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正月庙会的形成与发展,是浚县这座历史文化名
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重要表现。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浚县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凿的后赵时期。其实,浚县庙会的起源则要比后赵时期久远得多。
和全国许多民间庙会一样,浚县正月庙会同样起源于古代的蜡祭,社祭和神灵祭祀活动。
一是蜡祭。蜡祭是一种与农事有关的年终祭祀活动。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史前传说的神农氏时代。据孔疏,“蜡”的对象主要是与农事密切相关的农神、田官之神、田间设施神、农业益虫等八神。建国前浚县南关和白寺乡左洼村均有八蜡庙,就是祭祀农神的地方。每当年终之际,古人都要好好祭祀诸神一番,以尽报答的诚心。蜡祭通常选择在丰收地区举行,具有欢庆丰收的意味。史料记载,祭祀仪式非常的虔诚,国君戴着皮弁,身着素服,腰系葛带,手持榛杖,农夫都穿着黄衣戴黄冠,弥漫着神圣庄重的宗教气氛。除了报答感恩,在祭祀中,人们还祈求神灵助佑,歌唱祝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尹耆氏蜡词》)。
报谢、祈求之后,人们吹奏乐曲,敲击土鼓,祈愿世间老物得到休息,而后聚会饮酒,尽情欢娱。
《周礼.春官.龠章》载:“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郑玄注:“豳颂,亦《七月》也。七月又有获稻作酒,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事,是亦歌其类也。谓之颂者,以其言岁终人功之成。”
《周礼.地官.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郑玄注:“国索鬼神而祭祀,谓岁十二月大蜡之时。”
《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记载 :春秋时,子贡和老师孔子观看为酬谢农神而举办的蜡祭活动,子贡看到盛大的祭祀场面,激动地说“一国之人皆狂。”子贡是浚县先贤。他和老师孔子看到大蜡祭活动,即便不在浚县,也应离浚县不远。
二是社祭。社祭是古代祭祀社神的活 动,社祭与蜡祭同样重要,《礼记。明堂位》记载,“春社秋省,而逐大蜡,天子祭也”。早在周代,就分级设社,有太社,王社,国社,侯社,白姓五户为邻,五邻为里,里各设社,为里社,祭祀社神,社神是土地大神,据说是共工的儿子勾龙,为黄帝所封,掌管大地孕育万物,为民众的精神支柱,人们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社祭分春秋二季,立春后祭社为春社,立秋后祭社为秋社,祭社的日子和集会为社日,这种习俗周代已很盛行,据考证,《诗经。国风》即为国社祭祀时的巫风歌词,祭社习俗流传不断,唐代王驾的《社日》诗,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诗,“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间朴古风存”,都反映了社日的情景,浚县正月庙会则保留了春社的遗风,八月庙会则保留了秋社的遗风。
三是神灵祭祀。祭祀山川自然和英雄人物是古人的习惯,浚县最早的神灵祭祀是祭祀颛顼,帝喾陵。《水经注》记述,淇水“经同山东,又东北经帝喾冢西。又北经白祀山东,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这表明,颛顼帝喾陵位于白祀山下,古淇河之滨,从白祀山下东南陂出土的巨形无字石碑,据考证当凿造于西汉早期,应是二帝陵前之物,是当时的祭祀物证。流经这一段的淇水又称白沟,“白祀”之名当是白沟之“白”与祭祀颛顼之“祀”的结合,山称白祀山,依山而居的村落为白祀村,现更名为白寺村。另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发生在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北征王朗胜利后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祀天地,为此,大伾山一度为青坛山,建安七子之一刘桢《黎阳山赋》云:“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祭祀,高碑颂灵。”
庙会祭祀的对象,再一个就是与当地社会发展有关联的神话或传说中的神灵及英雄盖世的人物,浚县正月庙会也是如此。浚县是古黄河流经之地,古时候,黄河水经常泛滥,大禹治水到了这里,根治了水患,平息后,当地人们祭祀的是治理水患有功的神灵和英雄人物,他们是大禹,二郎神和镇河将军(弥勒佛)。被奉为五经之首的《尚书》记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四是宗教朝拜。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形成和发展,开始建寺修庙,佛、道二教在宗教仪式上增加媚众的娱乐内容,吸引了信众,使古代祭祀与宗教活动发生了结合,祭社赛神最后发展成了礼佛敬道和商贸娱乐活动的庙会,尤其是大石佛开凿后,人们除举行里社村寨的小型社祭之外,又到大伾山参加综合性的朝山拜佛活动,使庙会得到起始和发展。而正月庙会,正是将春节与春社及宗教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得节日、祭祀、朝拜和商贸娱乐活动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