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汤汤绕顿丘 淇水汤汤绕顿丘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名胜遗迹 - 古迹遗址 - 淇水汤汤绕顿丘
淇水汤汤绕顿丘
——对《诗经》中古地名“顿丘”的探寻
作者:卫风泱泱  加入时间:2011-2-11 8:53:22

   一、缘起

  我们中学生,很高兴能接触到与家乡风物相关的语文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首先给我们一种心里上的亲近感觉,加上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和我们又有地理上的联系,所以同学们总是兴致盎然地对待这类课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第一课选取的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卫风·氓》。而浚县古称黎阳,春秋时期就是属于卫国,因此这首讲述卫国风情的民歌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加上诗歌当中的“淇水”对于同学们来说都很熟悉,于是大家对《卫风·氓》就读得最多,研究得也更深入一些,然而这样的研究马上带来了疑惑,那就是:《卫风·氓》中的地名“顿丘”,究竟应该是什么地方?

  《卫风·氓》这首诗一方面抒写了男女美好的爱情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批判了当时社会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从而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对不平等的家庭生活和遭虐待被歧视的处境的强烈不满和怨恨。是脍炙人口的好诗歌。“我”与“氓”之间,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而是自由结识,自由恋爱,所以她才说“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而在这场自由的婚恋中,主人公的火热至诚让我们至今感动不已。“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痴情的少女竟然越过淇水将心爱的商人送到了顿丘,虽是乘车往返,其真诚也可见一斑,因此“氓”才匆匆催促她确定结婚的日期。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课下注释④却这样注解说:“……淇,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顿丘,在现在河南清风境内。”这立刻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怎么可能呢,从淇县到清风县少说也得一百多华里路程,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坐车也得走几天,步行就更难说了,即使本着“恋爱使人发昏”的定律去做,双方一边说着开心话,一边走路,也不知道走几天呢,女子怎么能送对方回家,一下就送出来一二百里路呢?大家想,这个女子送对方竟然越过了浚县甚至内黄县,一直送到清风县,这就太不可能了。但是课下注释明明写着,那么只有一种结果了,那就是教材的课下注释是错误的。于是大家就想,这神秘的“顿丘”应该在浚县,就有些符合情理了。——淇县和浚县就是用淇水来隔开的,一条窄窄的淇水,既是鸿沟也是纽带呢。淇水两岸,来往并不费时日的,于是痴情的女孩儿,渡过淇水送男朋友走一段路,到了顿丘就分手了,这倒是很有可能的。至于顿丘在什么地方,大家猜想可能就是县城是西边的一个著名的高地吧,现在叫做火龙岗。殷朝的时候,火龙岗地势高,干燥,是天然的粮食储存地,因此这个接近京城的地方就成了商朝当时全国著名的大粮仓之一,叫做钜桥。而现实中的钜桥接近淇水(现在考古证实,淇水在频繁改道之前,最近的流经途径更加接近钜桥,有挖出来的古代河床为证),所以,顿丘在浚县钜桥镇,更有道理,更通情理。只是,这些仅仅是猜想,还没有寻找到有力的论据来。这就是我们要探讨《卫风·氓》中地名“顿丘”究竟在何处的缘起。

  二、考察过程

    首先,清朝嘉庆年间编写的《浚县志》客观地记着:“顿丘有二,一在黄河故渎之东,后魏年间置,今清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顿丘城是也;一为古顿丘城,在浚县境之古顿丘城,即《水经》之顿丘也。”——再明白不过了,稍微懂得历史的都知道,《水经》成书在战国,比后魏要早的多,不可能记载后来才设置的清丰县的“顿丘”!

   其次,经过搜索,很幸运,我们找到了《文史知识》第十期上刊载的一篇文章,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傅道彬教授的《至于顿丘》的人文随笔。傅道彬教授经过实地考察采访,引用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结论——顿丘,在今日浚县城西北屯子镇蒋村附近。

    傅道彬教授在文章里动情地写到:“离开蒋村的时候,已近正午,村民们三三两两坐于树下,或做手工,或话桑麻,一幅乡间的古朴图画。车子经过两公里之外的屯子镇,渐渐有了些商业气息,一些小商小贩,沿街吆喊,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有种想法:说不准他们哪位就是‘氓’的后人呢?可顿丘一带的村民们谁又知道‘氓’是何许人呢!耳边又响起蒋村树下老人动听的河南话:‘几千年了,那往哪知道啊?’”同时文章引用史料说明了古代顿丘所在地是一个经济商业活动繁荣的地方,一则交通便利,一则京畿之内,生产力当然先进,即使在商朝以前,就有传说的三皇五帝中的颛臾和舜帝在这一带活动,还言之凿凿地记载着聪明的舜帝,在顿丘和复夏之间倒卖货物的事实。这才是聪明的商人“氓”生活的土壤,这里才是那个热烈而少理性的女子憧憬而最后也洒下伤心泪水的地方。

    第三,经过查找浚县旅游局保存资料,又有一下重要信息,可以成为《诗经》顿丘就在浚县的依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四次到浚县对大伾山西即浚县城西古河道进行考察,于1984年在《历史研究》第二期发表《河南浚县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一文,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大伾山西古河道不是黄河故道,而是淇河故道,并推断是由于黄河向北倒岸,将淇河由东向北转弯处(今浚县新镇申店一带)切断而形成淇河下游断流,断流时间在晋定公十八年。如此则在春秋时期,黄河经浚县东、清丰县西向北流,而淇河在黄河西,经浚县、内黄西北流。《诗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写恋爱男女私下幽会,女子送男士的,按文意和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可能送过淇河再走几十里路送过滔滔黄河而至清丰。《诗经》顿丘应距淇河不远。

    《诗经》顿丘即不在清丰,而在浚县,我们还应对其具体位置作以探讨。《春秋地名考略》:“古顿丘约在浚县之境,内黄之西,故繁水先经顿丘而后及繁阳也。”《禹贡锥指》:“顿丘故城在今浚县西”。《水经注·淇水》载:旧淇水“又北经白祀山东,历广阳里,经颛顼冢西。淇水又屈而西转,经顿丘北。淇水东北,经枉人山东,帝城西。”此顿丘即所谓古顿丘,滨临春秋时淇河,当为《诗经》顿丘。白祀山即今浚县白寺山,枉人山即今浚县善化山。顿丘应位于二山之间,即浚县白寺乡和屯子镇一带。

   史念海先生《河南浚县大伾山西古河道考》一文,在论述大伾山西古河道为《水经注》所载淇河故道时,曾论及顿丘和顿丘城。他认为浚县西北13.5公里处的蒋村遗址就是顿丘县城遗址。蒋村南2公里处之屯子集,地势较高,显然为一土丘,即是顿丘。

    综上所述,《诗经》顿丘为一土丘名,在今浚县。两汉至魏晋之顿丘县亦在今浚县。清丰之顿丘城乃北魏以后之遗迹,既非《诗经》之顿丘,亦非汉魏两晋顿丘县城。

  三、关于“顿丘”地名在今天的意义的讨论

    首先,古城浚县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建制,称为黎阳,到现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处于豫北大平原上的浚县,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水路和陆路都很便利。水路古有黄河连接北方和江淮,后来还有卫河,杨波千里,直达天津海口。因此,浚县自古商业发达。顿丘殷商时期一直处于京畿之内,往西几十里就是殷朝首都朝歌,加上交通便利,于是就成了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这带来了顿丘地区商业的发达。更早一些时候《帝王纪》就记载:“帝有虞氏……始迁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说明顿丘历史上曾经是繁华的商业城邑。春秋时期,当时的黎阳出了注明的儒家人物,孔子的高足端木子贡,因为善于经商富甲天下,被汉代的司马迁写进了《史记·货殖列传》,之间子贡的事迹还在浚县民间广为流传津津乐道。前年,还有浚县文化名人主持撰写了《子贡传》,并发起了“儒商之祖在浚县”为主题的研讨会。因此,如果大力发掘浚县的商业文化历史资料,可以很好的宣传如今的家乡浚县,更好地提高浚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自豪感。可见,论证顿丘,宣传顿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商业意义。不妨把儒商子贡、伾山大佛,还有《诗经》顿丘列为浚县的三大代表文化广为宣传。

    其次,河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旅游大省,而浚县是旅游大县。挖掘《诗经》顿丘的旅游资源,将顿丘文化和浚县的其他旅游产业加以联系整合,可以更好地为浚县的旅游事业发展服务。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家乡浚县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

 注:参考文献
 1、清朝嘉庆年间编写的《浚县志》;2、《文史知识·人文游踪·至于顿丘》;3、史念海《河南浚县大伾山西古河道考》;4、《史记·帝王纪》

                          卫风泱泱





 

 
     
淇水汤汤绕顿丘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