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 运河 母亲河 淇河 运河 母亲河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研究探索 - 淇河 运河 母亲河
淇河 运河 母亲河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3-12-1 22:16:27

(2013年11月30日在第三次淇河文化研讨会上的演讲)

    淇河,是鹤壁人民的母亲河,自然也是浚县人民的母亲河。

淇水牧歌

    淇河与浚县密不可分,自古就有“淇河浚地”、“淇溪”诸多故事传说,《诗经·氓》被收入历代教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成为千古绝唱。东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兴建的淇门“张公庙” ,是浚县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庙宇,该庙及《张公神碑歌九首》,成为研究汉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学以及金石、民俗的珍稀文化遗产,九歌第一首起句便是“淇水汤汤扬清波”;浚县淇门村因淇河得名,淇门是东汉建安九年(204)之前淇河走向黄河的首道门户。建安九年,曹操在枋城村西下枋木,“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为解决北方漕运和征伐高丽的需要,组织一百余万民众开挖永济渠,渠道“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浚县境内的渠段,基本沿曹操当年疏通的故道北行。如今,淇河在枋城村西南与共渠相会,一部分水南流孟庄村西入卫河,一部水东北流入共渠。卫河,隋唐时期叫永济渠,宋代称御河,明代始称卫河,由于它流经古卫国黎地,又叫卫水和黎水。2006年初,在全国政协会上, 58名委员联名提交了“保护大运河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案,2006年底,国家文物局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指南》确定的科学性、真实性、完整体原则,决定正式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区域涉及到了浚县,此后,卫河归于大运河名下。大运河在鹤壁浚县流程71.5公里。

水路肥瘦谁不知

    由此我认为,淇河一入淇门口,便实现了华丽转身,由细流融入浩瀚,由轻快走向负重,由诗河走向史河。才真正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皇权、民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才有了荡气回肠、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史诗绝唱:曹操凭白沟漕运粮草之便,击败袁尚,奠定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基;隋炀帝三征高丽,百万大军的运输、调动、粮秣供应,基本依凭这条河;隋大业九年(613),礼部尚书杨玄感不满隋炀帝的穷兵黩武,利用在黎阳督运粮草的机会,起兵反隋,焚烧了龙舟水殿,拉开了反隋大起义的序幕,成了隋唐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拐点……

    大运河给予浚县的,多是母爱般的奉献,母爱般的恩泽,就连她那龙行蛇走、一路蜿蜒的流水样子,都显出了母亲般的慈祥、母亲般的步态。她绕出了那么多温柔的湾,臂肘一样的湾啊!她亲热地将耿湾、王湾、申湾……一个个搂进自己的怀怉,亲昵着,呵护着,哺育着。在小河镇埽头村对岸,有个小村叫扈湾,运河水将户湾三面环绕,村成半岛。每遇河发大水,决了堤,灾了附近村庄,扈湾老是安然无恙。传说是卫河娘娘护着哩,水涨村庄也涨,咋也淹不住。由扈湾进而考察大运河两岸其它湾子里的村庄,历史上几乎都没有遭受过大的洪水灾害。湾里的村,是大运河母亲最宠爱的子女。依偎在大运河臂湾里的村庄,是最幸运的村庄。

    大运河浚县段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在浚县,且不说16项“国保”,也不说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说运河两岸的古地名,就是一笔珍贵、丰厚的文化遗产。浚县与大运河有关的地名100多个,仅村镇、街名就达30多个。因临运河而居,以三点水命名的有淇门、耿湾、扈湾、申湾、宗湾、王湾等村镇;以运河上的渡口命名的有赵摆、郭渡、王渡、吴摆渡等村庄;以运河上桥梁命名的有桥西、东王桥、西王桥等村庄;以运河码头命名的有交卸、老码头、新码头、码头等村庄;以运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有枋城、埽头等村庄;以所处运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命名的有新镇、顺河、圈里、老鹳(观)嘴等村镇。

    县城西边的云溪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嘉靖四十四年(1565)重修,是隋唐大运河上最古老,至今仍负重使用的桥粱。云溪,单听这名字,诗情便会扑面而来,画意也会展现眼前:悠悠运河水,飘渺云中来。河中清水激白浪,桥头两旁翠柳涌绿波,桥上紫燕鸣唱翩飞,桥下落帆收桅的船舸急流争渡。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景色啊。“云溪燕语 ”成为浚县八大景之一,此方的历代文人雅士,都喜以云溪桥为题作画赋诗,言志抒怀。

    出县城西南行40来里,卫河西岸一拉溜分布着9个村:彭村、侯村、牛村、赵村、高村、姜村、蒋村、郝村、雷村,这9个村合称九流渡。村庄是静态的,运河水是动态的,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不仅形象而有诗意,还富含哲理。每年正月十七至十九,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古庙会,这传统古庙会有个与众不同的名字:添仓会。:赶会去,添仓了!添仓的庙会,还能不兴盛,不红火吗?如今,九流渡添仓庙会,已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堤防

    我的老家牛寨,是卫河东岸一个大村。小时爱看河中的景致,就常到河边玩耍。那时卫河通航运,纤夫咳哟咳哟的号子声,常常飞入我的梦乡。船上最令人羡慕的就是艄公了,艄公挥动船篙,一头探进激流,一头顶在肩头,艄公在船舷上踏着步,船头在他的脚下,犁开白浪碧波,一截一截往前窜。最令我敬佩的是纤夫:河岸密匝匝的柳丛下,那条光溜溜的小路,是纤夫踩出来的。纤夫吃的是顶水饭,一艘货船,往往要有十来个纤夫拉船前行,他们背负的纤绳,箭杆一样挺直,纤夫的脊背,被沉重的纤绳越压越弯,村中那些驼背老人,多是在卫河上做过纤夫的。 

    在我印象中,村中男人多会游泳。夏天,学校老师怕学生出事,禁止学生下河洗澡,但仍有学生偷偷去河里洗澡,这自然隐瞒不过卫河边长大的老师的眼睛,他伸出手指,在你的胳膊上用指甲只轻轻一划,就会显出一道白印子,下河洗澡便露馅了。

    童年的乐趣总是和卫河联在一起,那时村里在岸边建了个提灌站,天旱就开动水泵提卫河水灌溉田地,提灌站一排三四个大管子,每个管子的直径都有一尺多,夏日,当几个水泵一齐提水的时候,总有几个孩子在白花花的水头下嬉水,我和孩子们沿着渠堤跟着水头跑。村里的地和滑县搭界,地面宽,水渠少说也有十来里长。我们跑在前边的时候,奔流的水头像被我们牵着的一条长龙;水头跑在前头的时候,我们这几个孩子,则像被水龙超越的赛跑对手,会妒意地往水头上投几块坷垃泻气。星期天或节假日不上学的日子,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会被生产队派去看水。畦田挺宽,卫河水沿着水渠流进田里滋润土地的丝丝声,往往让我听得入迷,至今回味起来,那水滋润土地的丝丝声,仍是记忆中最美的声音。

    我曾参加了一次卫河抗洪抢险,真正感受了卫河水凶猛的一面。这是1996年初秋。由于天气连降暴雨,河水徒涨,河面比平时宽了好几倍。淇门村北是卫河、淇河、共渠三河汇流处,是防洪最重要的地方,我们这边在组织群众加土固堤,那边县人武部的干部战士却准备好了炸药,以备在护堤不成的情况下,在这里爆破分洪,将水引至泻洪区,以减少洪水灾害。

    三河汇流到一起的河水,其势十分凶猛,岸边堆积着两三尺高的黄白色泡沬。知卫河水性的群众总结出这么一句俗语:涨水泡沬河边溜,降水泡沬河心走。群众还将致使卫河涨落的水源分为“卧水”、“立水”和“天水”。“卧水”是来自发源地辉县百泉的泉水;“立水”是汇入卫河的淇水;“天水”指雨水。这些丰富的卫河水文常识,凝结了卫河沿岸群众多年的经验智慧。

    卫河,是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上四五年级的时候,课余爱读小说,最爱读的是胡正的《汾水长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中河上》,再后来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读着这些写河的作品,我想长大了,也要写一写村头流过的卫河水。至今愿望得到了部分实现,在报刊发表了一些以运河为题材的小说、散文,《鹤壁的运河》一文载入全国政协文史委主编、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承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运河》一书,去年和文友刘会喜、张富民、朱中月合著出版了《流经浚县的大运河》一书。目前正在创作大运河风情和黎阳古城两个系列的小说、散文,陆续将在各地杂志发表。

    大运河申遗发起人舒乙在浚县视察时,看了云溪桥、古码头、明城墙时说,这是“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他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稳操胜券的把握,因为它是物质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结合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世界第一名。

    流经鹤壁浚县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化长廊上的华丽一节,光彩一段。更是隋唐大运河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一段,因为,滑县浚县段卫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考察评估大运河“申遗”时永济渠历史河道上的唯一节点。大运河有好多重大课题等待专家学者研究,有好多疑问等待专家学者破解,如:古白沟是淇河的故道吗;《诗经》中的顿丘古城考征;大运河的航运与浚县古庙会的繁荣发展;永济渠在隋、唐征伐高丽战争中的地位作用等等。为迎接中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到来,在此,我建议、我恳请:诸位专家学者,请将您的目光,投向融着淇河血肉、淇河魂魄的大运河!大运河渴盼您的慧眼!

    谢谢大家!

    (图片由吴文民、龚伟提供)


 





 

 
     
淇河 运河 母亲河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