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浚县》序、后记 《根在浚县》序、后记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涉浚专著 - 《根在浚县》序、后记
《根在浚县》序、后记
 
作者:贾连朝  加入时间:2010-8-2 11:01:05

(2010-07-30 08:20:06)

《根在浚县》序一

贾连朝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寻根意识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想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济世安邦的良策与先进文化的根源。姓氏寻根,可以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性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这种悠久、有序、完整的文化现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宝贵遗产。
    全球华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寻根情结: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时何地,本原始祖和得姓始祖究竟是谁,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对于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来说,寻根归宗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是血浓于水的最至诚的精神归宿。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物质富裕,中华大地出现了“寻根热”。寻根的内容有中华人文始祖的寻根、古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寻根、各门类文化寻根、家族寻根等。其中姓氏寻根是各种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得尤其活跃。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姓氏(主要指汉民族姓氏)的根源地,地处中原的河南省自然勇立寻根潮头。20年多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对姓氏寻根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等有关的机构团体,积极组织和安排了姓氏寻根方面的活动。许多专家学者对姓氏文化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有多少姓氏源起河南没有作过统计,专家学者还在进行着积极的研讨。谢钧祥在其《中华百家大姓源流》一书中,对位居前100家大姓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研,据其统计,其中有73姓根源全部或部分在河南。现在,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炎帝、黄帝本是同父母兄弟,即少典(娶有蟜【用简写】氏)之子,生于华阳(今河南新郑)。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他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喾高辛氏,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居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尧和舜见于史籍记载的事迹多在山西、山东、河北一带,但他们也都是黄帝的后裔,在河南境内也有活动。尧的遗迹与河南有关系的是其子丹朱被封于丹水,即今河南内乡、淅川境内的丹江。禹建立的最早的国家即在河南,即今河南的禹州。相传大禹治水疏通黄河时曾劈开三门山导水东流,其地即今河南三门峡。中华民族都自谓是炎黄子孙,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当然也可以视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寻根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寻根热潮为河南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商机。新郑是轩辕黄帝故里,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这里举办盛大拜祖活动,自丙戌年至今连续5年举办大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来自港、澳、台及全球各地的华人华裔华商社团参加。淮阳太昊陵为朝祖进香圣地,人们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到太昊陵来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此外鹿邑县老子庙会、商丘火神台庙会、沁阳神农庙会、豫南盘古山祭祖庙会等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的已开发为景区,常年供游客游览。卫辉有林姓始祖比干墓,1993年5月,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泰国、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的林氏后裔527人到卫辉市参加“中国卫辉市比干诞辰3085周年纪念会”;刘姓始祖刘累是平顶山市鲁山县人,2004年5月鲁山县举办世界刘氏第四届宗亲大会,刘氏宗亲为刘累公园捐资数百万元;永城芒砀山是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2006年4月,“世界刘氏丙戌年祭拜汉高祖刘邦大典”在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举行,来自新加坡、菲律宾、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和国内17个省市区刘氏宗亲代表200余人与会;鹿邑举办李姓宗亲会,叶县举办叶氏宗亲会,孟州举办韩姓宗亲会等,不胜枚举。这些恳亲会、宗亲会、祭祖会,在宗亲联谊的基础上,都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姓氏寻根就是浚县文化优势之一。几年来,子贡后裔端木氏宗亲祭祖已有一定基础,今年县委县政府还举办了子贡儒商文化高峰论坛暨子贡后裔祭祖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及子贡后裔代表近百人参加。《根在浚县》一书的编纂,是浚县姓氏寻根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乐见其对浚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谨序。

  (作者系原河南省政府副省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10-07-30 08:27:21) 

《根在浚县》序二

李彦军

   《根在浚县》是一本研究浚县姓氏文化的专集。

    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浚县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浚县这块原始先民眷恋的土地上,源起了中华姓氏20多个,在此形成望族的有40多个。

源起浚县的每个姓氏,记录的不仅仅是某个姓氏的简单原始符号,还记录着各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家族命运史。这个家族命运史,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联。如得姓于端木子贡的木、赣、贡姓。儒商始祖端木子贡的九世孙端木肇、端木熙、端木武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举家逃到山东琅邪郡(今山东诸城),三兄弟分别改为木、赣、贡姓。木、赣、贡姓都是端木姓氏血脉中派生出来的,故他们的后裔分别称端木肇、端木熙、端木武为其一世祖,端木子贡为得姓始祖。再如苻姓,前秦蒲洪在淇水岸边的枋头城(今浚县枋城村)大败后赵军队后,为应对谶言,将蒲姓改苻姓,并在此地建国称王。

    每个姓氏,都是一部起源、迁徙与发展的历史,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元末战乱,加上旱灾和蝗虫灾害,使浚州(今浚县)和整个中原一样,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于是,明初有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空前大移民。几年间从山西三次移往浚县数万人,姓氏达90多个。浚县明初的大移民,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它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优化了人口结构,移民与浚县土著居民经过长期融合渗透,形成了新的地域文明。

    《根在浚县》对源于浚县和在浚县形成望族的姓氏,以起源、迁徙与发展以及文化名人为脉络,进行了详细得当的叙述,以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浚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演进过程。该书的出版,为读者深入了解浚县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相信该书会唤起“黎阳世家”子孙的故里情怀,在共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浚县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是为序。

 (注:作者系浚县县委书记)

(2010-08-01 10:06:40)

《根在浚县》后记

    或许是有着悠悠数千年文明史的缘故吧,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寻根问祖情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浚县是中华民族姓氏主要起源地之一,在寻根热潮中越来越受到古城黎阳游子的关注。端木氏起源于浚县,端木子贡的后裔因避祸和其他原因,有的将复姓简为单姓端、木、贡姓,木姓一支又改为沐姓,端木姓的繁衍发展,形成了一个“黎阳世家”姓氏大家族。农历2月27日,是儒商始祖端木子贡的诞辰,每年这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端木、端、木、贡和沐姓的宗亲代表,都要在子贡祠遗址、子贡墓祭拜先祖端木子贡。

    海外游子的心中同样有一个深深的寻根问祖情结。前年春天,浚县县委统战部收到了一封华侨来信,信中情真意切地说:“我是侨居美国的华人,姓都,世代已在广州巿生活几百年。据老人讲,我们祖籍黎阳郡(今浚县),那里究竟有无我们这个都姓呢?如有,我很想找个机会去寻根。”

    正是由于上述事例的不断出现和深刻影响,我们编著《根在浚县》的心愿愈来愈强烈了。

    此书在编著过程中,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文史朋友的大力帮助,有关姓氏中的贤达人士为编著此书提供了大量材料,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连朝、浚县县委书记李彦军审阅了书稿,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理事长赵建军给予了大力支持;端木子贡第80代孙端木庆国、第81代孙端木繁君为编著提供了珍贵资料,借此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中州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孙宝瑞、封面设计杨煤海老师深表谢意!

    由于受编著者学识局限,加上时间仓促,选题涉及面广,资料匮乏,浚县一些主要姓氏没能收进来,收入集子的也免不了有错讹之处,因此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根在浚县》序、后记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