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10多座清代古宅的浚县白寺村 拥有110多座清代古宅的浚县白寺村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名胜遗迹 - 古迹遗址 - 拥有110多座清代古宅的浚县白寺村
拥有110多座清代古宅的浚县白寺村
 
作者:李丹丹/文 张志嵩/图  加入时间:2013-11-25 9:25:18

与大伾山的“小壶天”遥遥相对的“大壶天”。

 

龙洞

 

浚县白寺乡白寺村位于浚县城西九公里的白寺山东南麓,东临共产主义渠,南临护村河长丰渠,风景秀丽。白寺村的历史可追溯至秦始皇时期,村内有兴建于唐朝的隆兴寺、连片的明清古建筑群、难以辨别是硅化木还是钟乳石的“卧牛肚脐”、风景奇特的塘口地貌……

日前,该村被评为省传统村落。11月21日,记者来到该村进行采访。

 

秦始皇曾巡经此地  

 

白寺村因靠白寺山而得名,古名为白祀村,而白寺山古名为白祀山。据《水经注》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东巡经黎地,于白寺山祭祀西岳,故得名。到金大安二年(1210年)《重修赵王庙碑》时,记为长丰白寺寨。明成化年间建隆兴寺时改称白寺,白祀村也随之改名为白寺村。

“秦始皇东巡时曾在这儿立了一块巨碑,上边没字,我们叫它秦始皇碑,也叫无字巨碑。”在村南山坡上,村委会工作人员常兴华指着一块平地告诉记者,后来,为了对这块碑加强保护,浚县文物旅游局将碑运到浮丘山碧霞宫后院。常兴华凭记忆向记者描述碑的模样:“碑呈圭首形,碑身和碑座相连,高达2米,宽1.5米。”1974年,专家发现碑座上刻有隶书“秦政过也”四字。

在村委会另一名工作人员杨杰提供的一张白寺村的地图上,记者看到,依山东南麓而建的白寺村呈不规则长方形,自西向东绵延1200余米。

  “20年前,村里人开始往村北建房,发展到现在,村南到村北有800余米。”杨杰说,据介绍,自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来,该村相继为公社、乡机关的驻地。

 

精雕细刻的110多座清代古宅  

 

在现代气息浓郁的白寺村中部偏南,隐藏着一大片保存完好的古民宅群,目前仍有大量村民居住其中。“明代古宅有11座,清代古宅有110多座,民国时期的宅子有20余座。”常兴华说。

来到古民宅群,记者看到这里处处精雕细刻。老宅的墙体和局部装饰都是采用本地的青石经手工雕刻而成;建筑所用的木料,全部是采用古代防腐防虫技术处理过的,如今完好如初。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们所称的一处修建于明朝万历八年(1581年)的古宅。这是白寺村最早的一栋房子,门头的题字已模糊不清,“题字为‘万历八年’,村民们觉得稀奇,谁来了都要摸摸这个门头,时间长了,题字都被磨掉了。”常兴华说。

“武举府”是白寺村最有名的古民宅,清朝时这里出过一位举人,这座宅子的建筑风格在全村也最为讲究,“这是三进院,硬山式建筑,屋顶上曾经有‘五脊六兽’。”常兴华说。

 

气势恢宏的唐代建筑隆兴寺  

 

位于古宅群西的隆兴寺,前身叫伽蓝殿。白寺村74岁的毛学仁告诉记者,伽蓝殿的门前曾有块大石碑,上面记载:东汉年间,从西南天空划过一道蓝光,到隆兴寺处落地。此后,善男信女在此修建伽蓝殿。唐朝时,又兴建了隆兴寺。“30年前,这块石碑被人毁坏,断成三截堆在地上,再后来,就被人挪走了。

寺庙分三院,坐北朝南,门口一对2米多高的石狮子翘首雄踞,十分威武,悬山建筑、黄琉璃瓦覆顶的庙宇气势恢宏。“这些庙宇全部是近几年恢复重建的。”毛学仁说,庙宇内的石佛,明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雕工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个是九龙头云纹碑。”杨杰和常兴华指着靠院墙“躺着”的一块大石碑说。据碑文记载,嘉靖五年(1526年)宫廷御史韩居士为村民修桥,这块石碑是村民为纪念韩居士的功德而修建的。“这是前些年我们挖河道时,在长风渠底的泥土中挖出来的。”常兴华说。

 

奇特的塘口地貌  

 

千层山,万层石,玻璃旗杆养鱼池。”白寺村人人会说的一句顺口溜儿,描述的是白寺村东北部的塘口景观。

浚县屯子镇象山摩崖题记中载:明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钦差工部都水司主政吴炳奉旨到白祀(今白寺村)五塘等地开采花斑石,修建北京故宫的皇极殿。“白寺塘口是主要采石点之一,后来这里被挖成一道大沟。”常兴华说。

村民们说,塘口形成后,人们在沟内修建起大壶天、高20米的琉璃旗杆等景观。不过原址在上世纪被毁,前些年,社会人士和村民捐款重建了这些景观。

崖壁中自然形成了多个洞窟和岩缝,其中最有名的是北窟大壶天和南窟龙王洞。“大壶天”洞窟口左右两侧分别镶着青龙、白虎头的石雕像,门楣上是五个成十字形排列的圆形洞口,周边还有7个小圆洞,村里人称其为“左青龙,右白虎,七星八卦,五窗户”。

 

“卧牛肚脐”是硅化木还是钟乳石?  

 

“去看看硅化木吧,这是俺村的另一奇景。”常兴华极力向记者推荐。硅化木即被硅质物质石化的树干化石。记者随常兴华来到村里的一条路上,路南是一块直径和高度均达2米的大石,“这就是硅化木,以前村民经常把牛拴在这上边,所以大家都叫它拴牛橛。”常兴华说。

白寺山形似卧牛,所以又称卧牛山,此大石与地面连为一体,村里老人说大石是牛的肚脐。据悉,该硅化木被浚县原档案馆馆长栗松岭收藏在《雪泥鸿爪》的档案图片集内,图注介绍该硅化木距今已6500多万年了。

记者走上前,看到硅化木的年轮十分清晰,灰褐色,一层层的像千层饼。栗松岭先生评价说,在中原地带出现硅化木实属罕见。

“也有人说这不是硅化木,而是一块钟乳石,到底是什么,还需要专家进一步鉴定。不管是哪一种,它都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常兴华说。

 

汉代宫廷轿官的墓冢  

 

在村南的山坡上,有一大片古墓群。常兴华告诉记者,此处曾有7个墓冢,1958年,当地群众挖掘出两个,至今仍有4个保存完好。1977年,安阳地区文物工作者鉴定墓冢为汉墓。

来到此处后,一个巨大的圆形墓冢映入眼帘。杨杰说这个墓冢占地约100平方米,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他指着不远处的另一个墓冢说:“听说那里埋葬的是汉代一位姓韩的宫廷轿官,相当于现在中央的‘司机班长’。”

据《浚县志》记载,此处还有颛顼、帝喾陵,民间传作皇帝墓。在白寺山北端山顶上,有赵王庙,“庙内立有金大安二年1210年)《重修晋国赵王庙记》碑。”常兴华说。

 

长丰渠开挖于明嘉靖年间  

 

村东穿境而过的共产主义渠、村南蜿蜒的长丰渠是白寺村最重要的两条排水渠。长丰渠历史悠久,古名为长丰泊渠、广利渠,开挖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清末至民国年间因缺乏统一疏浚,泻水不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长丰渠进行了治理。开挖于1958年的共产主义渠,不仅有泻洪排涝的作用,而且引黄济卫,在灌溉农田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村民近些年吃上的甘甜水源于村西南的幸福泉。上世纪70年代开挖排水沟至此处后,泉水汩汩地直往外冒,水质甘甜,于是村民兴修水利,将水引到千家万户。幸福泉旁修建有休息亭,柱子上刻有三打白骨精、四大发明等故事。“以便村民在田里干活累了,到这儿休息时,看看增长见识。”常兴华说。

 

渐行渐远的皮影戏  

 

村委会还保存有两大箱的皮影戏道具,毛学仁告诉记者,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娱乐方式,他小时候,一到夜间,全村人围在一起,观看老艺人表演皮影戏。“石景明主唱,杨金义和杨康仁负责拉弦打梆,唱的最多的是西游记,好看又好听。”毛学仁说,老一辈艺人去世后,年轻人不愿意再学,接着大家都看上了电视,这门老技艺逐渐被村民遗忘。

记者看到,皮影人有孙悟空、猪八戒等。高达一米的皮影人,色泽依然鲜亮。每张都是由纯牛皮做的,保存多久都不会坏。”毛学仁说。





 

 
     
拥有110多座清代古宅的浚县白寺村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