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浚县历史 浚县民间社火(38) 图中浚县历史 浚县民间社火(38)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图中浚县历史 浚县民间社火(38)
图中浚县历史 浚县民间社火(38)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7-29 23:54:19

    2008年6月,浚县民间社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独具魅力的浚县背阁   龚伟摄

    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火产生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中这样记述社:“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时期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是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而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正月期间,人们以歌舞等形式,拜神、祭祀,表达对社神、火神的崇拜,以驱邪避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后经千百年来的积淀、发展,其性质也由古代的“娱神”转化成后来的“娱人”。

顺河街的花船玩会保存的清光绪年间4块银质奖牌  

跃涧   龚伟摄

     社火在各地的称谓不同,有称“游神”、“迎神”的;有称“过神”、“看神”的,还有称“故事”的……社火在浚县则称“玩会”,简称“会”,它包含高跷、秧歌、花船、竹马、龙灯、抬阁、背阁、大头舞、盘鼓等。浚县的玩会,带着远古时期童贞的记忆,薪火相传,至今鲜活着浚县的民间文化,浓郁着岁岁的年味,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浚县的社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进香朝拜活动,它与正月古庙会相依相存。浚县的庙会有多久远,社火就有多久远。如果把古庙会看成一幅人文画卷的话,那么社火便是这幅画卷最亮丽的一笔;如果把古庙会看成是一台大戏的话,那么社火便是古庙会的重头戏。浚县社火规模大、分布广,现有60多家。主要有东街的秧歌、北街的北阁、北关的小竹马,以及分散在四乡村落里的抬老四、打花棍、舞龙、跑旱船等。

    跑旱船与大运河密切相关,是浚县社火中别具特色的一种表演形式,形象再现了当地隋朝时期的民俗风情。旱船也叫花船,社火表演叫跑旱船。表演者以陆地代水,以足代行船,身着花布船道具,另有一艄公在旁划桨,后有手端莲花灯的女子。其角色大多取自民间故事。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陈妙常赶船》、《白蛇大闹金山寺》等。浚县是古黄河和大运河(卫河)的流经地,黄河与卫河边成长了一代又一代的船公。1960年,浚县被国家交通部树立为“全国河网船运化的一面红旗。”现实生活自然会反映到庙会社火节目中来,跑旱船再现了中原水乡浚县的民俗风情。

    卫溪街道办事处顺河街的花船玩会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会首还保存着清光绪年间4块银质奖牌。这些银质奖牌形如葫芦,薄如粉皮,有六七厘米长,上有一“赏”字,“赏”字上方有“正堂陶”字样。陶即当时浚县县令陶珙。“赏”字旁边有大约半厘米长的刻字落款,雕工细腻,需用放大镜才可辨认。浚县花船会传承人张和平为顺河街头铺花船盛会现任大会首,他介绍说,顺河街头铺花船盛会有个规矩,大会首每5年换届一次,这些银牌在历届大会首之间交接传承。 

 

花船在人海中划行





 

 
     
图中浚县历史 浚县民间社火(38)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