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地处中原平原,但其县城却有山三座,分别为大伾山、浮丘山和小姑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伾山。大伾山是我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中所记的“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其中大伾即指此山而言。郦道元《水经注》称大伾山为黎阳东山。
大伾山海拔135米,面积0.75平方公里。平地突兀,山势峻峭,青石翠柏,文物荟萃,风景优美。汉末建安文坛领袖曹丕的《黎阳行》把大伾山的奇特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名句“孤峰凌云烟”也即指此山而言。许多名门大家饱赏胜景,无不感慨万千,并挥笔赋诗题词于陡峭石壁之上,全山现有摩崖题记460余篇,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其中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登大伾山诗》和《游大伾山赋》,清代著名书法家王则铎《再至青坛》诗及《鹭涛虎柚》题记,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大伾山不但风景优美,而且又是文物荟萃之地,全山碑碣林立,寺庙七处,楼、阁、殿、宇138间。宏伟的寺庙,苍翠的古柏,把大伾山点缀的异常美丽。距今1600多年的后赵时期依山雕凿的大石佛,身高21.33米,气势磅礴,姿态端庄,为一壮丽的楼阁所遮护,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奇观。历史悠久的大伾山寺(又名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寺院规模宏大,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藏经阁等建筑。大雄殿内清代的壁画,彩画精工,独具风采,颇具价值。藏经阁内原珍藏南藏经6053卷,经卷完整无缺,是国家珍贵的典籍,现存新乡市图书馆。
大伾山四周多名人墓葬和文化遗址。山东有孔子弟子端木子贡墓和明万历年间山东道监察御史朱应谷墓;山西南有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墓;山北端有明代文学家卢楠墓;山西麓有明代太子太傅、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王越墓。古黄河重要渡口“黎阳津”遗址位于大伾山东2.5公里处,汉至宋的黎阳城遗址山东北坡上,山的东、南、北三面古黄河金堤遗址至今犹存。这些古代墓葬和遗址均为大伾山增添了迷人色彩。
黎阳有水两条,卫河河淇河。城西门外的老卫河与新开的一段卫河水面宽阔,风景旖旎。四条大堤,南北狭长,且有一琵琶岛居中,岛上绿荫葱葱,佳木繁郁,与新老卫河共同组成“卫河绿洲”水陆面积达415.5亩,自有一番水乡野趣。淇河发源与太行山脉,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诗经·卫风·淇奥》讲的就是淇河之滨的风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