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初认识孙军利,是在2009年末。因一个多月后就要召开全国首届子贡文化高峰论坛,孙军利担负着承制子贡青铜像的任务,市委宣传部刘炳强副部长让我去看看子贡塑像塑得像不像,行不行。我说,像不像,行不行我说了不算,最好还是让子贡后裔代表一起去看一下。那天上午,我和子贡79代孙和80代孙端木宪堂、端木庆国父子俩来到“浚县金利工艺品铸造公司”看子贡像,这便认识了厂长孙军利。
先看的子贡青铜铸像,后看的子贡泥塑。原来,大型铜像铸造,要先做泥塑稿,再依泥塑制做模具,后再浇铸、打磨。在听孙军利介绍铜铸工艺流程的时候,我想起一位工艺美术大师的话:“塑是加法雕是减。”泥稿要求少了的要加,多了的要减。铜铸工艺品之所以又称铜塑、铜雕,看来与这“泥稿”有关。 说实话,对子贡这位2500多年前的先贤,现在的人谁也说不上来他长什么样子。传说他是雕刻家的祖师爷,但他只一门心思雕刻恩师孔子和师母卞官氏的像,却没舍得花时间自雕一幅肖像留下来。至于明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如《介子园画谱》里的子贡画像,大都是对子贡巧舌如簧形态的夸张展现,离真实的子贡相距甚远,这就为孙军利塑造子贡形象增加了难度。他接到任务后数易其稿,又请来河师大美术系教授刘明指导,终于取得众人满意的成果。子贡像用青铜雕塑,高 2.8米,右手揽抱一卷书简,左臂抬至腰间,面含微笑,睿智而深沉的目光注视远方,显得既气势夺人,又儒雅大度,平易近人,展现了中华儒商始祖的精神风骨。
那天,在孙军利泥塑工作室,我还看到了他的关公跨马提刀等作品,在欣赏、品评他作品的时候,我了解到孙军利1975年出生在善堂镇陈村,16岁就跟随乡邻学习泥塑和彩绘技艺,从此踏上了民间艺术之路。
二
孙军利祖居的陈村,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彩绘历史的,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全村现有1600多口人,其中有100多人掌握泥塑、彩绘技术,他们中,有的是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有的被省、市政府授予民间工艺师。陈村几代艺人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他们手中的画笔,为天南地北许多名胜古迹和重点建筑,增了光,添了彩。孙军利的曾外祖父陈和,清末时和几位乡邻曾在北京故宫做过彩绘,这不仅成为村中彩绘艺人的骄傲,也成为村人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孙军利彩绘的开封书店街牌坊
村庄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乡亲们多样的彩绘人生,深刻影响了孙军利,他初中毕业后,便决定跟随村里的艺人学习彩绘技术。
彩绘艺人献艺的场所一般是宫殿庙宇、名胜古迹和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彩绘和泥塑就显得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从事彩绘行业的人员要具备熟练的泥塑艺术。孙军利一边学习彩绘,一边学习泥塑。自小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和自身聪颖的天赋,使他很快掌握了这两方面的技艺,成为村中彩绘、泥塑艺人中的娇娇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创办了军利彩绘公司,他爱慕贤才,使村中不少彩绘、泥塑艺人聚集在他的麾下。由于公司实力强,工效高、守信用,他相继完成了浚县大伾山太极宫、文庙、浮丘山碧霞宫大殿前部彩绘和万仙阁二楼泥塑和彩绘等工程。彩绘的斑斓、泥塑的魅力,进一步引起游客的瞩目,这些工程便成为孙军利的一张张亮丽名片,他的业务便逐渐多了起来。
2012年对于孙军利来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这年他完成了两项有影响的工程,一是开封书店街彩绘,二是河南大学门楼彩绘。开封书店街是一条与日本东京神田东街齐名的世界两大古街之一,彩绘面积大、要求高,有十多家资深彩绘企业参与竞标。在竞标之前,孙军利带领骨干现场调研,全面了解相关资料,认真准备标书。加之他在投标现场答标中显示出的专业技能、完善的保障方案等,受到了开封市政建设领导的高度评价,最终竞标成功。经过他们的彩绘,书店街两边青砖白缝、蓝瓦覆顶,飞檐挑脊的两层阁楼,七彩亮丽,令人目不暇接。整个书店街被孙军利们挥动彩笔,酝酿出了浓郁而又厚重的文化气息,散发出了优雅闲适的古老韵味。一家书画院的大门两边,悬挂一副这样的对联 “秀管一支精绘花容,薄纸千张请试妙手。”这副对联,本来是写给书画家的,但借来赞誉孙军利和他的彩绘团队成员,不也有几分贴切吗?
2012年9月12日,《开封日报》对孙军利团队在书店街彩绘的情景进行了报道。书店街彩绘的成功,赢得了当地领导群众和众多游客的好评,也为孙军利顺利竞标河南大学门楼彩绘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年底,他们一鼓作气顺利完成了河南大学门楼的彩绘工程。
孙军利彩绘的河北武安京娘湖古建筑
三
孙军利是从泥塑、彩绘开始踏上民间艺术之路的,经过六七年间的跋涉,已历练得脚力强健,具有了披荆斩棘,踏山蹈河的能力。正在一路顺风发展的时候,不安于现状的他竟又爱上了铜雕工艺。他要在从事彩绘的同时,再辟一条生活之路。
1998年,他在江苏一处风景名胜区彩绘时,发现这里的人物塑像都是青铜和黄铜雕塑的,敏锐的他意识到铜工艺品的广阔市场需求,打算学习铜工艺品加工技术。
汉武大帝红铜雕像
说干就干,这年秋天,他通过熟人来到南京一家铜铸造企业学习。这家企业挺有名气,香港回归祖国时中央政府赠送的那座金色紫金花铜雕像就是这家企业承制的。他在这家企业学习了两个多月回到家乡后,紧锣密鼓地筹资租地、盖房建厂、招工备料、联系业务,成立了“浚县金利工艺品铸造厂”。模具制好,铜水融化,开炉浇铸,当灼热的金色火蛇溜进模具注孔时,孙军利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期盼成功。可事与愿违,铸造失败了。一炉铜水变成了几个大铜疙瘩。刚开张两天的厂被迫停了下来。
在失败的沮丧和来自世面上的冷嘲热讽、索债要钱等多重压力下,孙军利心感寒彻,整天愁眉不展。浓浓的暖意也是在这个时候吹过来的,开心丸也是在这个时候递过来的。家庭亲人给他细语宽心,真朋挚友拉他喝酒打气。他决意重打鼓,另开张,掌握好金刚钻,再栏瓷器活儿。几天后,他来到河北省唐县田家庄村再度拜师学艺。这个村几乎家家做铜雕工艺,一家就是一个厂,各个车间,几步路就可走到,整个工艺流程,抬头就收眼底,不像南京那个大型企业,一个车间望不到头,换个岗位学习就很难。他在这里,扎扎实实学了半年之后,信心十足地回到了家。成功就是必然的了。
淇河儿女青铜雕像
随之,他靠着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赢来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之后逐年发展壮大,在豫北地区渐渐有了名气,产品也销往全国各地。在2006年9月深圳举办的国际建筑建材贸易博览会上,金利工艺品铸造厂的铜工艺品深受消费者赞誉,被大会组委会评为金奖。
孙军利并没有陶醉在成功之中,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了多种规格的铜塑像、十二生肖系列、宝鼎系列及家庭装饰系列产品。还建有大型城巿雕塑、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等。在建设淇河文化长廊塑群时,精心制作铜雕《淇河相会》、《姜太公垂钓》、《少儿嬉戏图》、《浣溪沙》、《汉武大帝》等铜塑。这是一组设计新颖、仿古逼真、古朴大方、庄重典雅,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群雕杰作,受到了观众喜爱,副巿长高雅玲曾亲自为淇水铜雕群揭幕。
直径1.6米的大运河浚县段“世界遗产”红铜地标
为提高铜雕产品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核心竞争力,孙军利同全国众多雕塑艺术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和培训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聘请省文联、省民协、省雕塑家协会、省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1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做顾问,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四
在孙军利众多的铜铸作品里,一件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壮硕俊美,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的清代装束的小伙子,探头弓腰,乐呵呵得拐着豆腐磨盘。奇怪的是,豆子磨出来的不是豆浆,而是一个个大元宝。
黄铜雕像
起初我感到这是一般的招财进宝的世俗表现,没有什么宏旨大义。但一琢磨感到作品立意是勤劳致富啊!磨的虽是豆子,磨豆子的营生也能淘金啊。孙军利《滴水成金》的铜铸作品使我联想起另一个磨豆腐和元宝的故事:浮丘山西坡有只没头石狗,传说它的头很早以前被山坡下买豆腐的张老五敲掉了。张老五家很穷,靠起早贪黑做豆腐生意勉强度日。每天五更他都要从石狗身旁过,这天早上他听到石狗咳了一声,接着一个东西从狗嘴里掉了下来,他拾起一看是个元宝,高兴地揣进了腰包。自此,每隔5天,他都能在这个时候得到石狗吐的一个元宝。很快富起来的张老五变得懒了贪了。一天早上他又去捡元宝,石狗将元宝吐出半截时,天要亮了,他看到有几个人影过来了,怕被别人抢了元宝,搬起石头将狗头砸了下来,他将狗头扛到家,一看狗嘴里吐出的是半截石头,他急忙打开藏元宝的箱子一看,原来金灿灿的元宝个个变成了石头蛋蛋。
孙军利眼里盯的不只是钱。他说:家乡先贤子贡两千多年前就倡导“施民济众”,咱不能光顾自个挣钱,还要帮扶乡亲致富。他看到许多下岗职工因失去工作而发愁,许多农民因为失地无法就业时,一种强烈的为贫困人员脱贫致富做点贡献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他结合厂子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公司+加工户”的路子,引导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发展家庭加工户的过程中,对没有技术的免费培训。在企业经营中,孙军利坚持以诚立身,以仁为本。对工人的工资不拖欠、不乱扣,按时发放工资。企业工人每月工资达到3000元,最高的日工资达到500元。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铜工艺品加工和彩绘队伍已成为一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
16岁就拿着彩笔走天下的孙军利清楚:红、黄、蓝三原色可以调出千变万化的色彩,他用这支笔,为人间增加了美色。与此同时,他以诚信、智慧、勤劳为三原色,以心血和汗水为调合剂,书写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