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祥:挥毫落纸如云烟
刘兆祥在写毛笔字。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描述。每次读到这句诗,心里总有点疑惑,灌一肚子酒后,脑子不迷糊反而才思泉涌?有这样的人吗?见到浚县文联原主席刘兆祥后才相信,这样的人真有! 从刚刚落成的浚县“九坊联珠”到大伾山,从淇水诗苑到鹤壁东站,都能看到署名为刘畅的书法作品,其作品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字字豪放、洒脱。
刘畅就是刘兆祥,浚县文联原主席。
悲苦为根 成长为森
2013年1月中旬,浚县屯子镇北赵庄。
黑色旧羽绒服,宽腿棉裤,手里拎个布兜,兜里装着几支毛笔。四方大脸,脑袋上稀疏的头发有点不听话,有的爬在头皮上,有的卷在一边,整个是一个乡下小老头形象。
在记者眼中,书法家,阳春白雪,怎么想也不会把眼前这个乡下老头与书法家联系在一起。但这老先生确实是书法家刘畅,而且是书法界挺有名的主儿。
有血性,字写得不错,爱喝几口酒,豪爽,为人义气。这是大家对刘畅的评价。
刘畅是刘兆祥的笔名,曾经放弃,多年后得知自己生母姓畅,重新启用。刘兆祥时常感慨,当时用这样一个笔名,冥冥之中或许是上苍的安排。
说起自己身世,刘兆祥感慨不已。他祖籍山东,父亲曾在冯玉祥部当文书,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上世纪四十年代,刘家迁居浚县。刘兆祥的父亲在浚县旧政府中任职,主管文化教育。
上世纪四十年代,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年代。近期热映的电影《一九四二》详细记载了河南人民的苦难。也就在那个年代,刘兆祥出生了。50岁又添一子的刘老先生,为他取名天祥,取“天赐吉祥”之意。但喜悦很快就被孩子母亲的病重冲散了。为给妻子治病,刘老先生远赴南阳寻亲求助,结果病死在南阳唐河。
没有多久,母亲病故。为了让弟弟活下来,刘兆祥的二哥将出生20天的刘兆祥送给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女子,留下自己的姓名后,远走天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远在巴西的二哥回到中国,兄弟二人得以相认。
每每提到自己的两位母亲,刘兆祥眼中泪光闪烁。生母没见过,所有印象来自二哥的回忆。善良、朴实的养母,视刘兆祥为己出。为让刘兆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卖掉房产。养母去逝后,刘兆祥亲笔在养母墓碑上写了几行字:母爱冠世,育恩海深,追思与日,昭启后昆。
上小学时,了解刘兆祥身世后,老师将其名字“刘天祥”改为刘兆祥。也是在那时,刘兆祥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或许是遗传吧,刘兆祥从小就对书法有一种特殊的喜好,练就一手好字。安阳师专毕业后,刘兆祥先后在学校、剧团、文化局、文联等单位工作过,直到2003年退休,他从没离开过文化系统。用刘兆祥的话,自己能写一手好字,与长期从事的职业有关。
两枚印章,几段趣事
刘兆祥的朋友很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知道刘兆祥爱喝酒,但凡求字者必送酒。
说到喝酒,关于刘兆祥喝酒的趣事还真不少。因为朋友多,性情豪爽,所以酒场也多。有一次,他跟几位朋友一起喝酒,结账时发现大家都没有带钱,没办法,刘兆祥只好将一块手表押在饭店。一位朋友将此事写成了打油诗。“云溪桥头一酒堡,三人喝酒侯先跑,秀君算账囊羞涩,刘畅无奈押手表。”
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人向刘兆祥求字,他都会写;对方也必定会送上几瓶酒。于是,好友为他刻一枚印章,印章上刻“换酒”二字。每次创作完成,刘兆祥都会潇洒地盖上印章。起初,刘兆祥和朋友心情一样,仅仅是感觉有趣。时间久了,求字的人越来越多,好友又为刘兆祥刻一枚“清风”印章,取意“清风明月酒一船”。
有一次,同事打趣道,您的酒场太多了,我看您文联主席办公室干脆改为“刘半仙办公室”算了。刘兆祥一听就乐了,于是挥笔写下了“刘半仙”三个字,贴在办公室门上。一贴就是半年。
一支毛笔,满腔热血
“有血性、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刘兆祥的好友、书法家李鸿锷这样评价刘兆祥。李鸿锷老先生说,有能力的人不少,既有能力又有血性的人不多。
在浚县文化圈内,至今不少人还记得刘兆祥在办公室墙上写字的事。
1995年7月的一天,轰动全国的“王宝森案”在电视中播出。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开除王宝森的党籍。看过新闻后,刘兆祥激动万分,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心想,王宝森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死有余辜。党中央有决心查处王宝森这样的高官,表明了我们党有能力清除党内腐败分子,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清除自己肌体内出现的腐败现象。
刘兆祥越想越激动,提起毛笔在自己办公室墙上一挥而就,写下了“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何愁天下不太平”。句中的“财”画成钱币,“死”画成骷髅。写完后,他将毛笔一掷,一觉睡到天亮。
虽然同事们知道刘兆祥的为人和性情,对他的举动多见怪不怪,但看到办公室墙上的字还是吓了一跳。后来,单位不得不给刘兆祥调整了办公室,墙上的字才被处理掉。
还有一件事,曾让朋友和同事为刘兆祥担心过一段时间。10多年前,我市连续出现过几起领导干部腐败案。当时正在家里收秋的刘兆祥从朋友口中听说此事后,火气上撞。他奋笔疾书,给一位领导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用纸六张半。
一平尺千元,却分文不取
退休后,刘兆祥和妻子回到妻子的老家——屯子镇北赵庄村,与大儿子住在一起。刘兆祥说,这里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刘兆祥的家位于村中心,两层小楼,从外面看还算可以。推门进去,屋里的家具有点寒酸。正门口放着一个取暖炉,一个四方桌,方桌上铺有一块破毡子,毡子上渗满了墨汁,四方桌上高高的一摞书,有古诗词方面的,也有楹联方面的,书旁放着很多毛笔。靠墙还有一张床。房间里除了电视外,值钱的东西不多。
刘兆祥说,别的他没有,只有100多支毛笔。
刘兆祥的朋友说,因为桌子太小,写大字需要两个人拉着纸,刘兆祥就在悬空的纸上写。朋友说,每次看到刘兆祥这样写字,心里不是滋味,但有这种豪情的人也只有刘兆祥。有人给刘兆祥的字定过价,每平尺1000元,可刘兆祥从不收费。
刘兆祥说,一天三顿饭,晚上床一张。现在国家发着退休工资,要啥儿钱。
为什么不收费,哪怕是改善一下自己和家人生活状况呢。谈到这件事,刘兆祥的妻子说,家里人谁都不敢说,不敢埋怨。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三幅对联影响了刘兆祥的一生。
刘兆祥说,有人把它们挂在嘴边,我把它们刻在心里。
半瓶老酒,一段佳话
刘兆祥爱喝酒,据说八两酒后会进入最佳状态。
很多人见过淇水诗苑太白广场上的石墙,其中一面写着《梁甫吟》,还有一面写着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字写地大气、洒脱、豪放。
提起这两面石墙,还有一段故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炳强说,这几面石墙不是普通的石墙,这是“脸面”。让谁来写,当时大家思量了很长一段时间。论才情、德情,唯有刘兆祥。一听说是为建设淇水诗苑出力,热心公益的刘兆祥二话没说,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跟着工作人员很快来到淇水诗苑。
半瓶老酒进肚后,工作人员将刘兆祥领到石墙边。好家伙!石墙宽8米,高2米。没有这么大的纸,怎么办?刘兆祥在石墙边走了几步说,直接写吧。
能行吗?看着刘兆祥坚定的神情,于是工作人员准备好笔墨。刘兆祥拿起毛笔,一挥而就,成了!
这位工作人员说,从来没有见过在石头上写毛笔字的,而且如此豪迈,洒脱。
等酒醒后,刘兆祥才发现,在酒精的作用下,他让墙上的“虎”尾巴多转了一圈,帝王的帝”多拐了个弯儿。不过,这不但没有损害整体美,反而更显得霸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