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城位于淇河东岸的枋城,因曹操在此处下枋木,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而得名,古名叫枋头城。
淇上牧歌 吴文民摄于枋城西
枋城现分为前枋城、后枋城、东枋城三个村,三村成“△”形分布。眼前的枋城,是再平凡不过的村庄,可谁知,历史上,它却是一方叱咤风云人物轮番上演英雄史诗的舞台。且不说当年曹操在此的壮举了,仅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枋城居然是前秦国的始建都城。古代的枋城,是连通黄河、淇水、白沟、宛水、淆水的交通枢纽。枋城一带也是黄河渡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枋城因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历史上的交通、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自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的时候,黄河以北的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国家。历史上将北方的15个主要国家——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文夏,连同西南地区的成国,总称为十六国。在这十六个国家里,有两个主要国家的建立与枋城有着密切联系。一个是后赵,一个是前秦。
后赵帝王石勒曾在枋头大破向冰。晋怀帝永嘉六年(312),石勒率军北进,谋取霸业。战火频仍的中原地区的民众多坚壁清野,石勒军乏粮饷,官兵饥饿难耐,以至于相互杀食。向冰领导几千人坚壁在枋头,阻挡了石勒渡黄河北上的要道。谋臣张宾向石勒献计说:“听说向冰的船只停泊在枋堰下河渎中,应派遣轻兵抄小路偷袭,夺取舟船,用来渡大军过黄河。大军过河后,必能打败向冰。”
石勒采取了张宾的计谋,很快派遣支雄、孔苌两名大将率领轻兵乘上轻便的竹筏轻渡,夺取了向冰的船只。石勒率领大兵度过黄河,打败了向冰。向冰军营中丰富的物质储备使石勒军士气大振,他们长驱直入到达邺城(今安阳北),进而占据襄国,以之为都城。到了公元319年,建立了后赵国。
淇水汤汤 吴文民摄于枋城西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前秦至始至终都与枋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元4世纪,前秦一度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问鼎东晋,大有统一全国之势。不料后来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蒲洪,为氐族人盟主,是前秦国的开国帝王。成帝咸和八年(333),后赵高祖石勒的侄子石虎攻占长安的时候,蒲洪便率部下投靠。石虎拜他为光烈将军、护氐校尉。早有图谋中原野心的蒲洪,劝石虎迁徙关中豪强以及氐、羌部落充实东方。石虎听从了蒲洪建议,率秦州、雍州士民以及氐族、羌族十余万户迁居关东,并命蒲洪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让其驻守枋头。此后,作为后赵将领的蒲洪以枋头为根据地,南征北战,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影响。
到了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太祖石虎的儿子石遵即位后,听从石虎的养孙石闵(冉闵)的进言,罢免了蒲洪的官职。蒲洪得知后大怒,回到驻守地枋头后便派使者投靠东晋。同年十一月,石虎的第三个儿子石鉴杀石遵夺取帝位。石氏家族由此展开了争夺帝位的杀伐。秦州、雍州流民见势,西归至枋头,共推蒲洪为主,民众遂聚至十余万人。在赵都邺城的蒲洪长子蒲健闻讯后,斩杀邺城关守,直奔枋头。
第二年正月,石闵占领邺城。蒲洪拥兵十万驻守在枋头。同年二月蒲洪在枋头大败前来进攻的羌族首领、后赵右丞相姚戈之子姚襄,斩杀敌军三万多人。随后蒲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大秦王,并在枋头改姓苻。蒲洪为何改姓为苻呢?据说,当时有谶语“艸付应王”,恰巧蒲洪的孙子蒲坚后背上有“艸付”二字。“艸”为篆文“草”字,“艸付”合写,即为“苻”。于是,蒲洪便改姓为苻。意在应照谶言,建国称王。《晋书·苻洪传》、《浚县志》均记载:“洪亦以谶文‘艸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艸付’字,遂改姓苻氏”。枋城,是苻姓起源地。
苻洪称王改姓后不久,降将麻秋设宴在酒中下毒,鸠杀苻洪。苻洪之子苻健见情况有异,带兵斩杀麻秋。苻洪临终对苻健说:“中原不是你们兄弟能占据的地方,关中形势险要,我死后可鼓行西进。”
苻洪死后,苻健听取父亲的遗言。他在枋头筑城,修建宫室,督促百姓播种小麦,并去掉大都督、大将军、三秦王的称号,向东晋称臣,以麻痹窃据长安的杜洪,让对方认为他无意西向。暗地里,苻健则统领军队、储备粮草,以备西进。不久,他便率众兵分两路进攻杜洪。公元351年,他乘后赵灭亡、关中豪强纷纷割据的机会,自称天王、大单于,国号“秦”,史称前秦,定都长安,健建年号为“皇始”。第二年称帝。
枋城是前秦的兴起之地,也是当时苻姓的起源地。前秦王苻坚(苻健侄)对枋城很有感情。太和五年(370),苻坚攻下邺城后,回长安时,专程来到枋头城,宴请乡邻,并宣布永世罢免枋城百姓的徭役赋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