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西街村一个“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的古村落 浚县西街村一个“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的古村落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名胜遗迹 - 古迹遗址 - 浚县西街村一个“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的古村落
浚县西街村一个“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的古村落
 
作者:李丹丹 张志嵩  加入时间:2013-11-4 14:36:59

这里有明代富人宅邸和御敌古城墙,还有清朝翰林府,

浚县西街村就是这样一个

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的古村落

姑山景区 

世袭翰林院一角。

    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在元代已现雏形,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西依交通要道大运河(卫河),南有供人祭祀的浮丘山,村内“古时官道”纵横,600年来,该村一直是浚县的行政、经济、商业、文化中心,为浚县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村内传统建筑数量庞大。文庙、王爷庙、浮山寺、白衣阁等祭祀点繁多;明城墙古遗址、古井、运河码头等景点星罗棋布;“岁寒双秀”、“云溪燕语”等奇景被列入浚县八大景,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有10多棵;另外,村内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日前,该村被评选为全国传统古村落。11月1日,记者深入该村感受厚重历史。最具地方特色的南山街

    现存古民宅26处

    在西街村的诸多街巷中,南山街最具地方特色,可谓“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

    据村民介绍,之前,南山街南端被未遭破坏的城墙挡住,形状像个布袋”,沿此街道由北向南走的行人,只能沿原路返回,因此,该街道被形象地称为“布袋街”。在长约700米的街道上,被认定的传统古民宅就有26处。自村委会大门向南,记者先后看到秦家大院、卢拔贡旧宅、李氏旧宅、陶氏古居等,这些民居多是明清风格、北方四合院型,且均有高大的门楼和高门台,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南山街是浚县建筑业的发源地,此处多数居民自古就以从事建筑业为生,所以房屋建筑水平比较高。”村民李俊杰说。

    与南山街不同,西街村的西大街属商业型,东起省保单位文治阁,西至西城门,长约600米。村民冯国相告诉记者,古时,西大街是浚县的南北交通要道,往来贸易的商贾络绎不绝。

    自明朝起,直至上世纪80年代,西大街都是浚县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位于西街村的行业部门有公、检、法、武装部、文教、卫生、供销、工业和商业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县直单位。”村民冯国相说。

    西大街至今仍保留着商业古风。采访时记者看到,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店铺内工艺品、纺织品、土特产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白天游人如织,晚上华灯齐放,夜市上的特色小吃更是让食客们眼花缭乱、流连忘返。多数街巷以官衙文化闻名  该村的王爷庙背后有段“悲壮”的历史。元至正十七年(1375年),红巾军进攻浚县城,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率兵顽强抵抗,城破后,王士元全家遇难。明朝浚县知县陆光祖在此建祠纪念,祠堂名为“忠孝祠”,俗称“王爷庙”。逢年过节,到此上香烧纸的居民络绎不绝,时间久了,王爷庙至南山街,被踩出了一条路,名为“王爷庙街”。

    记者采访得知,在西街村,像王爷庙这样因官衙文化而闻名的街巷很多。如文庙街(南接西大街、北至文庙前),在文庙的礼门墙上镶有一块石碑,因年代久远,碑文斑驳不清,但记者依稀可看到上面书有“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落轿下马”等字迹。还有县前街、御史巷等。传统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在热闹的西大街路南,两排破旧、古朴的院落便是距今300余年的世袭翰林府。

    据史料记载:康熙38年(1699年),康熙南巡后返京路过浚县,孔子高徒端木子贡的七十世嫡裔端木谦,作为先贤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敬仰圣门贤人子贡,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袭。康熙42年,康熙再过浚县,端木谦再受召见,赐书“贤哲遗庥”。

    道光年间,端木谦后人端木涣若大兴土木,在浚县古城西街建起显赫一时的翰林府,将“贤哲遗庥”制成匾,悬挂于府前门额。他的两个儿子成家后,翰林府被分为两个大院,东院称为世袭翰林院,西院称为世袭翰林府。

    民国后,“贤哲遗庥”匾不复存在。翰林院共有房屋100余间,记者见到的多数房屋虽已年久失修,但整个院落的保存还算完整,门楼斜坡飞檐、蓝砖砌墙和门口精美的砖雕依然透露出大院主人往日的显赫。

    刘氏宅邸位于老南山街的最南端,此宅系明代建筑,分为客位、内院和牛马三个院落,据说刘氏先祖曾为南方某地知县。宅邸最里边的主人房屋,前有二柱,看其纹理疑为松木或杉木做成;最具特色的是木花棂窗,其顶窗上雕有暗八仙图案,“暗八仙是指八仙所用的神器,暗指仙人本身。”冯国相说,图案意在为主人辟邪防灾、逢凶化吉,并可招财进宝,福寿延年。

    “村中传统建筑较多,这两栋最具代表性,体现了不同朝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李俊杰说。人文景点星罗棋布  南山街东侧有一口古井,系明朝筑城墙时所凿,是浚县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唯一古井。

    井口砌有4米见方的井台。“井台是为方便村民等待打水时休息用的,同时可以保护古井以免坍塌。”李俊杰说。

    “取水次数多了,井口上的石头被磨出了几道绳痕。”李俊杰说,井口现已被两块大石盖住,这是井水干枯后,为防止杂物掉入井内而采取的人为保护措施。

    姑山景区的南侧和西侧是明朝浚县古城墙遗址,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400余年。因立于浮丘山顶,浚县城内一目了然,不利于守卫,知县陆光祖便将浚县城向南拓展至浮丘山,并在此修筑了城墙。目前仅剩不足2米的土根基,绵延800米。“原来有几米高,有护城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为盖新房,到古城墙上掀砖搬石,古城墙逐渐被破坏。”李俊杰说。

    轻抚城墙壁,记者发现筑城根基的泥土已经钙化,十分坚固。李俊杰说,这是三七土,由七分土和三分石灰搅拌而成,这样可节约砖石。登上残城远望,记者依然能感受到浚县城昔日的雄伟。

    村中的人文景观数不胜数,运河码头、张烈士祠等各具特色,耐人寻味。姑山景区每年

    接待游客60万人次

    南山街以西,便是闻名遐迩的姑山景区,据历史记载,知县陆光祖将浚县城向南拓展至浮丘山后,城内部分被称为内浮丘、小里山,因山上有浮山寺、白衣阁,寺内有尼姑,故称为“姑山”。

    姑山历史上曾有多处寺庙,但多被破坏。上世纪,先后恢复了绝大部分名胜古迹,自南向北分别形成了神宵宫、浮山寺、白衣阁三大古建筑群。

    神霄大殿面阔5间,四面有明柱回廊、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内塑十二尊老母像,东西各建廊房10间。北有山门,三门并列,中间较大。山门前建有归真亭,亭内保存有元朝重修的神霄宫碑,“这是我们的镇山之宝,碑文记录了浚县的起源、兴盛,以及历经各朝代的经济、政治及战事等,历史信息十分丰富。”冯国相说。

    由此往北是浮山寺建筑群,寺内神像前的供桌是一块残碑,侧面刻有“大明万历二十二年”的字样。再往北是白衣阁建筑群,大殿及两厢房各3间,大殿内塑有白衣观音菩萨坐像。

    另外,姑山景区内的摩崖、石刻、松柏、峭壁等景观数不胜数,是游客“访古、归真”的绝佳去处。“该景区每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李俊杰说。

    穿过姑山景区北门,往南回望,在姑山西麓,是浚县八大景之“岁寒双秀”景点。冯国相说,之前,从山缝里长出两棵松柏,传说是“南斗”、“北斗”两位仙人幻化而成。两棵松柏相互倾斜,就像两位老人在拱手作揖。

    该景点本是文人骚客们吟诗作词的灵感之地,却在上世纪崩山时被毁。此时的景点原址,已无双柏,只剩下一片荒草地。

    村西,横跨卫河的云溪桥为5孔石拱桥,长60米,高10米,宽12米。样式美观,坚实稳固,艺术价值较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项目。

    李俊杰说,昔日入夏后,石拱桥下凉爽舒适,适宜燕子筑巢,燕子群居桥下,有船只经过,燕群被惊起,场面蔚为壮观,于是就有了浚县八大景之一的“云溪桥下燕歌语”的自然景观。

    而如今的云溪桥,“身处”闹市,已无燕子身影。





 

 
     
浚县西街村一个“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的古村落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