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翰林府。
□本报记者 李雪婷
见习记者 王鹏 文/图
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返京路过浚县,孔子学生端木子贡的七十世嫡裔端木谦作为名门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景仰圣门贤人子贡,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回京路过宜沟,端木谦又受召见,赐书“贤哲遗庥(xiū,荫庇、福)”。道光年间,端木谦后人大兴土木,在浚县古城西街建起显赫一时的翰林府,将“贤哲遗庥”制成匾,悬挂于府前门额。民国后,“贤哲遗庥”匾不复存在。
如今,这座世袭翰林府历经300多年风雨,是否还保存着昔日的辉煌?9月15日,记者到浚县进行了走访。
藏身闹市的古朴大院
浚县西大街商铺林立,人流如潮,这里是一条繁华而喧嚣的街道。几番寻找,记者在两排毫不起眼的门面房后找到了这座传说中的翰林府。
同行的浚县文史专家冯国相向记者介绍,翰林府坐南朝北,由端木谦后人端木涣若修建,他的两个儿子成家后,翰林府分成了两个大院,东院称为世袭翰林院,西院称为世袭翰林府。
记者先来到东边翰林院。据说这里原来是朱漆大门,门口有两座石狮坐镇,可惜,如今都已经不知所踪了,所幸,还剩下一座门楼。举首仰望,门楼斜坡飞檐,挑梁木柱,气势犹存。
穿过门楼,进入翰林院,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府院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改变了最初的面貌,后世居住者对其翻盖的痕迹比较明显。根据浚县文物旅游局的资料记载,翰林院为七门相照,有房屋20多间,如今记者见到的房屋大部分已经残破,堂屋塌陷,后楼墙体裂缝,多间房屋经过翻盖,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初颜不再。不过,整个院落的布局还算保存完整,整栋建筑均为硬山顶建筑,仰瓦覆顶,蓝砖砌墙。
“你看这墙壁,下方5层青石地基,上方用蓝砖砌墙,砖缝细如麻线,相比现代的建筑,砖缝更加细腻、平整。”冯国相说。
出了翰林院,转入西院的世袭翰林府。这里如今已经租给当地的居民居住,多了几分现代的生气,少了几分历史的气息,但是通过屋顶上的灰瓦和屋檐下精美的砖雕依然可以感受到这座大院往日的辉煌。
世袭翰林的端木家族
在这座院子长大的首任世袭翰林端木谦的第十世孙女端木庆禄就住在相隔不远处的村子里。在西街村村干部李俊杰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她。
端木庆禄老人已经92岁了,仍然思路清晰,说话流利,她告诉记者,她的爷爷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家里不管男女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到了她父亲这辈,对女儿的教育就不太重视了,只让她上过私塾,没有上过“洋学”,她对这件事,心里是有意见的。她说,在那个年代有名望的家庭是很流行上“洋学”的。
老人的记忆很好,对于家族的历史都十分清楚。据她介绍,端木谦受封世袭翰林时,是住在县城南街的,到了清道光年间由于家里人丁兴旺,后世子孙端木涣若便大兴土木在县城西街建起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翰林府。
“记得整个翰林府的房屋加起来有100余间,里面还开了间石印局(印刷厂),后来日本人打来了,就不在那里住了。”端木庆禄说。
“世袭翰林府是浚县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建筑精美、布局考究,充分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又是浚县历史名人的住宅,且整体建筑结构仍完整如初,具有较高文物保护价值。”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副股长过如民介绍,“现在浚县古城保护项目已经开始进行,我们也准备近期对世袭翰林府进行修缮。”
对浚县文史深有研究的冯国相表示:“当年的世袭翰林凭借先祖子贡的卓越成就受到封建帝王的恩宠,今天,已故2500多年的子贡依然备受世人敬仰,世袭已成为历史,翰林府作为封建帝王崇尚子贡精神、褒奖先贤后裔的产物,历史价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