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溢香 黄河·大禹 大禹·黄河1 翰墨溢香 黄河·大禹 大禹·黄河1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翰墨溢香 黄河·大禹 大禹·黄河1
翰墨溢香 黄河·大禹 大禹·黄河1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10-13 8:33:27

    前几年,在编著《浚县文萃》时,发现历代文学大家涉猎黎阳境内黄河的诗文如林,如曹丕、刘祯、江总、谢偃、骆宾王、李隆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杨臣源、刘禹锡、贾岛、范成大、施耐庵、罗贯中、王阳明、卢楠等文坛高手,艺苑巨擘,都在黎阳留下了传世佳作。与文学作品相对应的是,浚县古代存世书画,以黄河、大禹为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

 

     个中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讲黄河的历史,绕不开浚县境内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即大伾山、宿胥口。大伾山是大禹疏河,建立功勋之地,宿胥口则是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决口的地方。二是黄河要津黎阳津(白马津)在黎阳境内,是军事地理上的咽喉和枢纽。三是景色秀丽,因水而徙的繁华古城黎阳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

    大伾山并非黄河而得名,但却因黄河而显赫,因大禹治水到此而成为《尚书》记载的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山。观音岩南侧峭壁上,一方“禹贡名山”的摩崖石刻,道出了大伾山的显赫身份。钱穆著述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到今河南省东部,一到郑县境,即折向北,经今河南浚县大伾山下,向北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采撷《尚书》、《汉书》、《史记》、《尔雅》等历史典籍记载,归纳叙述说:“大伾山,在河南浚县东南,亦曰黎山,《书禹贡》至于大伾。《汉书注》臣瓒曰:‘今黎阳东邻河,乃大伾也。’按伾《史记》作邳,释文云:或作岯。又名黎阳山,青坛山。《尔雅》一成曰伾。孙安国曰:‘山再成曰伾。’今观其形,当以安国说为是。”

    传说当年大禹到了大伾山,将船拴在大伾山东南麓,带领百姓修堤疏河,有一恶蚊兴风作浪,大禹下黄河治服了恶蛟,将其拖到大伾山上斩为三截,河水平息。在大伾山东北坡上,有一处像龙脊的石坡,传说,这是当年大禹所斩的恶蛟化成的石头。

    大伾山现存最早缅怀大禹的摩崖石刻是唐代建中年间黜陟使、谏议大夫洪经纶的题记:“登于大伾,禹所经过。顶凸坤仪,根压洪河。”颂扬了大禹治河,福被神州的功勋。

    为纪念大禹,后人在大伾山巅处建了禹王庙。大殿坐北向南,古朴庄重,庙前碑碣林立。庙宇为硬山顶,灰板瓦,槅扇门,直棂窗。庙内所塑禹王像,高两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着衮服,双手执圭,面南而坐,令人瞻之肃然起敬。令人仿佛看到禹王当年身着布衣短衫,头顶斗笠,手执大耒,挽袖赤足,与民一起,降服洪水的情景。禹王庙前,碑碣林立,其中几块是重修禹王庙碑石,康熙年间的《重修禹王庙碑记》,为当朝御史,邑人马大士撰文,著名书画家程淓书丹,具有一定的文学和书法价值。庙宇西侧,一块高75厘米,宽158厘米,厚20厘米的卧碑上,镌刻着明代万历进士方大镇的《登大伾山诗二首》,诗中感慨:“千年追禹迹,临眺意婆娑,”千百年来,会有多少才俊豪杰如方大镇这般登临大伾,追寻禹王足迹啊!

大伾山顶禹王庙前

方大镇诗碑拓片





 

 
     
翰墨溢香 黄河·大禹 大禹·黄河1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