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12月18日专电(记者 桂娟)“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虽然它不是已发现古代粮仓中最大的一座,却是留下历史信息最丰富的一座。”考古队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旺对新华社记者说。
除了揭示出隋唐黎阳仓的仓城、地下仓窖、漕运水系等隋唐时期重要遗存外,考古还发现了北宋时期大型地上仓库遗存,显示黎阳仓是北宋抗击北方辽金入侵的后方军用物资供应主要转运基地,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从地下仓窖到地上库房,黎阳仓揭示了中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变化的全过程。”刘海旺说。
发掘表明,隋唐时期的地下仓窖是窖穴形,依山坡地形而建,仓窖的开口不在一个平面上。北宋初年在此区域重建地上仓库时,隋唐时期的仓窖已废弃多年。
为了确保地上大型仓库建筑的基础坚实与稳固,宋人在原来隋唐窖藏区内层层平整填土筑夯,形成一个完整的大面积夯土基础平面,在此基础上营建大型土木结构库房。
考古人员目前已揭露大型建筑基址2座,清理出柱础50多个,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官”字款板瓦和陶瓷器等遗物。柱础巨大,多数直径在1.30米左右,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近圆形和长方形。柱础形状的不同,与建筑结构的需要有关,个别地方这两种柱础交叉使用。
专家综合各种信息初步判断,地面大型仓库建筑始建于北宋初期,废弃于北宋晚期。金代以后至今,辉煌一时的黎阳仓成为废墟,深埋于大伾山下的黄土中。
发掘显示,黎阳仓在唐代中期曾废弃过一段时期,但到了北宋时期,官方又重新启用。“这与唐朝统治者总结和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不在都城以外兴建大型粮仓有直接关系。”刘海旺说,“隋代兴建大规模国家粮仓对巩固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都城以外的粮仓,缺少重兵把守,易于失守,这也为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粮食自古就是国之大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地下储粮仓窖技术最为完善的阶段,大型粮仓数量空前增多,储量之多也是空前的,隋时“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黎阳仓地势高亢,濒临黄河与运河,又处于帝国腹地等,成为隋唐时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大型粮仓,考古发现的完整的仓城、坚固的城防、专用的漕渠、科学的布局、密布的仓窖等以及北宋时期大型官仓建筑遗迹,使得黎阳仓遗址内涵极为丰富。
刘海旺说,黎阳仓的发掘显示,古代粮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选择建在干燥的缓坡地上,还要濒临水运通道,以便大规模集中和转运储藏粮食,仓城的布局也要有总体设计,功能区分布合理。
地下仓窖发掘情况表明,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已经非常完备,特别是防塌、防潮以及虫害、鼠害防治方面,都有独特的技术处理。如选用口大底小的圆形仓窖符合力学原理,可以防止窖壁塌落,所储粮食的压力也能通过壁板均匀地分散在窖壁的四周。
“北宋时期为何告别完备的地下储粮技术,转而建造地上仓库?这是一个至今仍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刘海旺说,“更多的秘密还埋在地下,随着对黎阳仓更多仓窖的发掘,我们将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古代粮食仓窖的储粮技术。”刘海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