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卫河——我的家乡系列之十二 诗赋卫河——我的家乡系列之十二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诗赋卫河——我的家乡系列之十二
诗赋卫河——我的家乡系列之十二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0-5-3 18:04:02

诗赋卫河(1/2)

 

1、水调歌头·卫河

 

卫水北流去,起始自何年?

悠悠千古回首,过往化云烟。

魂梦清河源始,漕运隋唐永济,

岁月逝人间。

百舸远帆影,举目望天边。

 

水将竭,河欲灭,独凭栏。

一时洒泪,激起情愫倍心寒。

流过春秋千载,阅尽人间千古,

化作臭熏天。

济卫迫眉睫,两岸万民牵。

卫河全长900余千米,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四个省市。通常所称卫河,是指新乡县合河到山东馆陶的秤钩湾一段,该段卫河干流长283千米。卫河由西南向东北斜贯浚县县境,浚县境内的卫河段长96千米。卫河流域面积15830平方千米,西北部山区面积6280平方公里,东南部平原面积9010平方公里。自太行山流出的大小支流,呈梳齿状分布于干流左岸,源短流急,洪水突发性强,从整体趋势来看,卫河是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

当年自太行山中汇聚的卫水清清,所以那条北去的卫水被称为清水河,隋唐时期改称永济渠,宋代又称御河。明代有人认为御河流经的地方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改称御河为卫河。卫河源头一支自辉县市苏门山麓流出,一支自博爱县的皂角树村流出,两支流在新乡县合河村西汇合,经河南省新乡,在新乡汇聚几个小支流后过卫辉、浚县,在浚县南端新镇坊头村接纳淇河之水,然后经滑县道口再过浚县至汤阴,汤阴河汇入后流经内黄,安阳河(洹河)在内黄汇入卫河,卫河再经清丰、南乐进入河北省的魏县,然后在定陶接纳漳河之水,于山东省临清汇入南北运河,运河流至天津汇入海河,海河东去流入渤海。

卫河已经成了一条季节河、一条排污河,水生物绝迹,鱼嬉鸟鸣,绿柳花香已经成了历史。两岸用卫河水浇灌的土地板结,粮食污染,同生农作物品质严重下降。由于河水污染水井报废,人们的各种疾病频发,给人民的生命带来威胁,使百姓的财产蒙受损失。卫河现在虽然丧失了航运功能,但其在农田灌溉、延缓沿岸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小气候、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开发旅游业,以及未来的防洪排涝等等方面,会日渐凸显出强大的作用。喜闻济卫河的行动已经开始,济卫河意义重大,是造福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

2、五言·大伾山

 

孤峰慑九重,拔地逼苍穹。

大川留遗迹,丹丘伴古城。

山门寥廓处,动腿步峥嵘。

柏涛怀神禹,千仞壁崖倾。

吕祖修仙道,神游静卧梦。

山南听道语,恍若问佛僧。

海若石佛望,天吴紫气生。

龙吟云洞起,灵润雾岚峰。

太极宫远眺,苍茫满目青。

欲穷黎阳景,绝顶上楼宫。

卫河当年应该是从大伾山的东麓流过的,古黎阳城汉代的时候位居大伾山北麓,卫水西侧。汉代以后古黎阳城因水患而成湖,被湖泊淹没,遂移城至浮丘山巅,后又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公元204年的建安九年,曹操欲攻打邺城,为了运粮草,在淇水口用大枋木筑堰,集淇水入淇河古道白沟,以通漕运,后人便称此地为枋头。枋头曾置永昌县,公元525-527年的后魏孝昌年间,曾在枋头置汲郡。自枋头疏浚通往邺城的漕运,显然卫河在浚县境内向东绕了个很大的弓背,驱直后的卫河流经浮丘山西麓。

3、七律·大石佛

 

依山仪态挺双肩,足踏荷莲镇大川。

曲肘手心无畏印,善跏趺坐目平观。

颈长肉领额白毫,五彩袈裟披在肩。

半在青冥望海若,孤峰俯眺看人寰。

大石佛始建于北魏,位于伾山东麓天宁寺内,大佛阁是寺院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浚县人都知道“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谈,因佛是坐在阁内,且脚下是个大坑。大佛阁已经无存,留有大石佛一尊。佛身高当有24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依崖呈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目平视,表情庄重,似乎仍在面东坐观着北去的黎阳大川。

4、鹧鸪天·大禹

 

千古苍茫浪涌天,飞流滚滚景奇观。

先人治水求和谐,大禹魂留浚县山。

听怒吼,叹腾翻。

中华万里数千年。

黎阳后裔今儿女,卫水河边代代传。

亘古渊源,洪荒如幻。苍茫风云水泛滥。孕育蓬勃万物生,有恐龙,千万年,封存云烟。悲叹中,探究那无知不解的古空间。当年大河流经浚县大伾山,那一带洪水泛滥,百姓不仅无地可种,就连居住的地方也被洪水淹没,禹把自己乘坐的船只拴在大伾山东南麓,率领百姓修堤挖河。一条大蛟在洪水中兴风作浪,禹与大蛟战了三天三夜,终将大蛟捕获,并将其锁在大伾山东崖之上。如今锁蛟石、栓船橛仍在。黎阳大伾山大石佛,就是后代缅怀大禹治水的见证,大河故道上的地名,也多带上了水的烙印。

5、七律·纣王

 

凤鸾宝帐葬殷商,牧野悲声纣命亡。

曲曲远山魂离去,翩翩舞袖在他乡。

梨花带雨春凋谢,芍药笼烟散大荒。

但得妖娆千古恨,取回长乐两茫茫。

卫水流域的淇河岸边,殷纣王在那里建了别都朝歌。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周灭商以后,将其所辖分成三个区域。朝歌北边为邶,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南边为鄘,使其弟蔡叔居之;东边为卫,封康叔建立卫国,今日浚县位于卫国。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纣在朝歌境内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抢夺盘剥来的粮食堆积起来。巨桥位于浚县境内,有巨桥镇,现已归鹤壁市淇滨区所辖。纣还在朝歌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鹿台遗址位于浚县巨桥乡刘寨村北二里处,西、南两面滨临淇河。周武王伐纣,纣王与周武王大战于卫水流域的牧野,兵败自焚与鹿台之上。牧野大战使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灭亡,又使一个将要延续800年的周王朝诞生,鹿台是那段华夏历史的见证。

6、五言·太极宫

 

丹丘平地峙,太极拔峰姿。

道阁晴空外,天冥看似低。

凭栏黎浚景,紫气绕人衣。

气肃开怀处,风铃妙可及。

大伾山顶建有太极宫,也就是常说的八卦楼,它是大伾山的标志。太极宫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八卦楼外形呈八棱柱体,楼高33米,顶尖装有一个宝瓶,八角各吊一风铎,风吹铃动,叮当有声。站在八卦楼下,觉得楼气势挺拔,凌空欲飞,不愧为大伾山的标志。太极宫门开向乾方,券形门额上阴刻着:“众妙之门”。楼内分三层,上层供三清列真,三清列真又称三洞教主,被道教奉为最高神,他们是: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中层供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文曲星与梓潼神的合称,被道教奉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下层供吕祖。登宫楼远遥,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诗赋卫河(2/2)

 

8、浪淘沙·卫水北去

 

豫北大河迁,卫水依恋。

从今两地恨苍天。

告别母亲寻古道,渤海贪欢。

 

回首泪涟涟,离了平川。

伤怀北去怨人间。

故土梦中归去也,岁岁年年。

公元9-20年的汉代王莽新朝以前,豫北地区属于黄河流域,之后便属于海河流域了。卫河的前身是清河,战国时清河在内黄接受洹水后折向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一带,至山东平原附近向东注入大河。王莽时期,大河自濮阳以东改道由今山东省入海,清水河自馆陶西北漫溢而向东北流去,从此脱离了黄河母亲的怀抱。于是他们悲痛地汇聚到周朝时候的卫国境内,形成了卫水,卫水唱着忧伤的歌声离开了黄河母亲,沿着当年大河母亲走过的古道,向着北方蜿蜒流去,自成黄河以外的一条水系。所以,在公元9-20年以前,豫北地区的卫河文化属于黄河文化,其后就成了独立于黄河文化的卫河文化,卫河文化有着厚重的华夏历史。

9、七绝·古遗址

秋雨

淇水汤汤两岸边,渊源文化数千年。

悠悠岁月成千古,且看今朝换人间。

卫河文化有着厚重的华夏历史。淇河岸边有两处遗址:花窝遗址和大赉店遗址。两个遗址位于新区原浚县大赉店村南,花窝遗址东滨淇河,大赉店遗址西滨淇河,两遗址在淇河的两岸隔河相望,两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范文澜、郭沫若曾在其著作中引述过大赉店遗址。1963年,大赉店遗址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2月,花窝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西河鼓词·卫河洪涝

 

河古道,弯弯总向东绕。

风云怒卷电雷鸣,漫天雨暴。

北流远去水天边,泽国一片浩淼。

 

聚民力,战洪涝,挖宽展直灾消。

河边绿柳水中影,鱼上树梢。

月夜远方布谷声,黎明鸟惊知了。

 

莺歌燕舞黎阳好。

凯风吹、山河欢笑。

开引浚泉济卫水,故乡良田五谷创新高。

祝愿家乡我祈祷。

1963年,是卫河建国以后泛滥最严重的一次。当年有两个台风先后登陆,前面的台风登陆后减为低涡,最后消失在豫南地区,后面的台风登陆后,再次把第一个台风激活,两个台风势力叠加,豫北正好处在台风边沿的暴雨区内。疯狂持续的大暴雨袭击了整个豫北地区,卫河之水多自太行山中流出,流域面积大,而卫河干流弯曲,河槽窄深,是一条蜿蜒型河道,当时又巧遇渤海海啸,海水倒灌海河,使得卫河泄洪受到阻碍,一时间卫河两岸成为泽国,以致泛滥成灾,浚县的父老乡亲深受洪涝之苦。1963年那场大洪水以后,对卫河进行了十多年的治理。

11、鹧鸪天·故乡母亲河

 

春去秋来卫水边,儿时岸上我家园。

辛勤播种求收获,心事一怀绿麦田。

思故土,望伾山。

卫河北去在心间。

浪涛拍打茫茫雾,秋雨风霜漫漫岚。

卫河是豫北地区的母亲河,更是浚县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哺育了我的故乡浚县,哺育了我的先人和父老乡亲,卫河孕育出故乡的卫河文化和卫河文明。是卫河让我的故乡山清水秀,田野青青,年年五谷丰登,卫河是故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是喝着卫河水长大的,是故乡的卫河水哺育了我,卫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12、天仙子·碧霞宫

 

卫水簇仙香火盛,

一阙清音天界听。

浮山妥圣德千秋,

虔诚请,

恩泽送,

碧榭丹台三母敬。

 

暮鼓晨钟山隐影,

古刹水环仙雾动。

山河壮丽貌巍峨,

青螺顶,

苍柏挺,

毓秀钟灵一美景。

碧霞宫位于浚县浮舟山上,就是碧霞元君的行宫,宫内供奉有三尊女神。中间一尊是碧霞元君,是碧霞宫的主宰,左侧是珮霞元君,右侧是紫霞元君。碧霞宫是一处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隐约于苍松翠柏之中,古香古色,清静幽雅,庭院深深。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后又经清代顺治、康熙、嘉庆、咸丰、同治、光绪等年间扩建、重建,建在浮丘山南端的最高峰,坐北面南,以南北轴线为中心,两廊对称,前后三个院落,殿宇八十余间,总占地面积11160平方米,是一处宏大的道教宫观。

13、五言·烈士陵园

 

鞠躬拜墓茔,悼念吊魂灵。

烈士捐躯死,英雄化永生。

黎阳鲜血染,浚地艳阳红。

步入新时代,开来要奋争。

浚县烈士陵园位于浮丘东麓,进入陵园,迎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纪念亭,亭柱上铭刻有烈士们生前的豪言壮语,还有赞歌和挽联。亭子中间竖着一块巨碑,碑的正面是“永垂不朽”四个大字,背面刻携着烈士们生前的壮烈事迹。亭的后面是烈士纪念台,台后是烈士墓,墓内安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共有七十多座。墓的四周青松苍翠,绿竹繁茂,小草青青。烈士陵园始建于1963年,1975年又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

刘志成烈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县大队大队副,他与耿连峰连长带着侦察班和四区队的一部分同志去侦察敌情,在白道口北边发现两千多敌人欲要偷袭八里井。二人与敌交火,边打边撤至大伾山,被敌包围。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刘志成、耿连峰在西门里惨遭敌人杀害,英勇就义。

抗日战争时期,浚县人民不屈不饶,英勇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高凌一区,也就是今天的善堂一带,区委书记李明德开会撤离时不幸被俘,他大义凌然,威武不屈,敌人把他活活定在白道口南门外,先割掉耳朵,后挖去眼睛,用刺刀一刀刀活活把他刺死,李明堂书记英勇就义。

浚县党组织曾护送刘少奇、吕正操、邓小平、肖劲光等安全过境。为护送首长安全过境,李黄庄我交通站的彭志雕、李连元光荣牺牲。

解放战争期间,二区民兵连二连副连长张希圣,在石羊村开展工作中被敌人包围,战斗中英勇牺牲。

三区武委会主任李春堂,在张李甘寨战斗中牺牲。

浚县城解放了两次。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伪县长盛朝汉、保安司令张德宽、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王振岩、土匪桑耀亭、会成志等土匪顽杂聚集在城内。1945年8月23日凌晨,我冀鲁豫分区部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包围了县城,经过一天攻击战,敌人出逃,浚县城第一次解放。1946年9月中旬,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八十五军、新五军从新乡、汲县向浚县大举进犯,盛朝汉、赵宗彦、会成志等土匪顽杂卷土重来,组织还乡团,浚县沦陷。浚县县委转移到范县、阳谷一带,1947年自山东返回县境,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4月18日,刘邓大军大兵压境,吓跑了伪四十一师和地方顽杂盛朝汉、张德宽、桑耀亭匪众。我分区教导团、二十团和县大队在县委书记鲍红光、团长王二楞、李伯人、副政委赵武昌的带领下,进入浚县,浚县城第二次解放。

解放战争期间,浚县人民武装与敌先后进行过无数次战斗,按时间先后的战斗有:李甘寨战斗、周村战斗、西岗寨战斗、翟村战斗、新镇集战斗、巨桥开仓济贫战斗、伯僚战斗、大碾战斗、郝村战斗、县城之战、攻打善堂之战、胡营大战、第二次解放县城之战、前枋城战斗、卫贤集痛击残匪、张寨战斗、杨马湖战斗、邢庄战斗、井固战斗、我分区十六团抢占县城之战、淇门战斗、杨马湖再战、李福营战斗、榆涧战斗、张寨再战、赵庄反击战、四八年县城战斗、聂村战斗、半坡营战斗、申屯击溃敌人之战、张寨又战、桥西战斗、张李甘寨战斗、夜袭淇门、王庄夺粮、巨桥集上打敌人、三次解放淇门、姜营围剿敌人、消灭卫贤伪乡公所、清剿桑耀亭顽匪、善化山战斗、李黄庄战斗、榆柳战斗等。





 

 
     
诗赋卫河——我的家乡系列之十二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