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利用大运河水灌溉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遏淇水入白沟时就已引淇水灌田,《水经注·淇水》记载:“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灌田七十余顷。”

薛德熙摄于1957年
这张照片摄于1957年。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沿河建起了好多提灌站,都是用砖石水泥砌成的石渠。
童年的乐趣总是和卫河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村西头在卫河岸边建了个提灌站,天旱了就开动水泵提卫河水灌溉田地,提灌站一排三四个大管子,每个管子的直径都有一尺多,当这几个水泵一齐提水的时候,几个管子龙口一样将水喷吐出来。夏日,总有几个孩子在白花花的水头下嬉水,我和几个孩子喜欢沿着水渠的渠堤跟着水头跑,村里的地和滑县搭界,地面宽。水渠少说也有十来里长。我们跑在前边的时候,奔流的水头像被我们牵着的一条长龙;水头跑在前头的时候,我们这几个孩子,则像被水龙超越的越野赛对手,会失意加妒意地往水头上投几块坷垃泻气。年龄稍大些后,星期天或节假日不上学的日子,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会被生产队派去看水。畦田挺宽,卫河水沿着水渠流进田里滋润土地的丝丝声,往往让我们听得入迷,至今回味起来,仍是记忆中最美的声音。
不知道卫河沿岸有多少提灌站,更不知道卫河水会滋润多少干渴的土地。天旱时,只会看到平时丰盈的卫河由宽变窄,由深变浅。有一年河水瘦得连我们孩子的小屁股蛋子都淹没不住了,又过了些天,卫河竟干得见了底儿。没卫河水浇地,田里的秋庄稼,这时干旱得都卷了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