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与浚县》序一
王为民
故里浚县,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河南省100多个县里,为何独独浚县享有这份殊荣?那一定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定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一定有其持久而广泛的文化影响。的确如此,一件几乎被尘封的往事,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浚县文化的不可小觑。
1960年,美国政府同蒋介石达成所谓“协议”,准备把其解放前劫往台湾的大批文物运往美国,“这批文物都是我国历代相传的绘画、墨迹、瓷器、铜器、玉器、陶器、以及抗日战争前安阳、浚县等地的考古掘品等。”我国文化部2月21日对此提出了严重警告,并发表了《严重警告美国劫夺我国台湾文物》的壮严声明,次日,首都文化界郭沬若、黄炎培、沈雁冰、夏衍、邓拓、吴晗、范文澜、梁思成、叶圣陶、吴作人、冯友兰等546人联合发表抗议书,谴责美国劫夺我国文物的行径。浚县出土的文物,引起了美国人的垂涎,激起了首都那么多文化名人的义愤,足见这批文物弥足珍贵,足见浚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浚县文化是丰富的、深厚的、多元的。文化名人便是其中一个部分。一个地方倘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吸引着并孕育产生着一批各界名人,这无疑显示了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文化的发祥地。浚县由由黄河而兴的古城,讲黄河的历史,似乎怎么也离不开浚县大伾山。《尚书・禹贡》记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自此,帝王将相在此逐鹿征战,改写历史的宏阔画卷便舒展开来:殷纣王集结重兵,欲征服东夷;周武王伐纣,会诸侯于同山;陈胜、吴广率军渡白马津,北取赵地;刘邦遣将军刘贾,卢绾渡黄河,断绝楚军粮道;刘秀征战凯旋经浚,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天地;曹操遇淇水,入白沟,通粮秣讨伐袁尚;前秦符洪初建都城于枋城;李世民集结兵马东征徐圆朗……这些地方志的记述,都可在各朝代的正史中找到相对应的记载,并且均在“本纪”中。京城史官的目光,这么频繁地关注浚县,可见事关重大。
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浚县不仅成为谋略天下,怀揣帝业之梦者逐鹿争雄之地,也成为历代文人怀古思远、吟诗作文的艺苑圣地,。曹丕、刘桢、骆宾王、李白、王维、岑参、高适、贾岛、杨巨源、范成大、王阳明、王铎、王群等历代文坛艺苑高手大擘,都曾在浚县留下了名篇佳作,可谓金声玉振,黄钟大吕。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三言两刻》的作者及作品中的部分人物原型,也都与浚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历史文化的滋养,灵山秀水的哺育,使浚县本土也英才辈出,。春秋时的子贡,不仅是出色的外交活动家、还是中华儒商始祖;北魏尚书令李崇,爱民如子,断案有术,留下了“李崇断案”的成语故事;隋末唐初的著名文学家谢偃,在当时文坛赢得“李(李百药)诗谢赋“的美誉,同时代,王梵志以白话诗蜚声文坛,其开创的通俗诗风独树一帜;明代兵部尚书王越长诗善赋,文武双全,同时代的文学家卢楠创作诗文不拘旧例,超凡脱俗,其人品和文品备受后人推崇赞誉。
历史名人泼墨操戈,代有风流;当代众生百业竟技,各有神通。泥塑大师王蓝田、泥猴张,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的称号,其作品还分别被选入高中《美术鉴赏》、初中《美术》教材。
文化名人为浚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色,历史文化名城为这些文化名人骄傲。为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精神,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激励后人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故里浚县编著了《文化名人与浚县》,该书融思想性、文献性、文学性于一体,重现了名人志士们多姿多彩的人生,读了不但能领略先贤的精神风采,感受当代名人的人格魅力,更能从中吸取浚县文化的菁华。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进一步丰富浚县这座国家文化名城的内涵,弘扬浚县薪火相传的文化精神,担高浚县的知名度,增强浚县人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杰地灵的浚县,一定会涌现更多有影响的名人志士,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先贤,无愧于子孙的光辉业绩。
是为序
(注:作者系中冶集团总经理,浚县人,祖籍清丰)
《文化名人与浚县》序二
李彦军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他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哪些?他的深层文化内涵是什么?他的精神魂魄在何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文化珍藏》系列丛书,是探讨、疏理以上问题的初步成果。
浚县文化积淀是深厚的,文化影响是广泛持久的,文化特点是鲜明的。浚县集中原文化之大成,是中原文化的典型缩影,他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河流(黄河、淇河,东汉、隋唐、运河)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姓氏文化等,构成了她丰富多彩的文化谱系。名人文化是这谱系中光彩的一环绚丽的一章。
可以说,浚县的山,浚县的河,浚县的每一处村落,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来头,甚至和某位帝王有着种种瓜葛。不说周武王伐纣会同诸侯于同山了,也不说曹操引淇水入白沟和隋炀帝开挖永济渠了,单说大伾山吧。不仅大禹、刘秀、石勒、柴荣、李世民、赵光义等帝王在此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和文化遗迹,历代文人雅士也纷至沓来,在山上赏景览胜、怀古思远、摩崖题诗、碑碣遗墨。自唐代洪经纶题写《大伾山铭》始,经五代和宋元明清及民国,包括王阳明、王铎这些理学大家和书坛巨匠在内的文化名人留下石刻达400多块,他们不仅在大伾山荟萃了无限人文风光,还铸就了大伾山不可测量的文化高峰。
历代文化名人在浚县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留下了多少不一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既是一座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富矿,又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需要我们有效保护和发掘,大力弘扬和传承。《文化名人与浚县》的结集出版,让古往今来的部分名人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编著者站在文学和史学的双重立场,将部分文化名人生平故事用夹叙夹议,旁征博引的方法,粗犷而细腻地勾勒出了他们在浚县山水间的身影,描绘出了他们在浚县土地上奔走的脚印。希望《文化名人与浚县》的出版,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还应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睿智的心灵交流,一段往事犹新的历史回顾,一种从没有过的阅读体验。希望浚县的文史工作者继续努力,善始善终编著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文化珍藏》这套丛书,为浚县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作者系中共浚县县委书记)
2009年11月28日
|