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咕咕的原始文化内涵 泥咕咕的原始文化内涵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泥咕咕的原始文化内涵
泥咕咕的原始文化内涵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1-4-6 21:21:09

泥咕咕源于上古时期

浚县泥咕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泥咕咕和中国民间传统泥玩具其它类型一样,是在一种极为封闭的条件下世代传承的,在浚县泥咕咕集中产地杨玘屯村,你随便问一位老艺人他们的手艺是怎么学的,几乎都会这样说:“自小跟俺爹学的”。正是这种辈辈相传的方式,保留了泥咕咕身上醇厚的原始意韵,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活态化石,因此,2006年6月,“浚县泥咕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咕咕选材用料方便,来自于脚下的泥土,一块泥巴,两根小棍儿,在泥塑艺人手里,三团两弄,左扎右戳,转眼之间泥团便有了灵性,一个人物或一个飞禽走兽就诞生了。这使我们自然想到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开天辟地之初,远古洪荒之时,天地之间没有生物,只有女娲这位女神,她采五彩石补天,根治泛滥的洪水后,一时无事可做,顿感寂寞难忍,就盼望能有同类与自己相伴。于是就用黏土捏制了一个人,并用自己的神力使其有了知觉、表情、语言、欲望和思想,然后又捏了第二个人,后来干脆用绳浸泥浆,抽绳抖洒,千百泥点飞溅落地,一个个泥点成为一个个人。《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造人神话产生之后,她的女神形象和功业便为世人敬仰和称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上云乐》:“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蒙蒙如沙尘。”

原始人没有科学知识,不理解、更不会认识人类传宗接代的生育现象,也没有动物进化的观念,只有靠他们幼稚天真的想象和原始的逻辑思维去推测、去解释。后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学会了制陶。原始制陶业的产生和发展,给原始神话中的“造人”情节奠定了现实基础,也给原始的神话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原始人看来,人既可以用泥巴捏制成各式各样的器皿,人类的祖先也是被捏制出来的,捏出祖先的人,一定是位神人,这或许女娲造人神话的渊源和存在的缘由吧。

泥塑与制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泥塑还应该早于制陶,制陶和泥塑有着共同的技术和流程:选择泥土、去掉杂质、捏制成型、加以修整、着色描画、点火烘烤。浚县泥咕咕的制作过程,至今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的程序。

浚县泥咕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具体说,泥咕咕早在五帝时就已出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是皇帝的孙子。他定都于帝丘(今濮阳),教人们创稼穑、知礼仪、驯养六畜、敬奉神灵、教化民众,使农业、制陶、冶铜得到极大发展,于是“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明,莫不砥属。”在浚县,至今流传着颛顼帝在黄河岸边挖取胶泥,按照驯养的动物形象教人们捏制飞禽走兽,家牲六畜的故事,人们便争相仿效捏制,放置家中,用以驱妖避邪,祈求吉祥,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自此,捏制泥玩具的技艺便流传下来,并传播四方。浚县出土的陶泥咕咕就是确证。南阳出土的汉代泥公鸡,与浚县泥咕咕中的“公鸡”非常相似,也是很好的证明。

在颛顼、帝喾时期,浚县不仅是他们生前的活动中心,也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地。典籍记载中,多说颛顼、帝喾陵在浚县境内,而非现在内黄的“二帝陵”位置。《水经》云:“淇水又北经白寺山,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帝王世纪》曰:“颛顼帝喾皆葬东郡顿丘南广阳里。”《山海经》在提到颛顼的埋葬之地时,也言颛顼死后葬于鲋鰅山,也写作“附禺”“务禺”。其实,三山是一山而异名,是三种不同的写法。杜佑《通典》释“顿丘”曰:“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马世之先生撰文认为,广阳山得名是因该山位于顿丘广阳里而得名,“古顿丘在浚县西北屯子镇蒋村西200米”(马世之《颛顼活动地域地理新证》,《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3期)。当年,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书》,将汉顿丘县(治所在今浚县屯子镇)的颛顼、帝喾陵误记在了北魏景明年间所置的顿丘县(今清丰县)。清代嘉庆《浚县志·辨讹》载有《颛顼帝喾陵辩》,该文很有说服力地说:黄河在淇水东,淇水即然经过帝喾冢西,那么,淇水该不会越过黄河,东至濮阳顿丘的所谓帝喾冢,再复折回头流经白寺山吧?

即便颛顼,帝喾陵真是现在位置,离浚县边界也仅仅2公里。由此可见,颛顼、帝喾时期制陶业的兴盛对泥咕咕艺术的积极影响,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浚县泥咕咕   泥咕咕的黑色文化内涵

传统的泥咕咕,都是以黑色为基色的。为什么泥咕咕以黑色为主,而不是以黄色、白色、红色或其它颜色为主呢?这其实仍与颛顼帝有关,颛顼生前崇尚玄色,玄色即黑色,所居宫殿称为“玄宫”。 “玄宫”也有北方之宫的含意,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称他为玄帝,《吕氏春秋》记颛顼为北方黑帝。至今,在祭祀颛顼、帝喾二帝时的演出的《八佾舞》,男舞蹈演员身着飘逸的黑色古代衣裳,女舞蹈演员身着青色古代裙服,象征颛顼行水德而尚黑色、帝喾行木德而尚青色的文化内涵。

中国尚黑历史可谓原远流长,《易经·文言》有“天玄地黄”之说。玄者,深不可测,有包容一切的意思。伏羲八卦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黑色为本,是母体,是本原色,夏朝以黑色为徽号,商代以玄鸟为图腾,秦汉帝王服饰都以黑色为贵。

在民间,至今仍视黑色为“神色”、“忠色”、“正色”。刚正不阿的包公,戏剧脸谱为黑色也是中华民族自古尚黑的反映。浚县农村对主持公道的人称誉为“唱黑脸”,也缘于此。在身着打扮上,也常说:“要想俏,一身皂(黑)”可见黑色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浚县泥咕咕以黑色为底色,即是远古尚黑习俗的体现。

泥咕咕施以黑底色后,再画龙点睛般彩绘上白、红、兰、缘、黄等颜色,使泥咕咕更具审美价值。艺人们常说:“八戒黑衣起白线,越看越好看”;“花妞抱花鸡,当门桌上立”;“咕咕穿花袄,买主门上找”等。这些谚语,说明黑色为底色的彩绘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习惯,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

泥咕咕是原始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证

如上所述,我们对泥咕咕产生年代,色彩物征,文化意蕴有了明晰的认识,泥咕咕的另一显著特征,更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就是为什么浚县塑玩具的名称叫“泥咕咕”呢?

回答这个问简单了说:泥咕咕是对浚县泥玩具的一种泛称,因其尾部有孔,一吹就能发出类似咕咕鸟(斑鸠)的咕咕鸣声而得名。

但这仅是表象泥咕咕,所包容,承载,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则十分丰富而隐秘。

这些年,特别是泥咕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泥咕咕的关怀和深入研究,学界对泥咕咕的起源,泥咕咕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探讨,泥咕咕身上丰富,神秘的文化符号逐步得到了正确解读。

著名民俗专家,民间文艺家倪宝诚先生,多年研究浚县泥咕咕,他认为这:泥咕咕这个称谓源于史前人类的鸟图腾信仰,具有原生态文化意义,其文化内涵的普及性和深刻性已波及到中华民族……古代先民世代与鸟为伴,与鸟结下了石解之缘,萌发产生了对鸟的无限  眷恋与敬仰,形成遍及中国各地神奇的鸟信仰文化,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中,依然把男女成婚美称为“龙凤呈祥”用“喜鹊登梅”表示祝贺;又用“比翼双飞”和“鸳鸯戏水”象征男欢女爱、白首偕老;用“小鸟依人”形容女子的温柔可爱。

倪宝诚先生的论断很有见地,得到不少民俗专家的认同,“浚县泥咕咕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征”。

浚县古代居于鸟图腾区,这样的背景自然会反映到泥咕咕这种民间艺术作品之中。

泥咕咕是泥塑艺术品的一个类别,属于民间美术范畴,民间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制作与民俗活动有着发生冲突密不可分的联系,带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古浚县是颛顼,帝喾部族活动中心,也是殷商京畿之地,颛顼、帝喾、契有着血缘联系,他们与鸟的渊源很深,都有着共同的鸟图腾崇拜信仰,帝喾崇尚燕子,他的次妃简狄生了契是建立殷(安阳)商朝的始祖,契是“鸟的传人。”

《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就是常言的“玄鸟生商”神话传说的出处。玄鸟即燕子。

《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娀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契母吞玄鸟卵而生契。”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钬,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秋取吞之,因孕生契……封于商,赐姓子氏。”

《白虎通·姓名》:“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生也。”

殷商甲骨文所称“商祖王亥”的“亥”字上部,均有“鸟图腾”的标记,商代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的纹饰中,也大量雕刻凤鸟形象,可证商人祖先与鸟确有渊源关系。

不仅瑞顼、帝喾商契,均为“鸟的传人”,而且后来的周朝、秦朝,也自称其祖先为“鸟的传人”,可见原始部落的图腾中,“鸟图腾”为一大图腾“龙图腾”,相互对应,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龙凤文化”·与“龙”这一超自然的神兽一样“凤凰”也是超脱了鸟的自然形态、综合了众多鸟类的优点,创造出现实世界里没有的“神鸟”·“凤图腾”的性质也与“龙图腾”一样,均为三皇五帝的大部落兼并原始小部落之后、抽取各小部落原始图腾特征而合成的大图腾。

自古以来,出于“神鸟”崇拜,“鸟图腾”造型甚多。早期原始小部落“鸟图腾”,基本为原生态的鸟形,后期腾“鸟图腾”,便与人形的祖先结合,雕成“人首鸟身”或“鸟首人身”,还有的则做成复合型的“人头顶鸟”或“鸟上乘人”等造型了。与“玄鸟生商”有关,浚县泥咕咕中,燕子是常见的作品。不仅如此,在民间至今,在浚县及豫北其它县的许多地方,人们还把人的生育与当年的“玄鸟生商”连在一起,有敬祀“燕娘娘”、“燕奶奶”的人们为孩子取名,为了纪念燕子神,感谢这位送子奶奶的恩赐,就取名“燕生”、“燕来”、“燕明”、“燕飞”、“春燕”、“燕妞”、“燕小”等与燕相联系的名字。

泥咕咕与生殖崇拜

泥咕咕是浚县泥玩具的通称,咕咕即斑鸠,又是泥塑艺人对鸟类的通称,包括燕子、凤凰、鹤、喜鹊、鸳鸯、鸡等。

前文已经讲到,浚县泥咕咕,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活态遗存。这种遗存,只所以数千年来能够存活下来,不仅在于它保留了原生态的文化印记,更重要的在于泥咕咕具有的生殖崇拜功能。

考察泥咕咕作品种类,不少是民间以为能够象征纯真、婚姻美满、传宗接代、血脉延续的吉祥鸟。这些吉祥鸟,在民间神祇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在生殖崇拜中,俗称咕咕的斑鸠最具典型性。民间把它当做多子的母亲神。所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上,求子的妇女在选购泥咕咕时,“咕咕”是她们的首选。

燕子是民间敬祀的一个重要鸟神,它是吉祥如意、夫妻恩爱、生活甜蜜的向征,同时,它也是春天的使者。因与“玄鸟生商”有关,浚县泥咕咕中,燕子是常见的作品。不仅如此,至今在浚县及豫北许多地方,人们还把人的生育与当年的“玄鸟生商”连在一起,有敬祀“燕娘娘”、“燕奶奶”的习俗。人们为孩子取名,为了纪念燕子神,感谢这位送子奶奶的恩赐,就取名“燕生”、“燕来”、“燕明”、“燕飞”、“春燕”、“燕妞”、“燕小”等与燕子相联系的名字。

在泥咕咕中,泥公鸡占有很大比重,鸡的生殖象征意义在民间更为鲜明。雄鸡司晨,是黎明、太阳的使者。常被人格化,“小鸡鸡”是男孩生殖器官的代指。泥咕咕中的泥公鸡被称为“咕咕鸡”,庙会上求子的妇女,咕咕鸡也是她们争购的品种,一买就是好几十个,以便在村头赏给那些唱着“给俺个咕咕鸡,让你生子又生孙”童谣的孩子们。在浚县,流传着一个鸡繁衍生子的故事:很久以前,天下只有两只鸡:一只大冠花鸡和一只小冠花鸡。一天,这两只鸡商量说,咱不能绝后啊,去找个传后的办法吧。于是两只鸡出门去找办法,它们走啊走,一连翻过一座大山,来到一片大森林里。大冠花鸡说:“我的天呀,到哪才能找到不绝后的办法哩?”正好王母娘娘打这路过听到了,就分别给它们一个蛋,说只要暖够21天后代就有了。这两只鸡回来后就开始暖蛋,大花鸡仅暖了几天,看蛋还没变样,就偷懒不暖玩去了。小冠花鸡接照王母娘娘说的,一口气暖了21天,低头一瞧,蛋没了,身子底下竟有了一只会动的小鸡。隔了一天,王母娘娘又给小冠花鸡一只蛋,它21天后又暖出来一只小鸡。第二天,小冠花鸡竟自己下了一个蛋,它又暖了21天,又一只小鸡出世了。小冠花鸡暖小鸡时,大冠花鸡只会咯咯叫唤。人们就把那只暖蛋的鸡叫母鸡,只叫唤的大冠花鸡叫公鸡。直到现在,当地还有给将到下蛋期的小母鸡下引蛋的习俗哩。

泥咕咕中的英雄人物与民间的英雄情结

在浚县泥咕咕中,英雄人物常常是艺人们乐于创作的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如骑马人、三国英雄、隋唐人物等,其中原因之一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所致。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是有英雄情结的,特别是在青春年少时,男人的英雄情结,就是不甘平庸,舍我其谁的无畏气慨,女人的英雄情结,就是仰慕英雄的道德价值和美感价值,以及安全依傍的希望。英雄情结,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他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泥咕咕艺人乐于表现英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浚县自古便是孕育英雄、产生英雄的沃土;是上演英雄史诗的舞台。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诸侯争霸、三国博弈、隋唐更迭、以及抗日击日寇,英雄豪杰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悲壮的故事,都在史册上书写了辉煌的业绩,浚县是古黄河,东汉隋唐(大运河,即今卫河)流经地,地理条件,交通运输能力、人力物力资源,是兵事事基本要素,古黄河、古运河使浚县具备了所有的兵事要素,大伾山、浮丘山平地凸起,两河分别从两山脚下流过,特别是黄河,既是进攻的通道,又是防御的天然屏障,加之在大伾山东南不到一望之地,有军事要塞黎阳关(亦称黎阳津、白马津),周至宋朝,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武王元年,武王伐纣,会诸侯于同山。《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克殷,“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之栗,以振贫弱萌隶。”

陈胜、吴广义军于泰二世元年(前209)挥军北上,自黎阳关渡河,北略赵地。《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武臣等人白马渡河至诸县。”

汉高帝三年(前204),刘邦引兵临河、南乡、听郎中令郑忠元计,使将军刘贾、卢绾率兵两万,骑兵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绝项羽军食。

建武元年(32)光武帝刘秀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天地。是年,于黎阳县设黎阳营。

建安四年(199),曹操进军黎阳,与袁绍几度争夺黎阳津。

建安八年(203)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三首。

西晋永嘉四年(310)正月,石勒自黎阳津渡河攻占白马。

到了三国、南北朝、隋唐、宋金,帝王将相在浚地争夺黎阳、黎阳仓的踪迹就更繁密,战事就更频仍了。这些来自《浚县志·大事记》的引文,都可在各朝代的正史中找到相对应的记载,并且多在“本记”中。

浚县城关镇栗松岭岭先生,是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他收藏有一个唐代关公泥咕咕,关公泥咕咕也是现在艺人爱捏的英雄人物,这和关公在此斩颜良有关,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率军攻白马坡(今浚县大伾山东7公里处),曹操遣关羽迎战,关羽匹马单刀,直奔敌营,立斩颜良于马下,袁军大败,逐解白马之围。颜良当时被葬于殉身之处。白马坡因关羽斩颜良而成为著名古战场被载入史册,颜良墓成为后人凭吊古代战将、缅怀武圣关羽的场所。白马坡,也成了人们崇高英雄的精神圣地,关羽也成了历代泥咕咕艺人爱捏的英雄人物。

惰唐英雄徐懋功、程咬金、秦琼等,更是泥咕咕艺人的传统题材,这也与隋唐交替时期发生在黎阳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记忆有关,隋大业五年(613),礼部尚书杨玄感不满隋炀帝的穷兵黩武,他利用在黎阳(今浚县)督运粮草的机会,起兵反隋,焚烧了龙舟大船,拉开了反隋大起义的序幕,成了隋唐历史上的一个更大拐点。不久,瓦岗起义军袭破“黎阳仓”,赈济民众,使起义军迅速壮大。李密、徐懋功据守大伾山,扼制黄河、大运河要津。义军在此休养操练,养精蓄锐后金戈铁马,南征北战,迎战夏王窦建德,大败妄图称帝的宇文化及,愈战愈勇,愈战愈强。义军中大部分是当地人,其中会捏泥咕咕的军士,就捏制战马和骑马人,来怀念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和战马。这种悼念亡友,寄托哀思,激励斗志的方法很快在军中盛行起来。

浚县至今还流传着“泥咕咕”大败宇文化及的故事:相传,瓦岗军中,有一个将领叫杨玘。杨玘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父亲靠捏泥咕咕养家糊口。十几岁的时候,小杨玘就跟父亲捏起泥咕咕了。

隋朝末年,翟让在瓦岗寨举起造反大旗,消息传来,平时受尽富人欺凌的杨玘投奔了瓦岗军。杨玘英勇善战,很有军事才能,后被李密封为将军,编为徐懋功的部下。

古代军队联络信号、下达军令的工具为海螺或牛角,义军中缺少这些工具,杨玘想,泥咕咕声音悠扬,传播甚远,我们何不把它当作“号角”。于是,他发挥自己的泥玩技术,捏了几十个泥咕咕,分发给各部首领使用。从此,泥咕咕就成了杨玘军中特有的“军号”。

瓦岗军占领黎阳城徐懋功在城西南的制高点大伾山顶设中军帐,建中军亭,派杨玘在大伾山东南一公里处扎营,作为中军帐的南门户,以防东南方向隋军的进攻(即现杨玘屯村处)。

大业十四年(618),隋将宇文化及前来争夺黎阳仓。李密、徐懋功率主力于同山坡与宇文化及大战,杨玘奉徐懋功之命率少数人马留守大伾山。宇文化及得消息后,顿生一计,一方面派一部在同山一带牵制李密、徐懋功军,一方面抽出兵力,偷袭大伾山。当时,留守大伾山上与宇文化及唱起了“空城计”。他首先命领部下连夜扎出几万个草人。卧藏于大伾山各处,接着在符近民间征集了数千个泥咕咕,分发给每个士兵并作了精心安排。是夜,宇文化及来袭,随着杨玘一声悠扬高亢的泥咕咕声,杨玘部下遍山树起几万个草人。星光朦胧,宇文化及军看看大伾山忽啦啦站起几万兵士,就有些胆战心惊,接着,大伾山漫山遍野响起泥咕咕声。如同当今战场上的万号齐鸣。随后又是喊杀声震天。那阵势声威如同十万之众。宇文化及慌忙撤军,杨玘乘机追杀,大获全胜。

隋唐交替时期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深深烙印在了浚县人的心中,更影响了当时的泥塑艺人,也对泥咕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艺人捏的泥马,大头小身子,昂首奉颈,极为威武勇猛。着意刻画马头和颈部,夸张了马的精气神,有意将马的躯干和四腿做小,愈显得骏马威武雄壮,势不可挡。隋唐时期,是浚县泥咕咕发展史上的成熟兴盛时期。





 

 
     
泥咕咕的原始文化内涵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