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浚县大伾山后,刘德新这个名字,似乎无处不在。山旮旯里,岩石缝隙间,几乎随处都可见到刘德新的摩崖题刻,有诗,有对联,有题记。与此相应,还有很多刘德新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建筑遗迹,如砚花楼、歇歇亭、寥廓峥嵘坊、张仙洞、禹王庙、来鹤亭、餐霞阁……
刘德新是清康熙年间的浚县知县,据说他特别崇信道教。一天早晨洗脸时,他在脸盆中看到自己倒影的头上长了棵小柳树,认为自己是吕洞宾的弟子柳仙转世,因此特别信奉吕仙,每天早晚焚香朝拜,希望有朝一日真的能羽化成仙。他见大伾山风景秀丽,便捐出自己的俸禄,动员好事之人共同修建了宏大的吕祖祠建筑群。吕祖祠隔壁的餐霞阁,就是刘德新为早晚参拜吕祖方便,为自己建造的住所。
吕祖祠内的《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碑记》,就是知县刘德新撰文的。这篇文章说,刘德新有感于浚县多年来武兴文衰的现状,向各方请教。有方家解释说:天地相应,东主文,西主武。浚县城居大伾山、浮丘山之间,浮丘山位于城西,山上有碧霞元君行宫,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香火兴盛,所以武兴;大伾山位于城东,虽有青坛故迹、佛阁龙洞,然“名存实亡,几于寂寂空山矣”,所以文衰。为振兴浚县文化事业,刘德新于是听信方家之言,在大伾山大兴土木,建祠造庙,以与浮丘山之碧霞宫相抗衡。为什么建吕祖祠而不修观音庙、大佛寺呢?刘德新认为:“释与儒不相为谋,而纯阳(即吕洞宾),唐之进士,终归于道,始则为儒,且好为篇章……此文章所以神仙也。”刘德新在碑文中自述:“此从堪舆起见,乃制作相本意。”
刘德新的目的最终达到没有,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他的这一番“建设”,无意间为大伾山增添了诸多人文景观。
刘德新的题记还在,他修建的亭子也在,但他本人早已随着漫漫风尘走进了历史深处。
刘德新曾经居住过的餐霞阁,是个曾经宏伟的建筑,居于山腰,有三层楼高。名为餐霞阁,想来应该是以天上的朝霞、晚霞为餐的意思了。
建筑物还算结实,但院里却显得极其荒凉了,碎砖满地,荆条遮路,几无人迹。在这样的氛围里,历史过往仿佛在逐渐地淡化,被夕阳拖着走向远方,渐渐地走向消失。然而其中的文化内核,恍若一曲人文精神的清流,冲开岩石流向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