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黎阳仓:隋代漕运的历史见证 浚县黎阳仓:隋代漕运的历史见证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浚县黎阳仓:隋代漕运的历史见证
浚县黎阳仓:隋代漕运的历史见证
 
作者:靖桂宇  加入时间:2012-2-28 12:54:07

  斗转星移,从隋至唐,后经五代十国,又经宋、元、明、清,黎阳仓随着黄河改道从鼎盛走向没落。2007年,国家启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浚县黎阳仓作为大运河浚县段重要遗产点被提上重要位置。2011年8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制定的《鹤壁市大运河保护规划》将黎阳仓遗址列入保护规划,并对其价值作了充分肯定: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规模最大的官仓,是隋代漕运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对于研究我国隋唐时期官仓管理制度、漕运情况、农业经济及田赋制度、大型仓城建筑的特点、粮窖结构、储粮方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黎阳仓现在在哪里?它又因何被称为天下名仓?2月27日,记者走进浚县寻找历经沧桑的黎阳仓。

  

  编撰《浚县志》发现黎阳仓线索

  

  黎阳仓的发掘,牵着一个人的心,他就是浚县县志办副主任刘会喜。刘会喜说:“上世纪80年代,我在编撰《浚县志》时发现黎阳仓的记录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同山南麓,一种说法是在大伾山北麓。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就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把这两个位置都记录在县志中。”从此,黎阳仓的具体位置成了刘会喜工作中关注、考证的一个重点。

  2001年,刘会喜在元代王恽《游东山记》中发现了有关黎阳仓在大伾山北麓的记述。王恽在《游东山记》中写道:“遥经北麓,穿苍(仓)城,按观隋唐廪制。”“王恽是元卫州汲县人,距黎阳不足百里,对黎阳的历史风物应当是熟悉的。他游览大伾山的年代,距离黎阳仓废止的时间不过百余年。王恽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刘会喜说。2003年,刘会喜在《中州今古》上发表了《隋朝黎阳仓在大伾山北麓》一文,通过文献考证,认定黎阳仓在大伾山北麓。

  

  黎阳仓——黄河以北唯一的大粮仓

  

  刘会喜说,在浚县设立黎阳仓,主要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黎阳仓地处黄河岸边重要渡口黎阳津,这里既是军事天堑,又是永济渠通行的重要漕运码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有就是仓储规模大,现在浚县及周边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自古就有“浚滑收,顾九州”之说。而宋人张舜民也曾写道:“予尝登大伾,仓窖犹存,各容数十万,遍布一山之上。”可见一直到宋代,黎阳仓都规模庞大,战略地位显赫。

  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研究,黎阳仓是黄河以北唯一的大粮仓。当时的黎阳城东临黄河,西濒永济渠,水运极为便利。隋唐时期,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黎阳仓,然后经黄河或者永济渠运往洛阳、长安。隋炀帝三征高丽,兵马粮饷靠永济渠运输,黎阳仓的粮食也由永济渠向北供给,保证了战争需要。

  

  黎阳仓规模大,存粮多,被誉为“天下粮仓”

  

  经历了南北朝分分合合之后,隋朝实现了统一。战乱、天灾、人祸留给隋朝的是一个国贫民弱的江山。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令沿黄河兴建粮仓,目的是集囤粮食,沿黄河向长安转运,用来充实京师仓廪,防备水旱灾荒。

  刘会喜说:“《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洛州(今洛阳)置河阳仓,陕州(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置常平仓,华州(今陕西华阴)置广通仓,在卫州(今浚县)境内置黎阳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除了这四大粮仓,后又增设了洛口仓、回洛仓,形成了隋代著名的六大官仓。其中洛口仓(又叫兴洛仓)、黎阳仓规模较大,存粮较多,被誉为“天下粮仓”,一直沿用至北宋末期。

  

  在600多年的历史中,黎阳仓经历了诸多战事

  

  黎阳仓自隋开皇三年建造,到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始废。在600多年的历史中,黎阳仓经历了诸多战事。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三月,隋炀帝第二次北征高丽,命令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仓向前线督运粮草。杨玄感见天下大乱已起,遂在黎阳起兵。当时,杨玄感好友李密献计三策:“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出其不意,扼住咽喉,隋军归路被断,高丽人必追击隋军。不出一月,皇帝不战而擒。此为上策……挑选精锐士卒,袭取东都,号令四方。但恐东都有防范,结果难料,此为下计。”自负的杨玄感作出了意外选择:“你的下计,正是我的上策。”结果兵败。

  公元617年,河南、山东大水,饿殍遍地。隋炀帝下诏开黎阳仓赈济灾民。当时,李密正带领瓦岗军攻打东都洛阳,李密听徐世绩之计,领兵5000人袭取黎阳仓,开仓济民,声威大震。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扬州杀了隋炀帝后挥师北上。为充军粮,引兵攻打瓦岗军控制的黎阳仓。李密为保黎阳仓,与守仓的徐世绩形成掎角之势,互相呼应,相互掩护,大败宇文化及。

  

  寻找黎阳仓,为佐证隋唐大运河的繁荣提供历史依据

  

  大运河申遗工作启动以来,作为佐证隋唐大运河的重要遗址,黎阳仓的钻探考古被提上日程。这一切,都让刘会喜感到兴奋和激动。

  2011年11月,河南省考古所对大伾山北麓进行了考古勘探,经勘探发现,在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60米的范围内发现圆形储粮窖仓35个,另外发现夯土遗迹2处,道路遗迹4条,排水沟2条,灰坑2个,墓葬2座,陶窑1座,长方形砖墙基础遗迹1处等遗存。这些圆形粮窖口径一般为8米~13米,深6.5米。其中3个圆形土坑在已探明的土坑中较为特殊,在其底部还发现了碳化物。“这些碳化物极有可能是粮仓内集存的粮食,由于长期深埋地下而形成。”省考古专家猜测。

  2月24日,记者来到大伾山北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正在这里进行试发掘。期待专家们能找到黎阳仓的准确位置,为佐证隋唐大运河的繁荣提供历史依据。






 

 
     
浚县黎阳仓:隋代漕运的历史见证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