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0 23:21
说起万里长城,人们总要提起秦始皇,其实长城早于秦始皇。清代姚鼐散文《登泰山记》就有:“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文中的古长城说的就不是万里长城,而是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淇奥也有战国时期赵国所修建的南长城,与内蒙古一带的赵北长城遥相呼应,成为当时古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来华夏的统一,人们也总是提及秦统一六国,似乎秦始皇是统一华夏的第一人。其实华夏的统一始自殷商纣王,纣王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把淇河中原文化播向长江,他实现了当时华夏版图的统一。《诗经·商顷·玄鸟》中歌颂了殷商一位伟人,说明武丁之后存在一位武功极盛的殷商君主,一些儒家便将其作为悬记安在孔子头上。著名哲学家、教授冯友兰指出,以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证,的确有这么一位君主,但未言其姓名。郭沫若认定这个人就是纣王,他曾说:“统一神州肇此人。”“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鸠居。”
说起华夏版图上第二大人类工程便是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坎儿井工程巨大,工期长达两千年,整个坎儿井的长度加起来达5000多千米!在吐鲁番与天山之间,横亘着数百里的火焰山,天山的雪水流至火焰山脚下而消失。两千年前,人们发现火焰山下全是沙盘,水从地下可以渗过山去,而火焰山到吐鲁番正好是近百公里的斜坡。人们开始在地上打井,将井底横着连通,一直连到火焰山下,山下沙盘里的水通过连通的井底流到了吐鲁番。有了水,吐鲁番也就有了绿色,吐鲁番每年绿洲的大小有天山雪水溶化的多少而定,水多绿洲就大,少就小。如此巨大而宏伟的人类工程,初始却是起自民间。
说起大运河,人民总是提及隋炀帝,其实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5年,统治长江下游的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调集民夫筑邗江城,并掘邗沟,沟通江淮水道。公元前364年,魏惠王把魏国都城从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也就是今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然后开挖鸿沟,把黄河与淮河连了起来,惠王先把黄河水引入浩淼的蒲田泽,继而引入淮河。
隋朝在洛阳建都后,为便于控制江南及北方广大地区,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从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从洛阳到江苏的通洛渠,从江苏到浙江的江南运河。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发动数百万民工开挖大运河,拓宽开深山阳渎,又开通永济渠,连接洛河、黄河、汴河、泗水达于淮河。大业六年(610),拓宽加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流经卫地的清水河,清水河经临清转天津,全线南北沟通,长约2700千米。
至此,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诞生,大运河分为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个部分,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唐大运河的开挖,不全是重新开凿,而是利用了邗沟、淇河古河道白沟这样古代早期的人工河渠和一些天然河流,大部分属于疏浚、拓宽、修整等。当时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的,大运河给中国早期南北水运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我们中华民族水运史上的重要篇章。大运河因为是隋炀帝下诏所开,所以唐宋时人们又称卫地的清水河为御河。御河明代时沁水断流,主要水源依靠百泉,其流经的地方又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改称御河为卫河。
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自公元1283年起,用了10年时间开挖洛州河和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把天津到江苏淮阴之间的天然河道与湖泊连接起来,与邗沟和江南运河贯通。自此,大运河不再绕道洛阳再经淇河卫地便可直达杭州,终于成就了今天大运河的前身。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故又叫京杭大运河。
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新的时代,可如今一提大运河,依然有人总在指责杨广为了个人享乐,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劳民伤财,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大运河,把大运河视为一大祸根。唐朝书法家、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节度使的皮日休写过一首《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显著改善,对经济联系与政治统一有莫大好处,历史作用深远,大运河的开凿堪与大禹治水媲美。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运输的主要航道,也是中国经济的输血管,唐、宋、元、明、清历朝得到的实惠实在无法统计。
尽管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暴君,但他的功绩不能一笔抹杀。杨广营造东都洛阳,意在控扼中原,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其他如掘长堑、置关防、修驰道、筑长城等大型工程,目的在加强国防,有一定积极作用,也造福了后人。杨广置仓储粮、三巡江都,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杨广出塞北至草原牧场,巡抚突厥,亲临青海,击破吐谷浑,在那里设置郡县,为后来的唐朝西出玉门关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杨广开凿南北大运河,使后世各代受益。杨广创设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并且兴办学校,敦奖名教,统一经学,整理图籍,将儒道佛三教并重,积极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杨广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自小善属文,诗赋雄丽,他倡导艺术,赏析书画,繁盛百戏。杨广真的是一个文韬武略都很雄厚的绝顶聪明之人。
杨广的遭际与殷纣王的遭际很有些雷同,郭沫若先生不是说过“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鸠居”吗?在这里应该改成“盛唐富强隋创始,世民贪占杨广功。”周人以及后世彻底抹黑了纣王,如今想要恢复纣王历史本来面目谈何容易!唐朝以及后世彻底抹黑了杨广,如今谁想替杨广说句公道话必遭谴责!当然,纣王和杨广后期的沉迷酒色是应该受到后世口诛笔伐的。
这里把李世民与杨广大胆地作个比较,他们二人的聪明智慧、雄才武略和文采风流,应该说十分近似。杨广的军事才能比李世民略强,论文化修养,杨广要超出李世民许多。在兄弟排行中,两个人都是老二,政治道路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夺了哥哥的位子当上的皇帝,杨广杀了哥哥,李世民也杀了哥哥;杨广杀了父亲杨坚,李世民虽然没有杀父亲李渊,但李渊的处境与软禁几乎没什么区别。杨广最大的弱点就是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李世民与魏征面合心离的所谓千古佳话,经后世文人的粉饰,成了李世民作为明君最有力的佐证。最后杨广成了罄竹难书的千古暴君,而李世民却是旷世名主。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帝王,未必要多么聪明,但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磁石一样的凝聚力,杨广成为暴君的致命伤可能就在这里。像刘邦、朱元璋,读的书远远比不上杨广,但他们的胸怀和凝聚力,则与杨广的偏狭小气恰成反照。当今手中握有权柄者应引以为鉴。
进入元明朝代,虽然京杭大运河不再经卫河河道,但卫河航道依然十分重要。为补充卫河水源,引丹河水济卫,并限制百泉灌溉用水。明清朝代,卫河设有专门管理机构,掌管卫河济漕、灌溉等事务,并进行过多次疏浚。卫河航运对沿途经济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至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往来于新乡至天津间的船只川流不息,纤夫的号声沿着河岸此起彼伏,后来发展为机动轮船拖带船队,成为豫北地区的水运要道,是沿途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河道。随着陆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卫河航运受到影响,水运事业日渐萧条。
卫河之水多自太行山中流出,流域面积大,而卫河干流弯曲,河槽窄深,是一条蜿蜒型河道,所以洪水突发性强,历史上曾多次泛滥成灾。1963年,是卫河建国以后泛滥最严重的一次。当年有两个台风先后登陆,前面的台风登陆后减为低涡,最后消失在豫南地区,后面的台风登陆后,再次把第一个台风激活,两个台风势力叠加,豫北正好处在台风边沿的暴雨区内。疯狂持续的大暴雨袭击了整个豫北地区,一时间卫河难以泄洪。当时又巧遇渤海海啸,海水倒灌海河,使得卫河泄洪受到阻碍,一时间卫河两岸成为泽国,古淇水流域的浚县父老乡亲深受洪涝之苦。为了抗洪排涝,遂在浚县古淇河河道白沟的西部,开挖了一条笔直的共产主义渠,并先后对卫河的弯曲段进行了数次驱直治理,使得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那样大的洪涝灾害。
卫河是豫北地区的母亲河,更是卫地浚县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哺育了我的故乡,哺育了我的先人和父老乡亲。是淇河卫水让我的故乡山清水秀,田野青青,年年五谷丰登,淇河卫水是故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是喝着淇河卫水长大的,是故乡的淇河卫水哺育了我,淇河卫水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春去秋来卫水边,儿时岸上我家园。辛勤播种求收获,心事一怀绿麦田。
思故土,望伾山。淇河卫水在心间。浪涛拍打茫茫雾,秋雨风霜漫漫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