北的一间壁上有龛供着释迦牟尼,绕龛而过,为山房北间,名“维石斋”。整个山房石壁环绕,天然回合,磊砢万状。房壁上有他前几日刚书上去的“鹭涛虎岫”和“仙崿”题记。旧地重游,看着这景这物,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王铎在云半山房一手执灯,一手写下了《再至青坛》诗:

    窅窅崇青色,

    中兴谥此坛。

    石稠原少树,

    洞背故多寒。

    帝子留神鼎,

    河渠自驻宫。

    为怜骐馵歇,

    暂得憇安磐。

    青坛山是大伾山的别名。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大伾山巅筑青坛祭天,故名青坛山。王铎在诗中回顾了大伾山的历史名望,表露了作者渴望安宁,希求歇息的心情。

    不久,王铎的亲友彭而述、张云斋、张寀、张亮相继从几百里外聚集在“摄生阁”。早春二月,王铎别了刘尚信,去了南京。

    谁知,这一别,二人的命运发生了意不到的天翻地履的变化。

    天下不可一日无帝。没了皇帝,天下大乱,急需拥立一位新皇帝,而此时崇祯的太子已在北京被杀,太子的两个弟弟也失踪了。在这种情况下,流落在江南的福王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的支持下,在南京登了基,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南明弘光帝。福王落难时曾得到过王铎的鼎力相助,他念及旧日恩情,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总理,王铎成为南明的“次辅”。1644年6月,王铎正式就任。几乎在这同时,远在浚县的刘尚信由于公开反对李自成,被判罪发配到汉中服刑。

    当时,王铎的题记和题诗,是写在云半山房的墙壁和纸张上的,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刘德新差人将王铎的三幅字雕刻在了云半山房周围的石壁上,使这些墨宝长期保存下来了。或许是借名扬名吧,刘德新还为云半山房题了字,同样雕刻在了云半山房一边。为让更多的游客欣赏到王铎在大伾山上留下的墨宝,康熙末年拆除了云半山房。2001年6月,王铎的“仙崿”、“鹭涛虎岫”和《再至青坛》三处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鹭涛虎岫”高 170厘米,宽180厘米,字径70厘米;“仙崿”为隶书,高90厘米,宽250厘米,字径70厘米;《再至青坛》为行草,高76厘米,宽126厘米。

    王铎的这三幅字,既有很大的书法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比如“鹭涛虎岫”四字,就用了三种书体,鹭是篆书,涛是隶书,岫是魏碑,涛字的一长横突出了隶书蚕头燕尾的写法,岫的右边“由”字突出了魏碑的内圆外方的特点,鹭指鸟类,涛指黄河,虎指大伾山,岫指不远处的胜迹龙洞。书法美与自然景观美完美融合,给人带来无限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愉悦。

    无疑,大伾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也是一座文化高峰。的确,大伾山山不高、山不奇、山不大,但文化的含金量却十分地饱满。

    大伾山拥有十项国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铎的书法作品为其中之一。此时此刻,笔者站在《再至青坛》下,读王铎诗,读王铎的书法,也在读大伾山。大伾山拥有这么丰厚而璀璨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还凝聚着历代文士贤达的大量心血和黎民百姓的广大智慧。仙崿与仙境融汇了,心境与意象贯一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了,于是大伾山,就在这灵性中涌动着。

    幸哉大伾山!福哉黎阳城!





 

 
     
翰墨溢香 神笔王铎大伾山留宝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