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浚县》是一本研究浚县姓氏文化的专集。
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浚县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浚县这块原始先民眷恋的土地上,源起了中华姓氏20多个,在此形成望族的有40多个。
源起浚县的每个姓氏,记录的不仅仅是某个姓氏的简单原始符号,还记录着各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家族命运史。这个家族命运史,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联。如得姓于端木子贡的木、赣、贡姓。儒商始祖端木子贡的九世孙端木肇、端木熙、端木武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举家逃到山东琅邪郡(今山东诸城),三兄弟分别改为木、赣、贡姓。木、赣、贡姓都是端木姓氏血脉中派生出来的,故他们的后裔分别称端木肇、端木熙、端木武为其一世祖,端木子贡为得姓始祖。再如苻姓,前秦蒲洪在淇水岸边的枋头城(今浚县枋城村)大败后赵军队后,为应对谶言,将蒲姓改苻姓,并在此地建国称王。
每个姓氏,都是一部起源、迁徙与发展的历史,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元末战乱,加上旱灾和蝗虫灾害,使浚州(今浚县)和整个中原一样,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于是,明初有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空前大移民。几年间从山西三次移往浚县数万人,姓氏达90多个。浚县明初的大移民,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它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优化了人口结构,移民与浚县土著居民经过长期融合渗透,形成了新的地域文明。
《根在浚县》对源于浚县和在浚县形成望族的姓氏,以起源、迁徙与发展以及文化名人为脉络,进行了详细得当的叙述,以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浚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演进过程。该书的出版,为读者深入了解浚县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相信该书会唤起“黎阳世家”子孙的故里情怀,在共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浚县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是为序。
(注:作者系浚县县委书记)
或许是有着悠悠数千年文明史的缘故吧,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寻根问祖情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浚县是中华民族姓氏主要起源地之一,在寻根热潮中越来越受到古城黎阳游子的关注。端木氏起源于浚县,端木子贡的后裔因避祸和其他原因,有的将复姓简为单姓端、木、贡姓,木姓一支又改为沐姓,端木姓的繁衍发展,形成了一个“黎阳世家”姓氏大家族。农历2月27日,是儒商始祖端木子贡的诞辰,每年这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端木、端、木、贡和沐姓的宗亲代表,都要在子贡祠遗址、子贡墓祭拜先祖端木子贡。
海外游子的心中同样有一个深深的寻根问祖情结。前年春天,浚县县委统战部收到了一封华侨来信,信中情真意切地说:“我是侨居美国的华人,姓都,世代已在广州巿生活几百年。据老人讲,我们祖籍黎阳郡(今浚县),那里究竟有无我们这个都姓呢?如有,我很想找个机会去寻根。”
正是由于上述事例的不断出现和深刻影响,我们编著《根在浚县》的心愿愈来愈强烈了。
此书在编著过程中,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文史朋友的大力帮助,有关姓氏中的贤达人士为编著此书提供了大量材料,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连朝、浚县县委书记李彦军审阅了书稿,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理事长赵建军给予了大力支持;端木子贡第80代孙端木庆国、第81代孙端木繁君为编著提供了珍贵资料,借此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中州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孙宝瑞、封面设计杨煤海老师深表谢意!
由于受编著者学识局限,加上时间仓促,选题涉及面广,资料匮乏,浚县一些主要姓氏没能收进来,收入集子的也免不了有错讹之处,因此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