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氏故里黎阳郡 桑氏故里黎阳郡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桑氏故里黎阳郡
桑氏故里黎阳郡
 
作者:马 珂 文/图  加入时间:2010-5-5 11:56:51

  桑氏得姓始祖是谁?为何称黎阳是桑氏故里?桑姓聚集地——桑村为何一直在浚县地图上找寻不到?这里有哪些名胜古迹遗存至今?还有何谜团尚未解开?你可曾见过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庙宇……记者带您走进浚县黎阳镇,共同探索这些问题。

 

2003年重建的桑村庙。

桑村庙前的巨大赑屃。

  山东菏泽的《桑氏宗谱》对黎阳郡进行了介绍。

  桑氏根在黎阳

  在浚县黎阳镇前寺庄村头,距黎阳古城西北约3公里里处,矗立有一块刻有“桑虞故里”的石碑。

  据《浚县志》记载,桑虞字子深,为东晋时期黎阳人,深受后赵皇帝石勒器重。但他以臣服后赵为耻,无意仕进,曰:“功名非吾志也”,隐姓埋名。据史书记载,一次,有人翻墙偷盗他园中瓜果,桑虞闻知此事,担心偷盗者受惊逃走时会被荆棘刺伤,竟叮嘱仆人为偷盗者开道。偷盗者被他的仁义感动,后归还所盗瓜果,向桑虞叩头请罪。桑虞不但没有惩罚他,反将瓜果送给他,让他走了。人们说他是个奇人、怪人,更是一个仁义宽厚的人。他的事迹为人所乐道,被写入古代儿童启蒙书《声韵启蒙》中,《晋书》亦有《桑虞传》。

  对浚县历史颇有研究的桑学让告诉记者,这块“桑虞故里”碑,是2002年山东菏泽桑姓族人来浚县寻根问祖时,与浚县桑姓族人共同竖立的。经多方考证,桑虞并非桑氏一世祖,而是第二十七世祖。如今有史可考的桑氏一世祖乃是春秋时的郯国大夫桑伯子,始祖乃是上古时期黄帝之子少昊。

  黄帝之子是始祖

  桑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说桑姓源自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然而,出自神农氏的桑姓,已无可考,唯有源自少昊的桑姓后裔延续下来,且有史可查,有家谱传世。

  少昊,号金天氏,东夷族首领,中国五帝之一。4600年前,因建都穷桑,又号称“穷桑帝”。他以鸟为图腾,在位84年,寿百岁而崩。他的一部分子孙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

  据《桑氏族谱》及相关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郯国大夫桑伯子,便是少昊的后代,他后来定居黎阳,被桑氏后人尊为一世祖。

  桑伯子缘何定居黎阳?随同记者采访的桑学让翻开《桑氏宗谱》,向记者侃侃而谈。原来,战国初年,桑伯子奉命西塞戍边。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灭郯,郯国国君郯庄公被掠往越国柴桑,桑伯子沿古黄河逃到黎阳(今浚县)隐居。“由此衍传的桑氏宗支,世称‘黎阳桑’,与穷桑、柴桑同宗、同族、同血脉。”

  桑村古为桑姓聚居地  

  浚县黎阳镇有一处历代相传,但在浚县版图上却找不到的村落——桑村。现在当地人称桑村泛指东马庄、西马庄、快庄、常庄、贾庄、朱庄、王湾村、孙庄、李庄、甘草庄、北陈庄、高庄这12个自然村。

  桑村一带还有个桑村庙,每到农历二月十一,这里就会举行盛大庙会,庙前唱5台戏,周围12个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赶会。桑村庙并不属于这十二个村的任意一个村,但桑村庙附近一些小店的店名,却以桑村命名。问及为何只空有村名,却无桑村其地?村民们都摇头表示说不清。

  “桑村这个村名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四年。”浚县县志办主任刘会喜告诉记者,“可能当时还有桑村村,后来逐渐分开,桑村之名被闲置。”

  桑村村名的来历,史料难以查找,唯有此地的桑村庙,作为桑村曾经存在的标志,似乎还在诉说着古老桑村的故事。历经岁月沧桑,原本规模宏大的桑村庙,如今偏安学校一隅,周围尚存不少残碑断瓦,庙门前几个雕刻精美的巨大赑屃寂寞地矗立着,周围散布着各个朝代的大大小小的碑刻。

  有人说,桑村的得名,源于这里曾种植了大片桑林。据明代碑刻记载,北宋末年,这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桑林,以养蚕、缫丝闻名,庙宇庭院参差其间,后经元朝战乱,桑村从此堙没。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人居住了。”原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浚县统战部副部长焦志平告诉记者,桑村庙附近有春秋时期到汉代的瓦当,留存着当时村民生活的痕迹。

  据考古发现,这里还是古淇水的流经地。“人们在此处挖掘发现的沙层为当时淇河河底的沙层,被考古学家初步认定为古淇水流经地。”焦志平说,古淇水从白寺山东自南往北,桑村正处于淇水弯曲处。

  清澈见底的一河春水,环绕着碧绿苍茫的桑林。林间采桑姑娘们的盈盈笑语与林间的啾啾鸟鸣相唱和。《诗经·卫风》里有“期我乎桑中,邀我乎上宫”的名句传世,大概就是说的此处、此景吧。

  前面提到的桑伯子,正是战国初年郯国灭亡后,乘舟沿着古黄河,逃到这里隐居下来的。有桑林,又有桑姓居民,因而这一带被称之为桑村。 

        据焦志平介绍,元末明初年间,浚州境内连遭兵燹天灾,到明初全州人口只剩4000多人,被降州为县,并从山西迁民。桑村和桑村庙连遭兵燹天灾,变为废墟。明洪武三年,浚县划归河北直隶大名府管辖,桑村一带改称大名府常熟乡太和里。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居民逐渐在此形成了现在的12个村落。

  我们在草丛里还见到一块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的《桑村重建碧霞元君行宫》碑,碑文中说:“……北八里许地名桑村者,创建莫详其始,旧址尚存,圮坏治……”也提到不知桑村这一地名始于何时。

  焦志平先生说:“民间传说金兵和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曾于卫河渡口打仗,受伤的岳家军将士就在桑村庙内疗伤。这里除了秦汉文化遗存外,另一个文化层集中在宋金元时期,不仅有民用的宋代磁州窑白瓷和元代黑釉瓷,也有贵重的金代鹤壁窑天青釉钧瓷。”古老的桑村犹如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面纱,愈是探究,愈是神秘莫测。历史遗留下的秦砖汉瓦给了我们太多想象的空间。如此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古村落,真不该被历史堙没。  

  桑村庙古为家庙?  

  桑学让说,据传桑村庙附近过去有两处巨大土墩。当地人称南墩和北墩,两墩相隔有25里地远。桑村庙位于南墩处,浚县王庄乡孙石井的北边为北墩所在处。据说,隋朝时候,两墩还设有烽火台,一遇险情便点燃狼烟。只是,历经战乱天灾,传说中所说的巨大土墩如今已难找寻。

  庙内居住的78岁的僧人杨庆回忆:“民国时庙院占地6亩,庙西南另有地9亩,房舍40多间,旧有大碑30块,龟坐碑10个,香火最旺时不次于正月时的浮丘山碧霞元君庙。”

  焦志平扫去横在庙后面地上的巨大石碑上的灰尘,向记者介绍说,1928年,桑村庙规模发展到顶点。当时浚县城北的韩寨府、东西乔村、东西沙地、南北井固、东西枣林、军寨、新寨等48个村联名募捐扩修。当时的桑村庙建制完善,坐北朝南。当中玉皇阁巍然屹立,两侧僧人居住;院中转足小楼前双殿华美壮观,左右两廊诸神齐全,山门飞檐斗壁,双狮扼守东西……然而,1966年在破“四旧”运动中,桑村庙中的泥、木、石神像及一些有艺术价值的石碑、匾额、古建筑被毁掉,随后庙址的东部建起了供销合作社,西部建起学校,桑村庙遭到严重破坏。直到2003年,浚县宗教局在广大群众的要求下恢复其为宗教活动场所,人们在旧庙址上建玉皇殿一座,并特意在庙前勒石立碑记述这件事。

  桑村庙里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碧霞元君、太上老君等道教神像,但主持庙院香火的却是佛教僧人。庙西孙庄80多岁的老人孙守国说:“桑村庙内除了供奉道教神像外,过去还有佛祖大殿和菩萨庙,另有文昌魁星阁,是少见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大庙。”

  也有人认为,桑村庙在很早以前应是古老桑村居住的桑姓族人的家庙。何以见得呢?庙的繁体字是由一个广字和一个朝字构成,意思是众多人向上天朝圣,以获得启示。古代的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也是众人交流思想、商议大事的场所。后来意义延伸,佛寺也渐渐称之为庙。《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由此来看,现在的桑村庙很有可能是在古代桑族家庙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结果。

  翻开描述上古时期历史典籍,我们知道,少昊建都的穷桑,有西南、东北一大一小两个台基。大台基上是建筑房屋的,小台基是祭祀天地神灵的太庙所在地。而浚县桑村庙附近流传的两大土墩与上古时期穷桑地一大一小两个台基如此相符,而且处于南墩的桑村庙也正是人们祭祀之处。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  





 

 
     
桑氏故里黎阳郡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