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玘屯:“中国泥塑第一村” 杨玘屯:“中国泥塑第一村”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民俗文化 - 民俗风情 - 杨玘屯:“中国泥塑第一村”
杨玘屯:“中国泥塑第一村”
 
作者:李丹丹/文 张志嵩/图  加入时间:2013-11-15 9:16:49

“中国泥塑第一村”“泥塑之乡”
大人孩子都会捏泥人的杨玘屯村

一位村民正在给泥咕咕上色。
 

浚县伾山街道办的杨玘屯村位于浚县城东一公里处,紧挨大伾山。该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产地,素有中国泥塑第一村”、“泥塑之乡”等美称,该村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旋玩具的主要基地,这两项传统手工艺均被民俗学专家称为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在今年我省公布的首批传统村落名录中,杨玘屯村赫然在列。11月12日,记者来到该村,感受其浓浓的民间艺术气息。

 

因李密部将杨玘在此屯兵而得名  

 

在村口,一座日前才完工的约10米高的石质雕像屹立在路边。这是全村人为纪念隋唐之交在此屯军的大将杨玘而建,村名也由此而来。

据传,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后,隋军大败。李密部将杨玘奉命收容残部扎寨黄河金堤(今杨玘屯)屯兵垦田、休养生息。将士们在稼穑之余,取黄河胶泥捏制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因在泥塑品尾部扎孔一吹能发出“咕咕”的声响,故称这种泥玩具为“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究竟源于哪个历史时期?

对浚县泥咕咕有多年研究经验的省著名民俗专家倪宝诚的论断得到很多民俗专家的认同。他认为:古代先民世代与鸟为伴,与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对鸟产生了眷恋与敬仰之情,以致形成遍及中国各地的鸟信仰文化。而浚县属于古代的鸟图腾区,因此浚县泥咕咕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证。

 

全村2000余人,1760人从事泥塑创作  

 

“喝杨屯一口水,会捏个咕咕嘴”、“吃过杨玘屯的饭,都会捏泥咕咕蛋”……村干部李德奎告诉记者,这些是村里流传下来的谚语。他说,全村2000余人,专业从事泥塑制作的有1760人,泥塑作坊有300多个。

采访中,记者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泥咕咕。捏泥咕咕、存放泥咕咕,似乎已成为村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村民李仙枝指着家里的一排泥咕咕告诉记者:“这是我去年冬天闲暇时捏的,一年不捏上几个手就痒痒。”

在艺人李连顺的作坊里,工人师傅们正在捏泥咕咕,一团泥巴在他们手中随意地变换着造型。每个人不用10分钟,便能捏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咕咕。

李德奎说,村里还有句谚语:不会捏,找恁爹。“就是说小孩子学捏泥咕咕,多是跟家里的长辈学的,我就是跟俺爷爷奶奶学会的。”

 

泥咕咕原是村民贴补家用的农闲之作

  

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之前,泥咕咕原本只是村民贴补家用的农闲之作。

在李德奎的记忆中,春暖花开时,村民们纷纷推着架子车到野地里去挖黄胶泥,回家后,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你和泥、我捏造型,大家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泥咕咕捏好晾干后,村民们在自家灶台里烧制,然后挖孔。农忙时,村民便把泥咕咕收起来,秋收后再拿出来开始上色,过年赶庙会时,有村民便挑着泥咕咕去卖。“那时的泥咕咕品种单一,一个泥咕咕只卖几毛钱,一年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李德奎说。

“捏泥咕咕用的泥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而且制作工序繁琐,所以,泥咕咕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村民冷落,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李德奎说。

 

泥咕咕名气日隆  小作坊渐成规模

  

李德奎说,村内泥咕咕发展了千余年,造就了一大批传承艺人,其中以已故的民间工艺大师王蓝田为代表的”泥咕咕派”和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最为著名。“目前村内国家级传承人有1位,省级传承人约有10位。像王学锋、宋学海、王安田等老一辈传承人的作品在国际大型展览上获过大奖。”

随着浚县泥咕咕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定制泥咕咕或泥塑的商家越来越多,浚县与泥咕咕有关的各种泥塑馆、合作社和公司等纷纷成立。

在王学锋的蓝天泥咕咕专业合作社内,记者犹如走进了民俗艺术的殿堂。王学锋的儿子王宏瑞是王氏泥咕咕第十代传人,他对泥塑文化的研究之深和捏制泥塑的技艺之精让记者咂舌。他向记者展示了几件他不对外销售的珍藏作品,其中由208只猴子组成的泥塑作品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猴背猴、猴抱猴,寓意‘辈辈封侯’。”王宏瑞说。

 

木旋玩具叫“耍活儿”  

 

记者在87岁的王民德家见到了村内另一种“活化石”——木旋玩具。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擅长木工工艺,他不仅设计制造了攻城用的云梯,还设计了风筝等。后人鉴于他的构思,用木头制造出不同造型的玩具,即木制玩具,而木旋玩具是木制玩具的一种。

王民德说,村里人叫木旋玩具为“耍活儿”。祖上传下来20余种,有的能说清寓意,有的已经说不清了,但大多跟吉祥、多子多福有关。“和泥咕咕一样,木旋玩具也是祖辈人传下来的手工艺品。俺爷爷的爷爷就是做木旋玩具的,往上可追溯六七辈儿。”

村内做木旋玩具的艺人王学军告诉记者,木旋玩具也是村里人农闲时赚钱的小手艺,鼎盛时期,村里曾有上百户村民制作木旋玩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塑料玩具的出现对木旋玩具的冲击很大。木旋玩具因为工序繁琐、费时费力,又卖不上价钱,所以村民们便不再热衷做木旋玩具了。”

2011年,木旋玩具入选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很多人慕名到杨屯购买木旋玩具,这让村内的许多木旋玩具艺人看到了希望,王学军、熊玉生等老艺人们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

 

传承民间艺术

是年轻艺人的使命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浚县泥咕咕和木旋玩具逐渐形成规模,产品种类也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泥咕咕由传统的鸟、兽、骑马人等造型,被艺人们赋予了更多含义。如宋庆春的以生活场景为主的泥塑、宋楷战的以乡土人物为主的泥雕等;其艺术性也由原来的儿童玩具提升为工艺摆件;销售范围也突破了周边的庙会,远销北京、上海、成都、烟台等地。

然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如何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为更多人所接受,是新一辈年轻艺人们要面对的发展课题。

  “传统的就是最好的,挖掘泥咕咕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泥咕咕更好发展的关键。”这是杨屯村王宏瑞、宋楷战等新一辈艺人的共同认识。

“木制玩具市场虽有起色,但村里做木旋玩具的不超过20家。”王学军说,要想将其传承下去,靠一两个人不行。“今后我将动员懂这门老手艺的村民们重拾旧艺,并想办法激发年轻人对木旋玩具的兴趣,争取让更多年轻人学会并爱上这门手艺。”





 

 
     
杨玘屯:“中国泥塑第一村”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