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一千八百多年前,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曹丕,曾写《黎阳作》诗五首,曹丕的《黎阳作》,有着与浚县割不断的情节。
其一: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髙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惟天所赞。我独何人,馀不静乱。
其二:殷殷其雷,濛濛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涂潦是御。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其三: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驤。金鼓震上下,千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追思太王徳,胥宇识足臧。经歴万歳林,行行到黎阳。
其四:奉辞讨罪遐征,晨过黎山巉峥。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被桑梓兮伤情。
其五: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据《武帝纪》记载,《黎阳作》其一、其二写于建安八年十月。由此可知,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浚县,秋冬之际雨水丰沛。一千八百多年后,浚县秋冬之际变得天干物燥,少雨无雪,可见环境、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康元年正月,准确地说是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死于洛阳。曹丕当时在邺城袭位魏王,三月改为延康元年,六月率军从邺城南征经过黎阳,写《黎阳作》其三。他带领威武雄壮的军对抵达黎阳时,突然想起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便暗以文王自比,表示要建立新王朝,并有称帝以后追封曹操之意。大河流经浚县大伾山东麓,曹丕率军自邺城而南,途径黎阳,隔着滔滔大河遥望大伾山,见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高峻而峥嵘。他站在大河岸边的大营前,北观古黎阳城,已是断壁残垣,于是写下其四。曹丕借用自然界的白露、水波、明月、天河、星星、草虫、孤雁衬托自己的心情,写下其五。其五中曹丕恍若一只失群的孤雁,从而引发出无尽的思乡之情,诗中绵绵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但诗却又在令人断肠声中戛然止笔。
诗人止笔了,而我却不能止笔,我开始追思起来昔日黎阳古城。昔日黎阳古城非古时黎阳古城,古时黎阳古城汉代位居大伾山北麓,大河与清水河西侧,因大河水患而成湖,遂移城至浮丘山巅。黎阳城历经置州置郡,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公元1510年,也就是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故于明嘉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32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公元1574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山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古城。
黎阳古城墙围长九里,墙高三丈五尺,城基厚六丈,城头厚二丈。城外石基高一丈二尺,上部砌砖,砖厚三尺,白灰桐油灌缝。城墙四周有雉堞,上有垛。东、南、西、北各筑瓮圈城门,门上分题横额是:东望澶云、南控黄流、西瞻行翠、北迎紫极。城门上各筑二层高楼,高楼分题:长春、叠翠、长青、拱北。城墙四角各建有角楼。又于浮丘山西南引卫水,绕城挖护城河,至城西北还回卫河,护城河长八里,宽二丈,深及卫水。城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城西门北侧卫水一段城墙开有两个便门,分别题额:观澜门、允淑门。
城内分东西南北有四条主要街道,四条街道交汇处,矗立着一座文治阁。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公元1580年,也就是明万历已卯年,始移钟于中心阁。公元1649年,即清顺治六年阁毁于大火。公元1709年,即清康熙四十八年,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阁的下部为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四个大门分别题额是: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
文治阁是黎阳的形象标志。每逢重要集会和盛大节日,阁下车水马龙,街道上商贾云集。每至正月,三省四县远道而来的香客赶集古庙会,登山烧香朝拜。十里八乡的民间高跷、秧歌、武术四街玩耍,竞相登山敬神,好一派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鞭炮阵阵,商贾叫卖,游人如织,热闹鼎沸。这就是浚县正月的“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也是外国人所说的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城内建有一座孔庙,位于城内小西门里街,坐北面南,东边就是县衙。元末红巾军烧毁浮丘山上孔庙后,明洪武六年移址于此。后经多次增修,终有大成殿、启圣祠、名宦祠、敬一亭、明伦堂、泮池、戟门等建筑。大成殿内供有孔子牌位,左右由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人配祀,即四配,两边有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东西庑各十五间,供奉七十二弟子牌位。这里就是端木子贡的故里。
昔日黎阳古城襟山带河,位居伾、浮两山之间,西依卫水。蓝天白云之下,两山青螺,一弯碧水,数点白帆。城内商贾云集,街市繁荣,四座城门出入行人车辆,络绎不绝。护城河内清水微波,荷花飘香,两岸绿柳倒影,紫燕柳间穿梭翻飞,百鸟欢歌。可谓城坚池深,形式壮丽,美如画廊。古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至明崇祯年间,成为鼎盛,遂有民谚:“南京到北京,比不上黎阳城。”
说起浚县昔日的黎阳古城,人们自然会说起“浚县八景”,我给写成一首民谣: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
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
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
晚照童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
“伾山晓月”就是“浚县八景”之一。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大伾山腰,悬崖之下,有一纯阳洞天,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追索神秘之处,原来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了,可能是举着大旗进城的那帮人把八卦楼顶的铜葫芦偷去换酒喝了。
“龙洞秋云”也是“浚县八景”之一。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位于大伾山上东北侧的龙洞,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看不到“龙洞秋云”了,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浚县变得干旱缺水了。
“玉女倩影”的景观早已不见,只留下脱裙石,也就是仙女放衣服的遗址。传说早年每当农历六月,仙女总会下凡人间,到大伾山之东游玩,并在玉女池洗浴。仙女看到当地农民疾苦,拔下金钗抛在当地,从此出现了一座紫金山,是当地的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因仙女总是乘凤凰而来,大伾山之东便又有了一座凤凰山。紫金山、凤凰山都已不复存在,只能看到遗迹了,往日的仙女再也没有光临浚县。
“岁寒双秀”也已成为“浚县八景”美丽的传说,“南斗”、“北斗”两位仙人再也没有化作浮丘山上的两颗柏树,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们相互拱手作揖,对弈冬季。其实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浮丘山上冬季汽雾形成的虚像。这说明浚县生态变化,冬季空气变得干燥,再也形不成那样的虚像。浮丘山上所剩无几的几株柏树更应该着力呵护了,否则别说虚像看不到,数年后柏树的实相也将化为虚无。
“卫水燕语”在我童年的时候就看到过,这可是当年浚县城外卫河上的一道风景线。入夏,云溪桥下船只往来穿梭,桥眼中成群的燕子飞来飞去,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当年卫河河水清清,卫河是自新乡到天津的水上运输线,河上白帆成行,船只往来,不时还有轮船拖着船队劈波斩浪。入夏的大石桥下凉爽舒适,很是适宜燕子筑巢,燕子群居桥下,但遇船只过往,均被惊起,于是就有了“云溪桥下燕歌语”自然景观。如今的卫河变迁,大石桥也已处在繁闹的城中,行人车辆噪杂,哪里还有燕子归来的身影!
“善化奇峰”在我童年的时候多次看到过。每至风雨乍起,远望位于浚县北部屯子境内的善化山上,总是云朵缭绕,形状各异。我与小伙伴站在卫河大堤指点善化山头的云朵,一会儿说像是飞奔的骏马,一会儿又说像是犁地的耕牛,我说是飞奔的列车,他说是凌空的银鹰,每每争论不休时,却又看到“海市蜃楼”,其乐融融,永远存留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时过景消,善化山如今似乎被夷为平地,随着水源的亏缺,干旱在逐渐加剧,哪里还能看到“善化峰头奇景观”!
说起善化山,在我幼小的心中留有抹不去的记忆。记得善化山头有一株柏树,说是“鸟柏”,大人们说树身被人偷去一半,露出的全是鸟的图案,不知那株“鸟柏”如今是否安在?山上还有当年敬德打虎休息的石板,不知石板如今安在?说是那里有个金牛池,每每一只金牛会到池中饮水,有人总想捕获,仙人指点要用山上长够百日的金瓜投掷金牛方可,可那人急不可耐,金瓜长到九十九天,那人便摘下投掷金牛,结果金牛再也不见了,只留下了金牛池,不知金牛池如今水干涸了没有?这些如今都成了我牵挂家乡的理由。
“童山晚照”说的是童山山腰有一块石碑,某年夏季太阳平西的时候,这块碑的影子会出现在西侧。据说老人们曾在日本进中国时看到过一次“童山晚照”,邢台地震时看到过一次,反正说的神乎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巧合,那块碑的东侧是一个凹陷的崖壁,形似一口浅浅的铁锅,当太阳的高度角恰到好处时,崖壁凹陷处正好能把太阳光汇聚到碑上,由于汇聚的光线比落日的光线强,于是碑东侧的影子被汇聚的光线隐去,而碑的西侧反倒出现影子。童山因赌博输给了人家,于是当地人疯狂地挖掘,至今已不复存在。
“淇门风扫雪”可是一大奇观。冬日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到处是白雪皑皑,可是位于淇门村外的古塔四周片雪皆无。相传这里原是一处寺院,塔下原是一口大井,井中每每会喷出水来,形似一朵莲花,寺中方丈认为是佛祖要让自己到极乐世界,于是便坐于形似莲花的喷水之上,待水落和尚也就没了踪影。有人说井中有一神龟,是专门要吃和尚的,寺院恐惧,把块青石板盖住了井口,之后又在青石板上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塔内放置了一块石碑。据说碑上有许多怪符号,破解后用于医学妇科很灵。早年我专程去看过这座古塔,寺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那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猜想。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不会避雪。
此节收笔之前,意犹未尽,忆起儿时黎阳城阙,信笔写上一篇《黎阳赋》:
豫北平原之上,新鹤安濮之间,乃浚县黎阳城也。城襟两山而带一河,南枕浮丘东依大伾。大伾山孤峰突起,浮丘山西南静卧。太极阁伾顶云端,碧霞宫丘顶南望。大河当年,卫水南来,阅尽人间沧桑,历经三千春秋。追思鸿蒙开天,共工怒撞不周。天河水泻人间,浚地诸峰飘渺。苍海水接太行,灵长尚处幼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始有华北平原。万千幻化,沧海桑田,皇帝东徙,逐鹿中原。大川九曲绕秦岭,伏牛太行难阻拦,华北洪水横流,顿成泽国汪洋。神禹开凿龙门,治水伾峰锁蛟,疏浚九河归海,终有黎川东去。五帝夏商,扩地开疆,历经千年,奠定华夏。武王伐纣,商灭周兴,殷商旧地,分封三国,卫国震方兮紧临黎川建都,康叔封地兮始有黎阳城郭。
定王年间,大川东移,太行东麓兮水聚卫地,卫水茫茫兮成就清河。大川古道,清河北去,六百春秋兮流过岁月,秦皇汉武兮卫水昼夜。王莽新朝,黄巾起义,大川怒涛兮横过齐鲁改道,卫水哀伤兮别离母亲怀抱。清河怨恨,泪洒黎阳,古城迁址兮浮丘山巅,伾山北麓兮化作湖泊。后汉三国,晋南北朝,置州置郡,近六百年,雾绕伾山兮大佛问世,清河改道兮水环浮丘。曹丕《黎阳作》赋诗抒怀五首,庚信谢灵运情洒黎阳津。墨客名人兮八方聚来,丹丘壁崖兮今有遗踪。隋挖运河,唐修永济,清水改作御河,更添黎阳景色。王维遥望浚黎阳,楼眺岑参思故乡。贾岛姚合曾酒醉,浚郊韩愈避兵荒。李隆基白马诗寄,张九龄黎津别伤。浚地名扬传外域,几曾争渡隐遐方。
明代洪武,古城再徙,正德嘉靖,两筑城池。御河更名,始称卫河,引卫环城,古城如画。墙围九里,高三丈五,基厚六丈,城头雉堞。震兑离坎,四方城门,巽乾坤艮,城上角楼。门外石桥,桥首石坊,城门券拱兮上筑高楼,城坚壮丽兮商贾云集。城中街市通四方,文治阁位居中心,高五丈四,阁下车水马龙,阁上两层回廊。登阁极目,黎阳尽收,山灵毓秀,春光明媚,东望澶云丹流东壁之长春,西瞻行翠清环黎水之叠翠;高瞻远瞩,山河多姿,凭栏远眺,满眼物华,南控黄流碧泻西山之长青,北迎紫极黛护伾岚之仙云。东眺泰岱,西望太行,寄情怀于山水之中,托心愿于天地之间。远遥嵩岳南北,极目长城内外,朦胧人间之天上,苍茫大地之锦绣。飘飘兮魂灵欲仙,疑肋生双翅;漫漫兮层云飞度,沉醉于黎阳城阙。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晚照童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大佛禅坐兮依稀当年,时光荏苒兮景移物换。太极宫风铃叮当,柏涛声与之相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坤仪云霄,矗立神州,高阁览胜兮寥廓峥嵘,月吟星语兮三别四壶。千秋禹迹,蓬莱凭看,晓披烟蓦之青峦,日绕峰头之佛顶。惜伾山晓月不再,悲龙洞雾岚消失,步云路歌思乡之曲,依岩峦读丹丘之文。感大禹之伟业,吊大河之遗踪,笑知县求道于伾山西麓,羡今人参佛于大伾山南。乾坤玄幻,天地冷暖。风生云起之苍穹,雨落雪飞;绿黄红翠之伾山,雾漫霜侵。历酷暑之盛夏,经寒冷之严冬;春夏秋冬更替,迎和煦之阳春;四季冷暖交错,送凋零之清秋。时太平盛世,时战火连绵,凄风苦雨几经兵燹,黎阳岿然继往开来。悠悠春秋之久远,漫漫岁月之绵长,逝者如斯,犹如人生也。鸟瞰黎阳今昔之巨变,万千感怀心中之情愫。蹉跎岁月,转瞬百年,哀人生弹指,叹大伾千古。朦朦如仍处仙境之中,乐而忘返;恍惚似羽化苍茫之上,黎阳芬芳。人生悲欢,旅途曲折,回首往昔之岁月,展望未来之征途。
襟山带卫水,古宅城壮丽。叠翠控黄流,长青瞻卫淇。
东方望澶云,拱北迎紫极。阁高遥倚栏,佳景流目视。
城下环碧水,丹丘绕东壁。紫黛护伾岚,浮丘卫河倚。
黎川今沃野,绮丽纱舞霓。八卦阁天吴,大佛眺千里。
西坡道观院,东麓僧佛寺。晨钟又暮鼓,柏涛寻禹迹。
峥嵘广寥廓,欲把道佛觅。峰顶望碧霞,浮山妥圣地。
钟灵化毓秀,浚泉流依稀。古来多传承,黎阳凯风起。
韵清曲高歌,拓展新世纪。改革三十年,新姿回首忆。
阡陌夹玉米,高产无可比。人杰程相文,忘我研科技。
雨新滋故土,风美拂浚地。河山换新貌,名城诉今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