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古庙会:万众欢娱的盛宴 浚县古庙会:万众欢娱的盛宴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民俗文化 - 民俗风情 - 浚县古庙会:万众欢娱的盛宴
浚县古庙会:万众欢娱的盛宴
 
作者:中国文化传媒网  加入时间:2014-2-6 11:04:16

  庙会,因庙而兴。浚县正月古庙会,自然也不例外。据《大伾山志》记载,浚县正月古庙会萌芽于后赵开凿伾山大佛时期,当时的人们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已具庙会雏形,盛时会首20余名,会众640人。随着千余年的发展变迁,浚县两山相继修筑了许多寺庙和道观,庙会规模逐渐扩大。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浮丘山碧霞宫建成令浚县山古庙会有了基本规模。

  2009年浚县正月古庙会入围“河南民俗经典”,由于其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绵延整个正月,吸引着周边20多个省市及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祈福,日游客量最高可达30多万人次,素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追溯:潮起

  它是璀璨的珍珠,在历史长河中闪光

和全国许多民间庙会一样,浚县正月古庙会同样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记载:春秋时,子贡看到盛大的祭祀场面,激动地说“一国之人皆狂”。

  《浚县志》、《大伾山志》均记载:大伾山,浮丘山上最早的庙宇中就有二郎神庙。后赵石勒皇帝在大伾山东麓依山雕凿了中国“北方最大,全国最早”、俗称“镇河将军”的大石佛。弥勒佛在大伾山的落座,标志着浚县庙会的形成。

浚县地处豫北平原,自古交通发达,给人们朝山提供了方便。

  山因人而贵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兴盛依托大伾山和浮丘山,大伾山和浮丘山也承载着庙会所延伸的文化渊源,神话故事中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挑的就是这座大伾山与对面的浮丘山。环绕其周的太行、沂蒙、燕山、伏牛都遮不住它们的光芒。

  大伾山真的不高,也真的不大——仅135米高、占地1.66平方公里,但它却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伾”的释义为层叠、有力气、再成之山,从华夏源头而来的黄河,从《诗经》而来的卫河从山的两侧滚滚流过……

  “大伾山文化汇聚了一千多年来的宗教风习、石雕造像、摩崖石刻、风物传说等等遗存。它们承载的多是水患人战的凛烈、世外边缘的放旷、山野民间的率真,是中国历史文化长链上古朴芳香的一环。而且,离乱时世的文化遗存本来就不多,它就弥足珍贵”,著名女作家王钢如是说。

  浮丘山只有105米高、1平方公里大,因山势若漂浮之舟被称为浮丘山,又因其在城南而被称作南山。位于浮丘山南端最高峰的碧霞宫,是全国也不多见的古老且规模完整的道观。据传碧霞宫是碧霞元君的行宫,当地人称碧霞元君为“老奶奶”,碧霞宫亦称“奶奶庙”。

  明嘉靖年间,浚县知县蒋虹泉历时20年,捐资建起正殿和两侧廊房及院墙和山门。碧霞元君从此名震一方,加之相传碧霞元君专司人间生育之事,“求子有应”被传得神乎其神,祭拜之人日增。

  此时,浚县两山已有多个分散的庙会,庙会能使人的心理得到有益调整,但远道而来的香客要赶齐这些庙会非常不便。

由于玉皇是道教中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玉皇庙会在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九,正处于农闲时节,于是人们将朝山拜顶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逐渐集中在了正月。当地也积极迎合并主动疏导三教九流的不同信仰者、游览观光者向正月聚集。

  这种融合聚集的信仰基础,从碧霞宫建筑的特色上便能找到很好的注脚: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崇的神灵,碧霞宫本是道教建筑,但在浮丘山上的碧霞宫的垂拢上,却绘有儒教的二十四孝图。在我国忠孝节义历来被奉为至上,将孝道故事画在正面显眼的位置,说明这里就不单纯是道家的内容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御道的拦板上刻着一个佛在心中的吉祥符,再看柱头石刻中的人物有道士也有罗汉。由此可以看出,大伾浮丘两山的佛、儒、道三教合一。

  宗教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分散庙会的聚合奠定了基础,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时的隔膜和障碍。碧霞宫门前的一对古联道出了庙会的盛况:

  山水簇仙居,仰碧榭舟台,一阕清音天半绕;

  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新中国成立后文博机构的设置,使浚县正月古庙会得以发展。“文革”期间,庙会被强行取缔。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月古庙会得到恢复。1984年,约10平方公里的大伾山风景区成立,对古庙会封建迷信的内容进行清除,引导正月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

  1989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30余万人。2009年,依托浚县古庙会举办的首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向世人展现出千年古庙会的崭新风姿。

  小小浚县城怀抱两座山,城中有山,山上有城,炊烟之中晨钟暮鼓不绝,宛如千年历史退潮之后留在沙滩的一只双珠蚌贝。而从文化意义上看,珠已远远大于了蚌。

  滋养了千年的蚌,时刻守护着那须臾不离的珠

  纵观有影响的大型古庙会,无不集中在历史悠久的城镇。

  远在6000年前,原始先民已在浚县繁衍生息,在浚县源起或形成望族的姓氏就达20多个;已发现、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近30处;南北朝至明清各代建筑、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刻等400余处。

  商都迁殷后,浚地称黎,为京畿要地。西汉初年置黎阳县,唐初设黎阳总管府,宋金元代为浚州,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浚县。1994年浚县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中华儒商始祖子贡,北魏尚书令李崇,唐代文坛的谢偃、王梵志,明代的王越、卢楠都是浚县人。

  地以人而贵,人才辈出的浚县引得群贤毕至: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浚地淇门设坛讲学;曹丕、骆宾王、王维、岑参、高适、贾岛、范成大、王阳明、王铎等在浚县留有佳作。中国最早的方志《越绝书》记载了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卓越的外交成就。

  文学巨匠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原创手写本是在浚县发现的,时任浚县主簿的庸愚子(蒋大器)为该书作序,此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通俗小说专论。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白蛇传》的发源地,被权威专家研究认定在浚县。

  最具地方特色、最能体现本土精神风貌的,恐怕要数有千百年历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了——石刻艺人在后赵石勒时期就创作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63岁的张学英生于著名石雕之乡屯子镇郑厂村的石雕世家,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大奖,远销海外。“兴办文化产业,走石雕文化经济之路,培养民间艺术传人是我的追求。”张学英牢记文化的传承。

2001年,坐落于国家级4A景区大伾山风景区东侧的摩崖造像大石佛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登大伾山》摩崖石刻等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浚县古庙会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解析:潮涌

  珠蚌相连,千年文化密码——“和”,承载着几多祈福祝愿

  大伾浮丘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字——“和”。宗教上是和,艺术上也是合;人与人之间是和,人与神之间还是合。佛钟上刻有八卦,道家在佛寺设坛作法。千佛寺迁入碧霞宫后,和尚与道士共收香火钱。

  历代诗赋文字,豪放与婉约同在,飘逸和伤感共处;文豪与白丁齐抒胸臆,边民和土著共叹古今,“和”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方圆几百公里的百姓对大石佛又敬又怜,沿山崖佛身盖了一座遮风挡雨的敞面楼,因佛足在地面下,故称“八丈大佛七丈楼”。对道教的碧霞元君,百姓唤作“老奶”,每年为她庆生……

  人们到此祈求平安幸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一年中,浮丘大伾两山最安静的时段是腊月三十下午,因为这时家家都在包饺子。随着春节的来临,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山放鞭,祈福新年,就此拉开了正月古庙会的序幕。

  祈神拜佛后,人们总是喜欢用红绒线把心愿“拴”在山上。庙会中流传着朝山进香功德圆满之说,即第一年是为了许愿,第二年是为了实现,第三年是为了还愿。这些习俗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望——太平和谐,幸福安康。

  历史上有名的百艺之乡

  庙会通常是民间杂艺大展示的舞台,被列入国家民间艺术保护项目的社火表演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一大亮点。浚县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60多家,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大家竞相献艺,场面极壮观。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浚县舞狮队后常跟武术队。武术队俗称“刀枪把子”,真刀、真枪,真拼实打的童子功显示出瓦岗军驻扎此地时留下的习武之风。浚县舞狮以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郭村舞狮表演最有名,在高亢激越的音乐声中,舞狮者在5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上翻筋斗,其跌扑翻滚、跳跃抓耳惟妙惟肖;其双飞脚、大转身惊险刺激,“油锤灌顶”、“单手开砖”、“双风灌耳”是他们的绝活。

  七旬老人王锡让是郭村舞狮队的总教头,“每年舞狮评比,俺村都是第一名。这几年俺村到开发区表演还拿过最佳表演奖。今年俺们争取再拿个一等奖!”王锡让说。

  浚县高跷表演的特色是把天津的高跷技巧和湖南小曲调糅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南山正月书会曾是古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浚县文史资料》记载,南山正月书会从清末民初即已开始。其间,豫北各县的曲艺艺人纷纷到会,并会推选出一年一度的会首。

  除了艺人,盛大的古庙会还吸引着各地商贾,石刻、柳编、泥玩、木玩等商品让游人爱不释手,其技艺也在其中得到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随处可见的泥咕咕。泥咕咕集中产于杨玘屯,“喝杨玘屯一口水,会捏咕咕嘴儿;吃杨玘屯一口饭,会捏咕咕蛋儿”,优秀民间泥塑艺术家王学锋说的这句顺口溜描绘了泥咕咕在杨玘屯的传承。

  11岁开始学艺、16岁出师的浚县银饰老字号万基楼的第七代传人郭连明今年78岁了。“俺家从明朝开始就做银饰,那时的名号叫万基楼,俺家的银器都是手工制作,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银条或银丝,经锤、剪、镂、磨、雕等打制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或编织成形。有个74岁的老邻居还戴着俺做的镯子呢”,老人说。

  “现在的银器生产主要问题是后继无人,不过政府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郭连明的儿子郭顺安说。

  商业的繁荣刺激了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浚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百艺之乡。

  “不用出去卖,不怕淹和旱,家家搞柳编,农闲人不闲,致富靠双手,编出幸福康乐园。”王庄乡小寨村柳编艺人的代表人物、62岁的池六义唱出了小寨村柳编的前世今生。浚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南毛村的刀枪剑戟(木玩具)

  杨玘屯的咕咕叽叽(泥咕咕)

  张宋庄的笸箩簸箕(柳编)

  二郎庙的震天动地(鞭炮)

  “老百姓的狂欢节,真正的中原民俗文化”

  碧霞宫建成后,人们赶正月庙会有两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即:南山朝顶、东山观景。南山朝顶就是到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

  在南山居住的老人王理民介绍,清顺治三年碧霞宫扩建,所占的地皮属千佛寺,佛道两家协商,香火钱一家管理一年。

许愿和还愿,是南山朝顶的重要内容。南山朝顶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求子。“都说大老奶送的娃娃安分持重;二老奶送的娃娃精明伶俐;三老奶送的聪明乖巧。”前来祈福的张女士告诉我们。

  东山观景的东山即大伾山。大伾山因处在县城东,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东山。

  大伾山因禹“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被后人称为“禹贡名山”。《浚县志》载,汉光武帝刘秀曾在大伾山巅筑青坛祭天;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君主帝王曾登山揽胜;建安七子之一刘桢作《黎山赋》传世;唐朝王维、宋代范成大等为其吟诗;明思想家王阳明在大伾山上设堂讲学;明书法家王铎留下3篇题记。

  浚县古庙会音乐表演中的佛教音乐曲牌有《风入松》、《往生佛》、《锁南枝尾》、《六句赞》、《小开门》等。1957,浚县僧侣组成安阳地区音乐代表团,参加省第二届民间音乐会演,演出了《六句赞》、《风入松》等曲调,受到各界赞扬。

浚县古庙会音乐表演中的道教音乐始于元、盛于明、清有兴衰,常演曲目主要有:《月满天》、《小驻云飞》、《五佛声》等。浚县道教音乐的另一特征是具有地方性。

  郑州大学教授高天星称“浚县道教音乐乃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步虚声”是浚县道教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愿景:走向辉煌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古风传唱薪火相承

  “地以人而名贵,人以地而扬名。以民俗带动民俗,以文化推介文化,办好庙会,辐射带动经济发展,把古庙会这一文化名牌挖掘得更加深入”,这是市委、市政府不断探寻的课题。为把民俗文化宣传出去,我市在全国第一个把县级旅游景点的办事处设到了北京。

  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省民俗协会副会长孟宪明、台湾画家李钦髯等文化名人多次来到浚县考察古庙会的文化内涵,对古庙会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诠释。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群历时12载创作出的有当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正月》,被誉为中国当代人物画的黄钟大吕。目前《正月》的仿真品已成为我省涉外专用礼品。

  “我最大的愿望是捏出泥人版的《正月》,设计有2000多个人物,光玩社火的就几十班。我还年轻,肯定能捏成。”22岁的宋庆春是省高级民间艺术人才宋学海的爱徒,喷薄出的是初生牛犊的虎虎朝气。

  伴随着宣传推广的效应,“浚县是中原文化圣地,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这是真正的中原民俗文化”等等盛誉接踵而来。

  好酒也需好吆喝,推介初见成效

  在以文化推介文化的同时,我市还不断举办活动,通过多种文化载体对古庙会进行宣传——文化旅游节、迎经庆典等文化活动经常举办;

  双语大伾山旅游咨询网站和全国45家著名旅游区友情链接;

  《大伾神韵》、《古风古韵古庙会》等专题片相继推出;

  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不断宣传;

  用二弦、三弦、大平调、豫剧、曲剧等地方剧种演绎浚县历史名人和传说故事的阳明乐团成功组建;

  特色道教音乐被推出……

  首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就是在这样的浓厚氛围中应运而生。

  有了这样的胆略见识和积极的行动,首届民俗文化节签订了总投资5.13亿元的5个项目;单是80多个品种的民间工艺品的成交额就达3000多万元;参加美食文化展的60多个商户营业收入50余万元。

  冷静思考才能走得更远

  “正月古庙会和泥咕咕这些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是浚县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土生土长在浚县,但它却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缩影,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祈愿,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情怀。从每年正月古庙会的盛大场面,就可以看出浚县民俗文化强劲的辐射和巨大魅力。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文化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文化矿藏。”第二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儒商子贡文化高峰论坛筹备组组长马金章对古庙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从理论上厘清民间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守望民间与建设未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塑造我市的地域文化形象,对于区域文化经济优势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对于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开拓文化市场等,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潜在价值和作用。”

  那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古风,穿透历史的尘封,始终散发着让人迷恋的风韵,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还会继续以其魅惑人心灵的强大力量吸引着人们前来朝圣。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民俗文化节会越办越红火……

     中国文化传媒网





 

 
     
浚县古庙会:万众欢娱的盛宴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