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天宁寺金饰佛像碑》考释 《大伾山天宁寺金饰佛像碑》考释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大伾山天宁寺金饰佛像碑》考释
《大伾山天宁寺金饰佛像碑》考释
 
作者:刘会喜  加入时间:2010-8-5 13:09:13

发表于 2010-07-26 18:13:19 

        浚县大伾山天宁寺大石佛依崖凿就,高22..9米,号称北方最大全国最早,2001年被国务院公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有重大影响的大石佛,身世却极为神秘,不只史书典籍上没有记载,即碑刻题记亦寥寥无几,《大伾山天宁寺金饰佛像碑》就是其中年代最早的碑刻之一。虽然该碑未涉及大石佛开凿年代,但记载了宗室亲王参与大石佛彩饰金身一事。这是浚县现存历代古建筑中由皇室参与修建的唯一记载,对研究大石佛、天宁寺历史影饷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该碑现立于大伾山天宁寺大佛楼院内,明成化十年(1474年)春中宪大夫、知直隶大名府事熊祥建立,浚县知县吴啟书篆。通高2.50米。雕龙碑首高0.8米,宽1米,厚0.3米;碑身高1.7米,宽0.9米,厚0.25米。碑文楷书,19行,行满47字。因历经沧桑,风化严重,部分字迹已漫漶不清。清嘉庆《浚县志》、《金石录》中不曾收录。笔者据《大伾山名胜区石刻选》收录的拓片照片,参对碑石仔细辨识,将碑文抄录于下。为便于了解碑刻原貌,谨将碑文按照原刻形式(竖排改为横排)书写,并加标点注释。已残缺无法辨认的字用表示,原文中的通假字在后面加注本字,对不能完全确定的字后面用(?)加以提示。

天宁寺

 

全文如下:

亻丕天宁寺金饰佛□□□。中宪大夫、知直隶大名府事熊祥建立。

成化十年龙集甲午春,

□□

皇弟(?)崇(?)王齿长,出□□潘(藩)。循

旧制(?)王读(?)□□□□□下士,而于金山(?)尤崇信之。

驾至浚邑,首谒

先师孔子庙于,次闻(?)石佛(?)于天宁寺。寺居大亻丕山之阳,俨然一灵秃鹫也。

王历正(?)殿,见其塑像皆未饰,爰(?)进(?)寺僧,问其故。众稽首对曰:年歉且乏,檀那力弗逮也。王曰:

□□□奉佛,将以化导风俗也,将以祝延

 

圣寿也,将以□□生(?)灵(?)也,今亵慢如斯,岂所以副

上奉佛耶?□□□也?吾其助成之。时,

钦差内臣郑□□□□、蓝安咸在侍,乃稽首王前曰:

王(?)素(?)好(?)善,爱君而恤民,今

色,臣(?)等敢不效力,务底于成。王曰:俞尔其毕事而还,务就其事可也。是后夏,四公果以事毕复

命过此,持王口金八十星,自缩而下与四公各出有差,通计一百余二十星,召僧会继如畀之,且言知县吴啟董其事。善乎!

王之用心若此,而四公又能成王之心若此,他日化导风俗,好善溥矣;祝延

圣寿,爱君深矣;祈(?)□□灵(?),恤民至矣。举一事而众美具焉,噫,东平、河间之贤,巷伯、寺人蔓之忠,将不得专美于前矣。巡抚河南

副都御史人杨璇,尝欲文之于石,有志弗克而卒。啟,里人也,贻书代之。啟辞不可,谨述此,俾千载而下,庶知我

 

圣朝有贤王如崇潘(藩),贤内侍如四公,太平之治,盖有籍也。呜呼,盛哉!

时岁八月上旬,文林郎、知直隶大名府浚县事、前京闱解元、臣江阴吴啟记并书篆立石。

将碑文仔细通读,可以看出大概意思是:一位王来到浚县,拜谒孔庙后,来到大伾山天宁寺,见大石佛如同一秃鹫,寺内佛像均未彩饰。问寺僧原因,寺僧回答说:年景不好,施主财力不支。这位王说:国家信奉佛是为了化导风俗,祝延圣寿……佛像而不饰彩,岂不辜负了圣上奉佛的意图?我将帮助你们办好这件事。在场的官员及寺僧皆跪拜说:您怜恤百姓,有此美意,我们怎敢不尽力呢!这位王对郑、蓝安等随从说:你们办完事回来,一定完成这件事。夏天,郑、蓝安等四人果然复命而来。带来这位王的口金八十钱,以及郑、蓝安等四公与其他随从官员的捐献,共狡一百二十钱,并让寺僧也都出献一些,由知县吴啟主持施工。再下是对这位王及四位内侍的赞美及刻碑的缘由。

天宁寺

 

那么,这位王是谁?他因何而至浚县呢?碑文记述不甚明了。我们不妨加以考证推测。碑文中有圣朝有贤王如崇潘,贤内侍如四公的记述,可以肯定,崇潘应是这位王的名号。查《明史》未有名为崇潘的王。又想通假,是否为名崇的藩王呢?按照这一思路再查《明史》,于一百一十九卷中找到《崇王传》。《传》崇王又名崇简王,名见泽,英宗第六子,生于南宫,天顺元年封。成化十年就藩汝宁。”崇王既然就藩汝宁,也就是藩王了。据此推测,碑文所记之王,即为英宗第六子崇王朱见泽。

 

 

那么崇王因何至浚呢?我们知道,宗室亲王的活动范围是严格受限的,不经皇帝批准,未授实职的一般限制出京城。即使被封藩王,一般也只能在藩地内活动。《明史·崇王传》中有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宁的记载,汝宁即今河南南阳,浚县正处在今南阳与明朝都城(今北京)之间,是崇王就藩汝宁的必经之地。崇王成化十年就藩汝宁,正是这一年,崇王为浚县大石佛金饰。据此我们推测,崇王是自京城赴藩地汝宁时途经浚县。当时卫河航运非常发达,浚县城濒临卫河,崇王或许是沿卫河南下,至浚县城而登岸停留。时浚县县衙西临卫河码头,东临文庙,再东距大伾山一公里。按其方位,与碑文所记先拜谒孔庙,再游览大伾山天宁寺是相符的。果若如此,崇王沿卫河南下,沿途要经过许多州县,为什么要在浚县停留呢?我们推测原因有四`:一是崇王藩地汝宁(即今南阳)为汉光武帝刘秀的祖籍。《明史·崇王传》中亦有成化十年就藩汝宁,秀邸也的记载。离京赴任的崇王对此不可能不知道,而浚县大伾山有刘秀平河北王郎叛乱后祭告天地的祭坛,并因此又名青坛山,这可能引起崇王驻足游览。二是浚县城西濒卫河,东连大伾山,南跨浮丘山,山城相依,山水相连,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可能引起离京赴任、春风得意的崇王的游兴。三是浚县城离卫河实在太近,雄伟的城墙就矗立在卫河东岸河堤上,卫河就是当时浚县城的西护城河。四是崇王笃信佛教。碑刻中载:王读(?)□□□□□下士,而于金山(?)尤崇信之。”金山寺是佛教名寺,后人常以金山指代佛教。从碑刻记述崇王的讲话亦可看出崇王对佛教的熟悉和崇信。浚县大伾山天宁寺乃千年古刹,大石佛高数丈,八丈佛爷七丈楼闻名遐迩。崇王得而闻之,不会不观瞻礼拜。这恐怕是崇王驻足浚县的主要原因,也是崇王为大石佛金身的原因所在。

当然,崇王就藩赴任线路及停留浚县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碑刻至少证实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明成化十年,(此文转引处http://www.044k.com/index.php/post/view/id-46298即到此为止——本网站注)





 

 
     
《大伾山天宁寺金饰佛像碑》考释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