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运河航运(18)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运河航运(18)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运河航运(18)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运河航运(18)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7-16 11:03:57

    自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在枋头城筑堰遏淇水入白沟那时起,卫河水运的历史就开始了。

卫水帆影   佚名摄于20世纪50年代        

    《水经·淇水注》:“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运。”

    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记》)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大业七年(611),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到涿郡,发大军征高丽。公元613年、公元614年,又两次征高丽。”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极大,主要就是沿永济渠北运。《资治通鉴》181卷记载:“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返载道常数十万人。”可见规模之大,通航能力之强。宋代永济渠改名御河,封建社会往往称皇室御用的河道为“御河”,仅名字的改动就可见其重要,的确,御河作为一条重要的运河,承担着将河北地区的货物运向京师开封一带的任务。

    元代漕运江淮之粟达于黄河,至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转入卫河,北运大都。浚州置纲,共29纲,每纲设押纲员2人,编船30只,运粮300担。
    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续不衰。盛时河中“舳舻云集,不下数千艘”。促进了浚县境内沿河集镇淇门、新镇、道口、城关镇、屯子等的经济繁荣和商贸发达。卫河在明、清时代都设有专门管理机构,掌管“济漕、灌溉”事务,道口设水驿递运所,为水陆码头,有“小天津”之称。。清末,由于道清、平汉铁路建成通车,卫河水运受到影响,尽管如此,清末民初,往来于新乡、天津间的货船仍有700余只,载重百吨以上的大船约1/3,船民有3000人。

    民国27年 (1938),日军侵占后,卫河航运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P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卫河航运,关心船民生活,很快组织扶持分散船民重新从事水上运输,卫河航运达到空前规模。

拖轮带动帆船航行   佚名摄于1958年

    建国后卫河航运随着引黄济卫而昌盛,但也因引黄济卫而终结。1952年引黄济卫总干渠通水,卫河得到水源的补给,百吨以上的大船和小火轮,可以四季畅通。但由于黄河水含沙量过大,最终的导致了航运的衰落。长期引黄济卫使河道淤积,河床越来越高,卫河航运日趋萧条。60年代后期主要从事码头建设,船舶修造,到1969年7月卫河航运处撤销,卫河运输彻底终止。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运河航运(18)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