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黎阳仓自然要涉及黎阳古城。
浚县商时称黎,西汉初置黎阳县。《尚书·禹贡》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也称黎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大伾山,在河南浚县东南,亦曰黎山,《书禹贡》至于大伾。《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东邻河,乃大伾也。”黎阳之名便应运而生,“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汉书·地理志》)
浚地唐初置黎州总管府,宋、金、元为浚州,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浚县。虽然名字改了,但尚古之人,文墨之士,至今一提浚县,仍张口黎阳,闭口黎阳,历史情结所系吧。当代一位诗人曾惋惜感叹:叫黎阳好美,可为何偏偏更名为浚县呢?黎阳叫起来多有诗意,多有画感,多有气魄,多有色彩,多有亮度啊!可她毕竟也称浚,名字而已,并不当紧。改来改去,却并未改掉黎阳迷人的风采。她既有文物般的古老神奇,又有晨阳般的新鲜灿烂,旧中出新,新里标异,使黎阳展现了一片新天地,亮出了一个新境界。
也难怪这位诗人发思古之幽情,喜欢古典文学名著的,爱读中国历史书籍的,黎阳这个名字会不时地从唐诗宋词里,从历史典籍里蹦出来,让你注目,让你审视,让你探究。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旌若素霓,丹旗发朱光。追思太王德,胥字识足臧。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黄初元年,曹操去世,曹丕初继魏王,率大军从邺城出发挺进黎阳。《黎阳作三首》,成为其军旅诗的绝唱,也成为中国军旅文学的经典之作。
与曹植并称为“曹刘”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随所向披靡的魏军南征到达黎阳,他登山望远,畅襟抒怀,高歌长颂,成就《黎阳山赋》:“河源汩其东逝,阳鸟飘而南翔。睹众物之集华,退欣欣而乐康。”
唐代天宝十一年(752)李白来到了白马津(对岸叫黎阳津,一津两名),北渡黄河到黎阳,然后游历幽燕。李白站在渡口,俯瞰黄河浊浪,远眺对岸黎阳,不禁诗情澎湃,坐骑之上挽缰悲壮长吟《发白马》:“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王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杨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嗟峨。萧条万里外,更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色虎戢金戈。”此诗歌颂了中原一位将军发兵出征,讨伐胡兵,肃清边患,使边民过上太平生活的丰功伟绩。《发白马》体现了诗人雄伟豪放,想像丰富、语言奇异、色彩瑰丽诗风的诗风。
以大漠孤烟,雄风铁骑的边塞诗著称的唐代诗人高适,以黎阳风物为题材的诗作达十几首,这些诗,多是怀友酬别的性情之作,显示了诗人的另一番情怀:“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呤。”高适与友人黎阳渡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愁肠嗟叹。
在高适前后,江总、谢偃、刘禹锡、骆宾王、王维、岑参、贾岛、杨臣源、范成大都在黎阳留下了传世佳作。
历史沿革,朝代更迭。北宋初年施行军政制时,在黎阳县设立了浚川军,政和五年(1115)治浚州,辖黎阳县、卫县,明初降浚州为县时,便承袭浚字为县名,黎阳从此成了浚县的历史。
浚是个多音字,既读jun, 又读 xun,在《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里,浚和县组成词组时,读 xun ,再无它意。浚县名字的来源,仍和黎阳一样,不仅与黄河有关,也与大禹治水相连,而且出自大禹之口。《尚书·益稷》载“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北宋初年设置的浚川军,直取“浚畎浍距川”首尾两字。大禹疏通了九条河流,使它们流到四海,挖深沟疏通了田间的大水沟,使它们流进了大河。同后稷一起,教百姓播种粮食,民众食有粮,居有所,幸福安康。一个浚字,既展现了悠久历史,又宣示了兴县富民根本,还蕴藏了瑞信民风,更弘扬了进取精神。
那么,黎阳古城遗址在哪里呢?
黎阳城城墙遗存
黎阳城东城墙断面
黎阳城东城墙外侧排水设施
黎阳城出土青釉瓷标本
2011年末,几乎在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的同时,考古工作者对与黎阳仓关系密切的黎阳城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调查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发现了黎阳城城墙、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并采集到大量汉代至隋唐时期的陶瓷器物标本,尤其是隋唐时期的瓷器标本较为丰富,器形有碗、盘、豆、杯、执壶、罐等重要遗物。2012年5月,又对涉及黎阳城的相关调查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在距黎阳仓遗址东约600米处,首次确定了黎阳故城的范围和位置,明确了黎阳仓与黎阳城的相对位置关系。现已查明与黎阳城有关的遗迹有城墙、护城河、夯土台基、排水设施和道路等。初步探明黎阳城城池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800米,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与文献记载中黎阳仓在黎阳城西南的地望完全吻合。黎阳城遗址的调查与勘探,为佐证文献记载中的黎阳城与黎阳仓的相互关联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