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28日,故乡浚县举办大伾山大佛高峰论坛,当地领导和朋友们以我出身浚县,又学历史考古,认定必能对此论坛有所贡献,故频频力邀我前往出席。然而我自忖佛学非我专业所长,说外行话惹人笑话还在其次,面对故乡灵验的大佛,没有把握和充分准备,岂敢造次;又因为近期学生论文答辩和北大画法研究院会议安排较满,时间冲突,我坚辞再三,然终不获允。
27日早,有朋友(县文广耿局长)竟自故乡驱车来京接我,万不得已,深怕被故乡友人讥为不识抬举,只好上午开完研究院会议,向范先生请假,午后1点半出发,硬着头皮前往与会。同车而行者还有北大文博考古学院李崇峰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的陈悦新博士,两位都是佛教考古的专家,北大著名佛教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高足。
一路上路况不好,车行很慢,直至晚上8点半达到浚县,入驻大伾山宾馆。与与会学者一起受到市县两级政府领导盛情的设宴款待。至此知道,该大佛论坛是在河南省委领导倡导下,市县两级政府召开的,由鹤壁市民族宗教局、鹤壁市旅游局、鹤壁市文物管理局主办,由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协办,浚县民族宗教局、浚县文物旅游局、浚县文化广播电视剧承办。市里领导高雅玲副市长、市委常委统战部陈静部长、市委宣传部刘炳强副部长坐镇指挥,县委李彦军书记、郑辉县长亲自挂帅,组织和接待工作非常到位,在浚县的历史上,可谓空前。
28日上午,组织与会学者参观参观大伾山、浮邱山、文庙、明城墙遗迹等古迹名胜景点。学者们在大伾山东麓天宁寺内大石佛前,观瞻良久。大佛依崖凿就,佛高约23米,最宽处约10米,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二目圆睁平视,表情严肃。据专家讲,此大佛属于弥勒佛象,堪称中国八大弥勒佛之首。但与众多弥勒佛不同的是,它并非笑嘻嘻的模样,而是庄严肃穆,且是坐西朝东。原来,这是弥勒佛真身,而大肚笑脸的弥勒佛乃是其后世化身而已。如此庞大的佛像,据称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2001年大佛与大伾山其他文物古迹一起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大伾山大石佛象
在此,我再次观看了大佛并合影留念,再次欣赏了佛像旁边的摩崖石刻书法。之后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对本次会议举办对大伾山文化宣传和浚县旅游经济的积极意义发表了看法。还应邀为天宁寺题写了“佛教胜地,禹贡名山”几个字。后来在宾馆又为会议主办者册页题词:“佛光普照黎阳大地。”会议结束时离开时,再次接受媒体采访,就会议讨论的总体情况和举办学术意义谈了自己的一管之见。
下午2:30开始,论坛正式开始。先由高市长致欢迎词,会议协办单位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与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主席、开封大相国寺住持方丈释心广法师分别致辞。学术讨论以大佛的文化内涵、历史地位和遗存保护、开发利用两个主题,分为前后两场,分别由黄夏年、王亚荣主持。我分在第二场第二个发言,因为没有多少准备,就谈了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浚县人对大佛的灵验护佑下界众生之亲身感受,并希望佛教、佛学、历史、考古、民俗等多方专家通力合作,共同弘扬大伾山宗教文化,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洗耳聆听了诸位高僧大德、佛学专家们的高言宏论,深受启发。虽然该论坛打出的会议主题是:“浚县大佛的研究与开发”,但无疑大石佛的开凿年代是这一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体现,是专家们观点交锋之处,也是与会成员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所在。大部分与会学者认同当地学者的意见,认为浚县大石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并分别从史志文献、佛教考古、文物碑版、摩崖题记、后赵历史、弥勒信仰、石勒与佛图澄、佛教传播、佛学义理等角度,对此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证和考辨。然而也有个别学者从佛像服饰和佛教考古以及弥勒信仰传播时间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佛像开凿年代可能不在后赵,而是晚于后赵,甚至于有学者称始凿于唐代。
对于大石佛开凿年代的不同说法,其实自来就有,这恐怕也是这座神秘的大佛吸引世人的又一个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