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原人物
刘德新,字裕公,辽宁开原县人,荫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功勋卓著,刘德新科举不第,因父功为荫生。自康熙八年(1669年)始任浚县知县,康熙十一年(1672年)调至淇县任知县,后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底又调回浚县继续任知县,前后共知浚县八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升任浙江金华府同知,先后任江西吉安府知府、浙江温州府知府及陕西直隶兴安府知府。
一、纂修县志
康熙初年,清廷敕各修邑志。知县刘德新自己无暇修志,知道马秉德文才素著,意欲托其修志。但适值马出外云游,至十七年(1678)才归里,刘知县又敦请,马秉德慨然不辞,三间月告竣,即为此志。《浚县县志》由刘德新修,马秉德纂。马秉德,字霖六,本县人,监生,考授州同知。
全书四卷,卷前刘德新序、旧志序、凡例十则、修志姓氏、目录、图四幅,卷一绘图,疆域,星野,沿革,风俗,山川,城池,桥梁,公署,古迹,历代,物产,祥异;卷二井里,版赋,集市,寺观,庙学,祠祀,棹楔,丘墓,秩官;卷三人物,寓贤,列传,孝节,仙佛;卷四文章,赋诗。后无跋。
全书诸目平列,没有统属。各有小序,论断其间。所载内容不冗滥。其历代目,为自春秋襄公始,止于元至元年的编年史事;祥异目自夏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间的自然现象,所记逊于历代目,虽然如此,二目勾勒出了本县编年大事的线索,很有价值。版赋目为清顺治以来的田赋地亩记载,资料颇丰,惜条理较乱。其余如风俗只录汉唐,未记元明以来,实为缺陷。物产只记特产二种,反映不出本县物产面貌,亦属不当。寺观仅列名称及地点,其余不载,实则浮丘山、大丕山皆为著名游览胜地,可记者甚多。以上可知本书之陋略。
卷前有嘉靖八年(1529)志序一、万历八年(1580)志序一、崇祯七年(1634)志序二,是考索明代旧志与佚志的珍贵资料。
是书现存极少,只北京、台湾、新乡三图书馆藏善本,另上海图书馆存残本2-3卷。
二、修建吕祖祠
作为大伾山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经典建筑之一,吕祖祠位于浚县大伾山西侧。吕祖祠整体建筑基于中轴线上,浑然一体,坐东南面西北,取道教“八卦”中西北的乾位,呈宝葫芦状结构,依山筑起,层叠而上。通长200米,宽30米,面积达6000平方米,布局严谨,气势宏伟,主体建筑贯通中轴,陪衬建筑则两侧对称。这个建筑,离不了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浚县知县刘德新。
浚县文物旅游局张富民副局长胸中装满了大伾山文化,他讲了一个浚县老辈人尽人皆知的典故:刘德新就要到浚县做知县时,一天早晨,他在洗脸时,在脸盆中看见自己的头上长了棵小柳树,认为自己是吕洞宾的弟子柳仙转世,因此特别信奉吕仙,到任后每天早晚焚香朝拜,希望有朝一日真的能羽化成仙。他见大伾山风景秀丽,便捐出自己的俸禄,鼓动好事者共同修建了这座宏大的吕祖祠建筑群。
72岁的浚县东街人郑中荣老先生是个民间艺术家,他知道记者要采访吕祖祠,把自己开在东街的生意停了,陪记者聊天。
“知道为啥刘德新修吕祖祠吗?据说啊,刘德新接圣旨后就往浚县上任,当时可没有火车、飞机,走旱路又不太方便,他就选择走水路,您可别小看浚县,当时西关的卫河可直达天津,能行船呢。
且说刘德新登船后,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吕洞宾,在梦里,吕洞宾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你有几个师弟在浚县大伾山上有困难,上任后关照一下。
梦醒后刘德新也没有在意,可再次睡着后又做了同样的梦,如此反复,刘德新心里可就犯了嘀咕。
刘德新是才子,做事不喜欢张扬,从天津到浚县,一路轻装简从,也没有通知当地官绅,就悄悄来到了浚县。
谁知船一停靠在浚县第一道门——水泽门,就有两个道士前来求见,一叫太乙真人,另一个叫铁牌道人,刘德新想到自己的梦,就马上传见。
原来,这两个道人在头一天做了同样的梦,梦里,吕洞宾让他们前往这里迎接自己的师兄。
这样,刘德新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大伾山考察,然后筹建吕祖祠。
据清嘉庆《浚县志·循政记》记载,刘德新“性清静,好黄老术,政暇辄披道士服”。刘德新喜好道教,尤其对吕洞宾颇为崇拜,并以其弟子自居。据刘德新撰写的“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碑记”载,刘德新有感于浚县多年来武兴文衰之状,求问方家后,决定在大伾山西北建造一座道教祠观,与浮丘山碧霞宫对应,以平衡风水,振兴浚县文教事业。并且刘德新认为“纯阳,唐之进士,终归于道,始则为儒,且好为篇章……此文章神仙也”,对吕洞宾推崇备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并发动士绅百姓捐资修建吕祖祠,供奉吕洞宾。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太极宫、万仙阁、来鹤亭等,吕祖祠形成庞大建筑群。建好吕祖祠后,刘德新从浮丘山碧霞宫聘请道士李青霞任吕祖祠道官,以期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
刘德新离开浚县赴浙江任上之后,李青霞继续进行刘德新未完的工程。李青霞卒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当时刘德新正在陕西兴安府任职,闻讯后,亲自为李青霞撰写墓志,以为纪念。
除了吕祖祠乾元殿、太极宫、万仙阁、来鹤亭外,刘德新还在大伾山修建了紫泉别墅云堂(康熙十八年,1679年)、云封亭、寥廓峥嵘坊(康熙十六年,1677年)、歇歇亭(康熙十一年,1672年)、禹王庙(康熙十八年,1679年)、张仙洞、砚花楼等,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建筑。
三、雅好诗文
刘德新爱好诗文,在浚县任职期间,留下了众多描写大伾山古迹和自然风光的诗词歌赋。目前已发现的除上述“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碑记”和“大伾山吕祖祠羽士李青霞墓志铭”外,还有“群玉山头”等摩崖题字、题记数十处,为大伾山增添了浓重的文化氛围。
为早晚参拜吕祖方便,刘德新还为自己建造了专门的住所——餐霞阁。
李青霞对吕祖祠工程有所增建,他对吕祖祠建筑群的修建也作出了较大贡献。李青霞死后葬于浚县大伾山,刘德新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大伾山吕祖祠羽士李青霞(德林)墓志铭》:
“李羽士讳德林,号青霞,世为浚人……九岁慕道,弃家修葺,憩踪浮丘,飘然物外。庚戌岁,余出宰黎阳,听政之暇,偶至大伾山,见峰峦秀美,林壑幽深。《禹贡》曰:过洛汭至于大伾。《尔雅》曰:山一成为之伾,服气食霞者多栖止焉。遂捐俸凿山,极楼台殿阁之胜,崖石肖吕祖像,而求道行纯备者,以奉香火,因请师修炼兹山,为法海之司南,羽流之领袖……借道教之力募捐修得吕祖祠。”
大伾山从砚花楼到吕祖洞,还有万仙阁、禹王庙,这些建筑都是经刘德新的手修的。
刘德新在李青霞的墓志铭中也说“遂捐俸凿山,极楼台殿阁之胜”。
修建吕祖祠这么大的一个建筑群,仅靠刘德新的俸禄是远远不够的。除俸禄外,刘德新还发动捐资活动,让其他人为修建吕祖祠捐赠。
吕祖祠乾元殿前南侧有一块“大伾山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捐金姓氏碑”。此碑刻于清康熙十六年春,碑上镌刻了当时修建吕祖祠时捐银者姓氏及其捐银数目。碑文载:住持道官李德林合徒道官逯正行历年募化银三百两,浚县知县刘德新捐银四百两,涿州知州刘德弘捐银二百两,实录法一丹哈番三等侍卫刘德懋捐银二百两,掌河南道监察御史马大士捐银五十两,兵部左侍郎刘达捐银二十两,湖广武昌府江夏知县刘朝英捐银四百两,原任协镇山西郎制原平汾潞泽蒲垣营路卫所等处地方副总兵官都督刘朝英捐银二千两等,共二百余人捐银。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捐款人中,不乏侍郎、御史这样的高级官员,足见当时刘德新发动捐资的力度之大,大伾山在当时影响之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四、断狱
但浚县老百姓说,这个碑里少了一个大施主呢。这个人就是周士莲。周士莲出身浚县城内名门望族,清朝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后来到福建省漳州做了知府。由于为官勤谨,多次被皇上下圣旨嘉奖,夫人也被封为诰命。
这一年,开原人刘德新到浚县当县令,一上任就遇到一场人命官司。城北临卫河的老虎嘴村因为在河底捞裂礓石发生了争执,最后形成械斗。村民牛好中在械斗中将别村的人打死。官司到了县衙,刘德新问清情由,属于失手伤人,不构成死罪,但按律得发配远徙。刘德新一纸判令,将牛好中发配到福建漳州,属周士莲管辖。
牛好中在监中能吃苦耐劳,跟看管的牢头关系不错。慢慢地对他看管也不严了,外出办个差事也让他跑跑腿。这一天,牢头对牛好中说:“你来这么长时间了,见没见过知府周大人?”牛好中瞪着眼不知咋回事,牢头一看笑了,说:“周大人是你浚县老乡。”
牛好中眼中闪光,一脸惊喜地说:“真的?”
牢头说:“我骗你能多喝二两酒?”
牛好中从此上了心,要见知府。
这天,周士莲查看牢狱,牛好中一见周大人,用浚县话说了句:“叫我出去中不中?”乡土之情让周士莲心中油然生出一股亲切感,忙问:“你从哪儿来?”牛好中很高兴,接话说:“俺从河南浚县来。”周知府一听,知道这人是老乡,但限于公务,不便多说,随即用官话安慰他一番,就走了。
回到府衙,周士莲传话让牢头来见,详细问了牛好中犯案的前后情况,心中有数。最后嘱咐牢头,要对牛好中多加关照。
从此,牛好中在牢中成了自由人,出入街市,为牢头采买,谁也不再多问。
牛好中一自由,时间长了,他就想回家,这天他到府衙找到周知府,说了自己的想法,周知府一听,佯装发怒说:“你怎么到的漳州?”
牛好中弄了个没趣,走出府衙,一路上想着周知府的话,忽就想到,周知府话中有话,你怎么到的漳州?打死人才到的漳州。想回浚县……他不敢多想,但又不得不想,要回浚县,看来还得出个命案,才能重新发配。
从此牛好中有了个主意,整天在街市上逛,寻找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街市上有个无赖欺行霸市,人见人怨,谁也不敢惹他。这天他又逞强,牛好中到了跟前制止他,三句话就顶了板,二人动起手来。那无赖仗着有一手功夫,照着牛好中就是一拳。牛好中挖裂礓石出身,手脚有劲,没等拳到脸前,顺势一拧一推,无赖抵不住势,一头撞到墙上,头破血出,当场死了。那个无赖的家人将牛好中告到知府衙门。
那无赖的家人想让知府重判牛好中,就使了银子。送来五千两银子,周士莲也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并对送礼人说“绝对让您满意”。他让班头原封不动把银子封好,说有大用。
审案时,因不是故意杀人,定不了死罪,街市的人都替牛好中喊冤。周士莲就当庭发落,将牛好中发配到河南浚县火龙岗老虎嘴,并派两名公差途中押解。那无赖的家人并不知道内情,觉得是银子起了作用,让牛好中去老虎嘴受刑,也满意了。牛好中更不用说,知道是周知府巧借发落送他回家,心中欢喜,赶紧跪下磕头谢恩。
就这样,牛好中又被送回了浚县老家。卷宗被解差放到浚县县令刘德新案头上,刘德新一想,这个周士莲,竟敢拿法律当儿戏,从中作弊,就想告他。偏巧,周士莲回家来了。这一天到南街烟馆抽烟,他半躺半坐,大烟枪对着面前的蜡烛,吸得正在兴头上,刘知县进来了,其他人见了县太爷,都纷纷起身打招呼,唯有周士莲没动。刘德新进来后见他爱理不理,不太高兴,就说:“好大一支蜡啊!”周士莲这才挪开烟枪说:“不大不大,我这支蜡只照三府(怀知府、彰德府、大名府)十八县,当年河北160名举子,就我周士莲一人考中进士,受到皇上嘉奖。”
刘德新说:“可是,这次牛好中的案子,怕您在皇上面前不好交代呀,本县士绅正要联名告你咧。”周士莲一听,说:“牛好中并未曾给本官一文银子,倒是被打死的那人送了五千两,我已分文不少拿了回来,听说刘知县修大伾山,正是用银子之时,这五千两,算是我周士莲代为募捐的吧。”刘德新听了心说:“好一个周士莲,真不愧是官场老手。”心中就很佩服。
就这样,刘德新修大伾山又多了五千两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