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淇水自新镇申店村一带折而北转。清水形成后,在卫辉小河口汇入淇河。
晋定公十八年,黄河向北倒岸,于申店一带断淇河,淇河和清水成黄河支流,淇河下游断流,史称白沟。
晋定公三十一年,建顿丘城,今浚县屯子镇蒋村有其遗址。《诗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已在此附近。
东汉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十万大军进驻黎阳,派先锋颜良围困东郡白马,曹操率军急救,关羽单骑斩颜良,白马之围得解,官渡之战序幕拉开。
东汉建安七年(202),九月,曹操渡过黄河进攻黎阳,袁谭联合袁尚,与曹操对垒。次年二月,曹操猛攻黎阳,袁谭袁尚败走邺城。
东汉建安九年(204),正月,曹操于淇河口(今前枋城附近)下大枋木筑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漕运攻打邺城的粮草。二月,曹操大军包围邺城,八月击败袁尚,攻占邺城。
晋怀帝永嘉六年(312),秋,石勒引师北上,向冰坚壁于枋头。石勒军偷向冰船只渡过黄河,大败向冰。
晋成帝咸和八年(333),蒲洪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秦州、雍州士民及氐族、羌族十余万户迁居关东,并驻守枋头。
晋穆帝永和五年(349),石遵罢免蒲洪都督官职。蒲洪大怒,回到枋头,便派使者投降东晋。十一月,秦州、雍州流民见后赵乱起,相率西归,路经枋头,共推蒲洪为主,民众聚至十余万。
晋穆帝永和六年,二月,蒲洪大败后赵将姚襄,斩杀三万多人,遂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改姓苻氏。
晋穆帝永和八年(352),晋将戴施据枋城。戴施救援慕容氏,率壮士百余名入邺城。慕容氏将晋国玉玺送与戴施。戴施暗中派何融怀揣玉玺护送至枋头。秋,晋将谢尚到枋头迎玉玺至建康(今南京)。
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八月,进抵枋头。前燕将慕容垂迎战于同山坡,大败桓温。桓温焚毁舟船,尽弃辎重,仓皇撤退,北伐失败。
东晋太和五年(370),前秦王苻坚攻占前燕国都邺城(安阳北)后,专程到枋头城,宴请枋头父老,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
东晋太元九年(384),前秦肥水战败,慕容垂反,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围攻邺城苻丕。东晋也趁机北伐,苻丕派桑据驻守黎阳,被晋将刘袭夜袭攻占。苻丕被迫降晋,谢玄派腾恬之守黎阳。十二月,慕容垂再次围攻邺城,谢玄派刘牢之、腾恬之救援,并通过白沟运粮给苻丕。次年二月,刘牢之进军枋头,北上进攻孙就栅刘抚,慕容垂率部救援,击败刘牢之,刘牢之退屯黎阳。四月,刘牢之打败围攻邺城的慕容垂部,直取五桥泽,被慕容垂打败,单骑而逃,苻丕救其入邺城。邺城粮尽,苻丕率众至枋头接受东晋的援粮。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晋将刘裕伐秦,前锋入滑台。魏拓跋嗣派叔孙建、公孙表自河内进军枋城。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十月魏主拓跋焘率军进驻枋头,救援被宋将王玄谟包围的滑台。不久,拓跋焘渡黄河,大败王玄谟,解滑台之围。
东魏(534-550),置汲郡,治所在枋头城。北周宣政元年(578),改汲郡为卫州,州治仍在枋头。
隋开皇三年(583),文帝下诏在黎阳大伾山北建黎阳仓,积存粮食,通过黄河辗转运往长安。
隋开皇十六年(596),在枋头城置清淇县。
隋大业四年(608),元月,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疏浚白沟故道,开凿永济渠。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两千余里,黎阳(今浚县)境内达百余里。永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北段。
隋大业七年(611),二月,炀帝乘龙舟自黄河入永济渠,经过浚县北上,征发天下兵汇聚涿郡,攻打高丽。
隋大业九年(613),炀帝再次征高丽,命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杨先以运河多盗为由,不以时发送,后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起兵反隋。
隋大业十三年(617),九月,李密派徐世绩率部五千,会同来投各部义军,攻占黎阳仓,听任百姓吃粮,旬日募兵三十万。
唐武德元年(618),秋,宇文化及留辎重于滑台,渡黄河攻打黎阳仓,徐世绩坚守,李密驻扎清淇县,与徐世绩形成掎角之势,宇文化及久攻不下,渡过永济渠,与李密决战于同山坡,从早上打到傍晚,结果两败俱伤,李密中流失落马,几至丧命。
李密叛唐被杀,徐世绩请求收葬,按君臣礼葬李密于黎阳西南五里永济渠畔。
唐武德二年(619),十月,窦建德部渡过永济渠攻打黎阳,黎阳陷落,淮安王李神通、徐世绩父亲徐盖、李渊妹妹同安公主军被俘。
唐天宝五至六年(746-747),诗人高适数次经淇门,过永济渠,作《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淇上别刘少府子英》等诗。
唐元和八年(813),十二月,滑州征役万人,于黎阳界黄河故道开黎阳新河,南北长14里,引黄河水入永济渠北流。
唐开成三年(838),永济渠于黎阳决口。
唐大顺元年(890),一月,朱全忠自黎阳渡河伐魏博。丁会、葛从周先入黎阳临河,会朱全忠于内黄。朱全忠派部将庞师古进军淇门。
后梁龙德二年(922),八月,梁将戴思远等攻陷淇门、共城。
后唐同光二年(924),郓州驻军两千人,奉李存勖之命,于黎阳开河以通漕运。
后周显德六年(959),疏浚永济渠。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黄河自通利军决口,汇入永济渠(时称御河),冲毁军城(浮丘山西)。著作左侍郎李垂奉命至通利军,与长史共议治水事。
宋天圣七年(1029),地大震,通利军军城陷为湖,迁军治于浮丘山巅。
元至元元年(1264),置浚州纲,凡二十九,每纲设押纲官二员,管理漕运,有船30只。
元至元五年(1268),八月,御河泛滥成灾。
元至元十三年(1275),都水监郭守敬勘测御河、泗水等河,规划运河河道。
元至元二十年(1283),御河在浚境漫溢。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在淇门镇建大成殿,后被大水冲毁。15年后重建。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徐达自封丘中滦镇渡河,下卫辉,兵至淇门镇。
明洪武三年(1370),改浚州为浚县。知县项如英迁县城于浮丘山北,北东南三面筑土城,西以卫河为屏障。
明正统元年(1436),永平县丞李佑请疏浚卫河以通舟楫,获准。
明弘治十年(1497),县城外开挖护城河,深2丈,宽2.5丈,自县城西南引卫河水环城南、东、北,在城西北入卫河。
明正德三年(1508),知县陈滞征民工于城西门外卫河上建云溪桥,沟通东西交通。沿卫河右岸筑西城墙。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知县陆光祖令民众开挖长丰泊渠,南起中交卸,北至屯子入卫河,长90余里。
明万历六年(1578),大名府知府王都奉命在善化山开采花斑石,通过卫河运抵北京修筑定陵。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卫河堤漫,冲大名路。
明天启四年(1624),卫河东决,祸及开、濮二州。
明崇祯十三年(1640),县衙为抵御农民起义军,在淇门、新镇、道口、屯子卫河上设水栅。
清雍正三年(1725),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六月初,大雨十三日,卫河漫溢,平地水深数尺,民房坍塌十之六七。
清乾隆三十年(1765),四月,屯子码头商民段印诚捐资疏浚卫河“十八里溜”河段。
清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七日,天理教于滑县起义,当日占领道口。次日3000人包围浚县城,九日至十三日,多次攻城不下。十四日,义军头领在浮丘山碧霞宫内商讨攻城良方。后于县城西南角施放火炮,利用云梯登城,仍未奏效。十七日,义军千余人在埽头与清军两千人激战。二十八日,义军攻打新镇。十月八日,陕甘提督杨遇春进驻道口北,次日,甘肃总兵杨芳领兵至。起义军焚烧道口浮桥,遏阻清军。二十一日,总统军务陕甘总督那彦成纠集大军驻扎新镇。二十七日,清军一万余人分三路攻入道口,义军与之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清军在道口大肆烧杀,自晨至暮,一万余人被杀害,无数房屋被烧毁。
清嘉庆二十一年(1861),六七月,淫雨,山水暴注,上游河决,淹浸县境柴湾等197个村庄。
清道光十九年(1839),清廷下令改“三日漕运,一日灌田”旧规,强行封闭所有民渠民闸,确保漕运。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卫河暴涨,浚县、汲县、淇县等十余县被淹。浚县杨堤等197个村庄受灾,倒塌民房3100余间。
清咸丰五年(1855),捻军截断漕运,卫辉府州县漕粮折银上解,每石漕粮折银一两二钱五分。
清咸丰十年(1860),十一月十六日,山东濮州、范县农民武装攻浚县城未克,转据道口镇。次年十二月十一日,焦克昌等率部数千人入驻浚县境。
清同治七年(1868),三四月间,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由陕西率部回援被困于山东寿光之东捻军,路过浚县,派兵围攻县城,相持70余日。
清光绪九年(1883),八月,卫河于新镇西郭村、码头村间决口,淹没农田30万亩。冬,知县黄璟同管河县丞朱澍劝督治河,将卫河旧堤高宽各加五尺,两岸共长36600余丈。
清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黄璟倡导民众治理卫河“十八里溜”,管河县丞朱澍等督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沁河决口,漫入卫河,卫河漫溢。四月九日,卫河决口,白寺坡被淹。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新镇人戴九成在天津经商,与英国人古约翰、医师雷达夫结识,经商议,三人乘船由天津至新镇,开办医院并传授天主教。西医西药始传浚县。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道清铁路通车,道口为终点站。
民国八年(1919),七月大雨,山洪爆发,淇、卫二河漫溢,秋禾大部分被淹死。
民国十七年(1928),夏初冯玉祥率部驻道口。五月二十九日冯玉祥自道口西迎蒋介石,于柳渠车站会晤,商谈军事。
民国二十四年(1925),四月,县政府奉命征集民工加固卫河堤防。
民国二十六年(1927),道楚铁璐通车,浚县王可庄设车站。
民国二十七年(1928),二十七日上午,日军千余人攻打浚县城,县长石铭宸指挥军队防守。次日晨,日军占领大伾山,用火炮炸毁东城墙,下午县城失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涌入县城,大肆烧杀淫略。从早到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人。焚烧房屋1000余间。
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和夫人卓琳自冀鲁豫赴延安经浚县,在乔村姜廷庆家停留一天。
民国三十三年(1944),八月,美国陆军少将希尔空降耿湾村,在耿录廷家与杜希夷(国民党员,前枋城人)等人会晤。
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二十二日,冀鲁豫军区一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在淇门召开16团、新四路、骑兵团等部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七大”会议精神。
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七日至十八日,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火龙岗一带全歼王仲廉部第二快速纵队。次日黎明,冀鲁豫军区四分区教导团、二十团和浚县县大队进入县城,浚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4月,平原省水利厅在淇门村西卫河上建提灌站1处,安装8马力柴油机13台,引卫河水浇地。
是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
1953年,8月1日至3日,连降暴雨,卫河决口83处,353个村受灾,淹地27.1万亩。
1954年,10月,新乡至浚县卫河客运班轮试航首抵浚县。次年8月,正式通航,一日往返。
1955年,4月,卫河防汛指挥部修建的淇门引洪道控制工程竣工。引洪道长305米,宽64米,完成土方27.7万立方米。
1957年,冬,开挖卫东渠,南起浚县徐村北,经浚县城东入内黄,县内长20公里,引卫河水灌溉。浚县、内黄两县受益面积24.5万亩。1961年引黄济卫停止常年性放水,该渠因水源不足而废弃。
1958年,9月,国家投资,上海建桥队施工,在县城西关卫河上建成悬臂梁式大桥。桥长60米,宽8米,承受压力13吨。
是年,县水利局在杨庄建造船厂,砍伐大伾、浮丘山和子贡墓古柏50株,造船8只,拖轮3艘。最大的“国庆号”载重300吨。大伾、浮丘和子贡墓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1959年,4月20日,新乡专署在浚县召开全区航运战地会,学习浚县航道建设和“千船万吨”运动经验。
是年12月20日,共产主义渠第二期工程开工。浚县、汤阴、滑县、濮阳、清丰、淇县、六县组织民工12万人,奋战200余天,于1960年7月竣工。这期工程上起淇县小河口,下至浚县老关嘴村入卫河,全长61公里,渠宽50米,深4.9米,完成土方3100万方。浚县出动民工23300人,完成土方350万方,完成工段长4450米。
1960年,2月初,国家交通部在保定召开交通基本建设会议,推广浚县“千船万吨运动”经验。浚县被誉为“全国河网船运化的一面红旗”,奖给锦旗一面,60马力机器1台。2月15日,交通部部长助理、海河管理总局局长等人来浚视察河网船运化工作。7省水运座谈会部分代表也前来参观。县委副书记郭振勤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介绍了经验。《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作了报道。
1963年,春,加固耿湾、新镇集、侯村、下滩、柴湾、大榆柳、圈里等10处卫河堤岸。完成土方10460方,石方5246方,投资14.4万元。
是年8月初,连降暴雨。淇、卫河分洪6处,决口85处,部分地区水深3米以上,塌房13.5万余间,淹地80.8万亩。县委、县人委组织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洪救灾。国家派飞机空投食物,派橡皮船抢救灾民。
1967年,3月-4月,组织民工1900多人,在新镇、小榆柳、王湾等地卫河上裁弯,长2.02公里,完成土方27.5万立方米;筑堤2922米,完成土方13.4万立方米,共投资8.58万元。
1969年,春,卫河清淤指挥部成立,对卫河浚县段进行第一次清淤。出动劳动力5万人,历时半年,完成土方416万立方米。
是年,在县城北关卫河上建成混凝土结构拱桥一座,便利了安长公路交通。
1976年,7月17日至20日,连降大雨、暴雨和大暴雨,淇河、卫河漫溢。全县320个大队受涝灾,淹地32.1万亩,塌房2669间。
1981年,10月15日晚,卫河于庄渡口发生渡船沉没事故,60余人落水,22人淹死。县政府拨款18000元,处理善后事宜。
1982年,7月,在烧酒营、十里铺两村卫河段裁弯取直4.7公里,缩短河道10.3公里。对屯子码头至老关嘴十八里溜进行爆破清障,使河床加深2米左右。
1983年,3月,卫河浚县段进行全线清淤。县政府组织民工3.3万名,施工机械2000多台,并请江苏省太兴县机械施工队参与施工。历时半年,完成土石方271万立方米。同时扩建浚内、长虹、苏村三大骨干排水沟,总投资651万元。
1984年,历史学家史念海在《历史研究》第二期发表《河南省浚县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一文,认定大伾山西古河道不是黄河故道,而是淇河故道。
1989年,6月,卫河左堤道口至南杨庄段修复工程告竣。11月,卫河毛村引水闸工程告竣。
1993年,3月,浚县承担汤、浚交界卫河防洪堤修复工程告竣。
1996年,8月2日至5日连降大暴雨。5日2时,卫河曹湾溢洪堰漫水溃决。6日17时至7日13时,组织3000余人连续奋战20多小时,抢堵成功。
1999年,卫河淇门东街至耿湾5000米险堤除险加固工程告竣,历时59天。
2001年,9月1日至10月20日,城区古城墙外险工翻修加固工程告竣,建防浪墙600米,总投资104.31万元。
2002年,2月24日至11月,采取市、县单位包村办法,实施卫河沿岸饮水解困工程。
2003年,县志办刘会喜在《中州今古》发表《隋朝黎阳仓在大伾山北麓》一文,通过文献考证,认定黎阳仓在大伾山北麓,不在同山。
2004年,11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完成卫河右堤淇门590米险工除险加固工程和左岸孟庄至码头2400米砂质地方加戗工程。
2005年,11月,浚县北关卫河黎阳桥落成。桥长132米,宽2508米,耗资920万元。
是年,浚县卫河、共渠两岸第二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完工并通过省验收。该工程涉及新镇、黎阳、屯子、王庄6个乡镇19个行政村2。8万人,工程总投资532万元。
2007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在徐匡迪副主席率领下莅临浚县考察。
2008年,10月,卫河饭店桥开工建设,次年9月竣工。
2009年,3月22日,卫河浚州大桥建设工程开工,2010年8月20日告竣。桥长168米,宽39.99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
2011年,11月10日-25日,河南省考古所对大伾山北麓进行考古勘探,确认黎阳仓遗址位于今浚县县城大伾山北侧山脚下。目前经考古勘探,在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60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圆形储粮窖仓35个,另外发现夯土遗迹2处,道路遗迹4条,排水沟2条,灰坑2个,墓葬2座,陶窑1座,长方形砖墙基础遗迹1处等遗存。这些圆形粮窖口径一般在8~13米,深6.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